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介入疗法

介入疗法

介入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5篇、会议论文278篇、专利文献14119篇;相关期刊618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2009胆胰疾病内镜诊疗新技术论坛(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ERCP 学组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等;介入疗法的相关文献由4608位作者贡献,包括等、贾雨辰、高中度等。

介入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5 占比:12.28%

会议论文>

论文:278 占比:1.69%

专利文献>

论文:14119 占比:86.03%

总计:16412篇

介入疗法—发文趋势图

介入疗法

-研究学者

  • 贾雨辰
  • 高中度
  • 王建华
  • 茅爱武
  • 张金山
  • 徐克
  • 颜志平
  • 李彦豪
  • 陈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锋; 李勇超
    •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与介入疗法联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血清学指标[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髓鞘碱性蛋白(MBP)]、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观察组的血清NGF高于对照组,血清MB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静脉溶栓及介入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及神经功能,可促进血管再通,疗效显著。
    • 朱秋霞; 闻世祺
    • 摘要: 目的探究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全血粘度(5.93±1.16)mPa·s、血浆纤维蛋白原(3.34±0.48)g/L、血浆粘度(1.39±0.29)mPa·s、颈总动脉内径5~8 mm血流速度(42.79±5.01)cm/s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的(7.60±1.34)mPa·s、(5.11±0.63)g/L、(2.53±0.58)mPa·s、(50.28±6.0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5/50)低于参照组的26.0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49/5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4.0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疗法有较高的安全性,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同时还能将并发症发生情况降到最低,具备广泛应用推广价值。
    • 黄亚南
    • 摘要: 目的:比较介入疗法与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介入疗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疗法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
    • 覃英; 黄锦益; 黄泽汉
    • 摘要: 癌性疼痛具体指的是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浸润、转移、扩散和压迫至有关组织产生的疼痛,或在抗肿瘤治疗期间所导致的慢性疼痛,主要症状为持续或间断的灼烧、针扎、撕裂和刀割样疼痛[1]。近几年,全球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癌性疼痛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极大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癌症患者中出现癌痛的占70%,因此癌痛控制势必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2]。根据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治疗,可解决80%以上的癌痛问题,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的患者,目前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微创介入、中医内治、中医外治等治疗方法[3]。近年来,癌痛治疗逐渐呈现为“多模式综合镇痛”的趋势,癌痛疗法多种多样。现对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 李鑫
    • 摘要: 目的 选择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对其术后情况进行探究,以期明确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的作用价值及改善炎性因子水平的效果。方法 自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期间纳入9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观察组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为期6个月,对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炎性因子水平、用药安全性、预后情况),其中炎性因子包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结果 用药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较对照组79.59%高(P <0.05);观察组各项炎性因子(Hcy、CRP、IL-6、PCT)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16%较对照组24.49%低(P <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采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控制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促进预后恢复,值得优选。
    • 吴洪伦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时采用介入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实验要求的脑血管病患者84例,按照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分析组(n=42)和对照组(n=42),分析组患者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临床效果.结果 分析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治疗脑血管病时采用介入疗法治疗效果更为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改善患者脑血管病临床症状,术后不良反应较小.
    • 李健
    • 摘要: 目的:分析独活寄生汤加减及介入疗法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选2017年9月-2019年8月我院34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并用均等双盲划分法将其中17例纳入对照组予以椎体成形术,剩余17例纳入观察组于对照组前提下加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予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独活寄生汤加减及介入疗法疗效明显,能减轻其疼痛程度,值得采用.
    • 闫友霞
    •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联合应用介入疗法与静脉溶栓疗法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 方便择选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该院接受诊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动态数字表并按照36例组数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静脉溶栓疗法)、观察组(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疗法),比对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血清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10.46±2.42)分、NGF(96.32±10.47)ng/mL、BNP(161.29±18.16)ng/L、NSE(10.52±2.31)g/L低于对照组的(12.78±3.07)分、(114.48±13.52)ng/mL、(185.66±21.44)ng/L、(13.05±2.5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1、6.372、5.204、4.421,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联合开展介入疗法与静脉溶栓疗法,可降低血清学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
    • 赵婧; 齐丹丹; 李红闪; 张唯; 李轩; 赵春香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进行神经介入治疗为观察组和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以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理的能力,并比较和分析统计数据.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强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介入有效率为96.88%,常规组的介入有效率为82.26%,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对恢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愈能力非常重要,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卢涛; 章宽静; 崔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淋巴囊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下肢肿胀(62.17±2.95)cm、视觉模拟评分(VAS)(1.37±0.13)分、囊肿直径(1.02±0.20)cm,低于对照组的(68.25±3.11)cm、(2.54±0.26)分、(2.36±0.38)cm,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疗法治疗能改善下肢肿胀,减轻疼痛,缩小囊肿,效果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