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83077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全国血吸虫病诊治技术与临床研究学术研讨会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相关文献由1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镇、李志伟、蒋国庆等。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4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3077 占比:99.72%

总计:183590篇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发文趋势图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研究学者

  • 杨镇
  • 李志伟
  • 蒋国庆
  • 万赤丹
  • 唐勇
  • 柏斗胜
  • 王卫东
  • 田明国
  • 裘法祖
  • 金圣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仁玉; 史维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性抗凝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 以60例接受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高剂量组(5000 IU)与低剂量组(2500 IU).对比两组PVT发生率.结果 高剂量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低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5).高剂量组PVT发生率为23.33%(7/30),低于对照组50.00%(15/30)(P0.05).高剂量组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低剂量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高剂量(5000 IU)LMWHCa预防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的效果较好,可减轻PVT的危险程度,且未增加出血的风险.
    • 黎钢; 王锦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凝预防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效果.方法 以120例接受脾切除联合PD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P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PVT发生率为30.00%(18/60),低于对照组76.67%(46/60)(P<0.05);观察组术后Yerdel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减少脾切除合并PD术后PVT的发生,降低PVT的风险等级,且未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 李宝定; 卜阳; 田明国; 辛国军; 刘明奇
    •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 邓杰文; 石帅; 唐卫东; 杨秀林; 姜超; 许承
    • 摘要: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围术期指标、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PH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53例(接受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38例(接受传统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及并发生发生率;比较2组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水平(A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HGF及TGF-β_(1)水平。结果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低于对照组,自由门静脉压(FPP)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TBIL、ALT、PT均低于术前,ALB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HGF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_(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2组均未发生胰瘘、脾脓肿、肝性脑病,观察组发热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PHT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非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可增强肝细胞再生能力,改善肝功能障碍,降低术后发热、消化道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张海文; 蔺广荣; 徐怀勇; 成丕光; 宋德坤; 王建强
    • 摘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采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277±45)min,术中出血量(827±688)mL。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4例,食管瘘1例,胸腔积液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4个月,门诊复查肝功能均维持在Child A级,无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确切,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汪昱; 董科
    •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腹腔镜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PHT)的临床安全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临床确诊并行LSPD术的163例肝硬化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开展先后分为常规组(68例行常规LSPD术)和改良组(85例行改良LSPD术).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Fish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中常规组4例中转开腹,改良组1例中转开腹,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均<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1%低于常规组27.9%(χ2=6.276,P=0.012).结论 肝硬化合并PHT患者行改良LSPD术安全可行,在缩短术时、减少出血、促进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可提高巨脾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尕藏东周; 喻定刚; 罗斯满; 陈见中; 唐正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PH)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9年10月间收治的140例C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状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时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c(TNF-a)、白介素-6(1L-6),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后1年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长、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术后1周时,两组ALT、AST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1周时,两组CRP、TNF-a、IL-6均上升后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天及术后1周时CRP、TNF-a、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发上消化出血、死亡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情况,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鲁建国; 阴继凯; 王栋
    • 摘要: 全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精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及精致的围手术期管理仍是腹腔镜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术前合理精准的个体化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手术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术中规范化个体化的精细手术操作是精准断流、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术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利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快速恢复,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强多学科间协作是未来推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重要任务.
    • 丁闯; 陈焰; 张明; 孔令永
    •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围术期采取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n=36)与ERAS组(n=32).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PT、ET-1、Ang-Ⅱ、PVF水平变化.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ERA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ET-1、Ang-Ⅱ、PVF、P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ERAS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恢复.
    • 熊豪; 汪斌; 丁佑铭
    • 摘要: 目的 对比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SED)与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 ~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研究组采用LSED,对照组行OSE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5天两组患者ALT、AST及TBiL水平较术前上升(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AST和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研究组ALT、AST及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7天两组患者WBC、PLT及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研究组术后WBC及CRP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但切口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影响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