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理论
美育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5530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上海教育科研、生活教育等;
美育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卫、刘彦顺、李榷等。
美育理论
-研究学者
- 杜卫
- 刘彦顺
- 李榷
- 何齐宗
- 卢嫚
- 张建中
- 张苑琛
- 程俊
- 胡椿
- 赵伯飞
- 赵文华
- 黄慧英
- 黄芙蓉
- E.B.克维亚持科夫斯基
- А·布罗夫
- Б.Т.利赫切夫
- 丁加春
- 丁旭东
- 于佳立
- 于朝贵
- 代晓琴
- 余福洲
- 侯敏
- 修海林
- 兰丽燕
- 冉祥华
- 冯萍
- 冷兰君
- 刘世忠
- 刘伦振
- 刘秀萍
- 刘艳
- 刘鸿庥
- 厉风
- 吴洪成
- 周娟
- 周彩丽
- 周敏生
- 周跃良
- 唐啟晴
- 喜勇
- 多尔契诺娃
- 姚思源
- 姚承宪
- 孔许友
- 孟兰
- 安思余
- 宋士杰
- 宋政厚
- 封孝伦
-
-
王雅丽;
杨文婷
-
-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美育经历了“是否应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争议,到90年代末被写入教育方针,至近十年,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提并论,学校美育研究不仅获得了长足发展,也对政策和实践落地产生了积极作用。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依据,对1980年至2020年这段时期的学校美育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美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研究主题也得到拓展,并有向实践领域集中的趋势,学校美育课程、美育一体化实践已成为当前研究重点。但是,有关美育本质、美育思想、美育实践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仍有待加强,对生态美育、传统文化美育等这类新兴主题也需给予充分的重视。
-
-
何齐宗;
蒋婷燕
-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育学术研究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也存在需要正视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当前,美育学术研究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深化美育基本理论认识,促进美育学的学科发展;强化美育思想边界意识,重视外国美育思想探讨;增强美育研究的实践性,关注当今美育的现实问题;提高美育学术科学水平,开展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对美育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思考及其未来发展路向的探索,将为提升美育学术研究的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
-
-
摘要:
2022年5月15日,“新时代中国美育理论”北京大学美育论坛暨高校优秀美育课程案例交流会在线上召开。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安钰峰在致辞中指明了本论坛的宗旨,即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精神,并践行其“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
-
-
-
摘要:
2022年5月26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结项鉴定会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该项目由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山东大学谭好哲、杭州师范大学冯学勤、浙江音乐学院徐承、南京师范大学易晓明等五位教授分任五个子课题负责人,河北大学胡海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陈剑副教授作为核心参与者。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中国美育传统话语的文化谱系脉络,针对中国当代社会历史新语境、新问题,力求打通古今中外美育理论,既强调建构的本土性文化原则,又坚持现代性发展原则,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育话语体系。
-
-
温艾玲
-
-
摘要:
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感知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特别要注重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包括了对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等外部形象的感知,也包括了对事物所传达的情感、象征意义、价值取向等的感知。
-
-
-
-
摘要:
儿童美术课程体系创新与服务研发中心是依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定位而立项建设的平台。平台重点研究3~12岁儿童美术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课程体系推广实践应用和线上智能儿童美术教育空间的构建、运营与管理,为3~12岁儿童美术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美育理论支持。此外,该平台依托跨学科力量把研究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探索开发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为特色的未来儿童美术教育创新课程体系。
-
-
邢晓凤;
刘秀萍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写道:"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美育。作为创建于1995年的一所美术特色校,上海市香山中学始终坚持"以美立校立美育人"的办学理念,加快推进特色办学,不断提升特色育人品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