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造美

创造美

创造美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3篇、专利文献15696篇;相关期刊1061种,包括成才之路、四川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等; 创造美的相关文献由1724位作者贡献,包括肖艳楼、朱庆华、刘春梅等。

创造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3 占比:10.71%

专利文献>

论文:15696 占比:89.29%

总计:17579篇

创造美—发文趋势图

创造美

-研究学者

  • 肖艳楼
  • 朱庆华
  • 刘春梅
  • 吴庆才
  • 吴琼
  • 周树清
  • 孙淑芳
  • 张霞
  • 彭宇
  • 程建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瑞晗
    • 摘要: 通过音乐开展审美教育是我国音乐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需要课程实践者将音乐的“乐”性与审美性及审美的过程性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学习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为此,通过实践案例片段的形式分析与阐述了教学实践策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自然音源,生发自然音源隐藏着的“美”,从而促进学生发现美;拓宽课堂学习渠道,融合我国经典乐曲与诗歌所体现的背景与情感意蕴,促进学生在情境共生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丰富活动方法,通过多样化艺术表现形式,感悟音乐内涵,将听、唱、奏、动等转化为情感,从而发展学生创造美能力。
    • 王凤娟
    • 摘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积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现如今,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它也是我们特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盲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教学,使盲人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陈云
    • 摘要: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四季之美》一课具有丰富的美感。教学时,可通过“朗读美文,感知美的语言”“欣赏美图,体验美的情意”“表达美感,创造美的境界”三个步骤,在语言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
    • 李丽
    • 摘要: 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下文,笔者以苏少版《音乐》四上《踏雪寻梅》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不断备课、上课、磨课的经历,阐述如何让音乐教育回归美。1.感受美: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梅花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之情。
    • 孙晓丽
    •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是一个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通过劳动,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涂南南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贯彻美育,多媒体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课堂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中有美,如对景色美的欣赏、对生活美的感受、对精神美的感悟,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最终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樊健
    •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引导儿童过美好生活为目的。教师应基于美育视角,用好教材,重构教材,创新教学,丰富课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美育又超越美育的立人过程。
    • 樊健
    •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引导儿童过美好生活为目的.教师应基于美育视角,用好教材,重构教材,创新教学,丰富课程,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美育又超越美育的立人过程.
    • 张美关
    •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运用多种方法,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 周曦
    • 摘要: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人类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素养的教育。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审美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催化作用,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鉴于此,本文拟就学校审美教育"三重门"的问题略陈己见。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开启审美"发现之门"审美意识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其感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其思维方式主要是审美思维。审美意识影响审美思维,审美思维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联想与想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