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08337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吉林省医学会第十二次普外科学术会议、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儿科危重症研讨会等;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文献由202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成玉、朱陵群、张凡等。

细胞黏附分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6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8337 占比:99.71%

总计:208933篇

细胞黏附分子—发文趋势图

细胞黏附分子

-研究学者

  • 刘成玉
  • 朱陵群
  • 张凡
  • 王硕仁
  • 刘静
  • 周静
  • 崔巍
  • 常永霞
  • 牛福玲
  • 黎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楠; 王翠; 胡笑梅
    • 摘要: 在早产儿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情况较为常见,一旦发病严重影响患儿肺功能,且容易造成发育障碍等情况,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与生命安全[1]。随着医疗技术与检测手段的进步发展,研究人员发现细胞黏附分子(ICAM-1)、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影响患者病情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发展[2]。本文通过对70例患者进行检测,对ICAM-1、SP-D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报道如下。
    • 辛艳峰; 吴振华; 郭莉清; 张露; 司新成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门诊就诊的稳定型冠心病121例,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AMI分为AMI组(n=31)、无AMI组(n=90)。比较2组就诊时、1个月后vWF、ET-1、sICAM-1水平,分析就诊时vWF、ET-1、sI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就诊时、1个月后vWF、ET-1、sICAM-1预测AMI风险的价值。结果AMI组就诊时、1个月后vWF、ET-1、sICAM-1水平均高于无AMI组(P<0.05);就诊时vWF、ET-1、sI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61、0.739、0.661,P<0.01);就诊时、1个月后vWF、ET-1、sICAM-1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就诊时vWF、ET-1、sICAM-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5.92 mg/L、11.43 pg/ml、1015.86 ng/L,三者联合预测AMI的AUC为0.868;1个月后vWF、ET-1、sICAM-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04 mg/L、14.54 pg/ml、1077.29 ng/L,三者联合预测AMI的AUC为0.920。结论vWF、ET-1、sICAM-1与稳定型冠心病病变程度及AMI发生有关,联合检测三者水平可预测AMI发生风险。
    • 许卫卫
    • 摘要: 目的 基于决策曲线分析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7A(IL-17A)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2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肝切除术治疗,入院时,检测患者血清ICAM-1、IL-17A、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于出院后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统计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并分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分析血清ICAM-1、IL-17A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102例肝癌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2±2.1)个月;术后复发18例,复发率为17.6%;复发组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未复发组,血清ICAM-1、IL-17A、AFP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IL-17A、AFP水平高表达、淋巴结转移可能是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70,有一定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阈值0.0~0.46范围内,联合血清ICAM-1、IL-17A水平的预测模型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净收益率优于单纯血清ICAM-1或单纯血清IL-17A。结论 血清ICAM-1、IL-17A水平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增加复发风险,血清ICAM-1、IL-17A水平可用于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联合预测净收益率更高。
    • 林芃
    • 摘要: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学门诊接诊的63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接诊过程中,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28例分到对照组,35例分到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L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金属蛋白酶水平、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VCAM-1、SL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水平、PAGM、MMP2、MMP9等金属蛋白酶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SVCAM-1、SL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水平、PAGM、MMP2、MMP9等金属蛋白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细胞黏附分子、金属蛋白酶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还能提升其治疗效果,且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少,因此,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陈晓霞; 权丽丽
    • 摘要: 目的:探究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细胞黏附分子(CAM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中的表达及可能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EMs致不孕的异位内膜42例(异位内膜组),EMs在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组),正常子宫内膜20例(正常内膜组),检测不同内膜组织标本中PAQR3、CAMs、HIF-1α表达并分析与EMs生育指数关系。结果: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正常内膜组PAQ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6.7%、85.0%,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46.7%、20.0%,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53.3%、0,异位内膜组阳性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PAQR3表达阳性患者EFI评分均高于表达阴性患者,CD44、HIF-1α表达阳性患者EFI评分均低于表达阴性患者,且PAQR3与EFI评分呈正相关,CD44、HIF-1α均与EF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EMs合并不孕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PAQR3、CAMs、HIF-1α表达异常,提示三者可能促进EMs的发生,进而导致患者不孕。
    • 刘薇; 张玉焕; 李争
    • 摘要: 目的:探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并观察其对心肌保护、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0)和观察组(n=15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心肌功能(NT-proBNP)、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更利于缓解气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保护心肌,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减轻机体炎症状态,安全性好.
    • 张何坚; 柏蓉; 鲍丽琴; 张学会; 孙鲁宁; 马梦圆; 程紫萍; 陈安九; 王永庆
    • 摘要: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黏附和炎症水平的潜在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10 μmol/L的兰索拉唑孵育HUVEC不同时间(0、24、48、72、96 h)后,应用qRT-PCR及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 (interleukin 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HUVEC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T cell,NFAT)蛋白水平的变化.此外,用兰索拉唑及CaN抑制剂FK506单独或联合孵育细胞96 h后,检测HUVEC中NFAT、IL-6、ICAM-1及V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兰索拉唑可以时间依赖性地增加HUVEC中CaN的表达和NFAT的核转位,并进一步增加IL-6、ICAM-1及VCAM-1的表达.CaN抑制剂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兰索拉唑诱导这种效应.结论:兰索拉唑会诱发血管炎症并增加细胞黏附,其机制可能与CaN的活化有关.
    • 霍艳兵; 彭琪; 彭星华; 赵忠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溶栓治疗对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65例下肢混合型DVT患者,均采取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化体征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其中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56例(A组),经患侧小隐静脉穿刺置管59例(B组),患侧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50例(C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PTS评分、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Pecam-1、Vcam-1与PT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组手术时间短于A、B组,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与尿激酶用量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血栓清除评分、患肢消肿率高于A组,PTS发生率、PT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B、C组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与PT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Pecam-1、Vcam-1水平越高,PTS评分越高.结论 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是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最佳溶栓路径,可有效降低血清Pecam-1、Vcam-1水平,溶栓效果佳,手术时间短,PTS发生率低.
    • 周舰; 段理成; 刘驰
    • 摘要: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且其发病率逐渐升高.近年来AIS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但对患者预后的评估还缺少准确、安全和简便的方法.因而寻找可早期用于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实验室指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目的 探究AI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血压变异性(BPV)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大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AIS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BPV指标〔包括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5分,2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1例)及预后不良组(>2分,35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AIS患者炎性因子水平、BPV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中型组、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n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高于中型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57、0.598、0.527,P值均<0.001).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24 h SSD、24 h DSD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ICAM-1、MCP-1水平及dSSD、dDSD、24 h SSD、24 h DSD与预后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01、0.652、0.571、0.458、0.523、0.401,P值均<0.001).结论 炎性因子、BPV均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其中ICAM-1、MCP-1水平及24 h SSD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呈正相关,而dSSD、dDSD、24 h DSD仅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 秦雯; 杨建宇; 陈泰文; 郑海平; 朱小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25例胰腺癌患者的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标本L1CAM(高表达组94例,低表达组31例)和TGFβ1(高表达组102例,低表达组23例)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指标、生存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胰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不同L1CAM、TGFβ1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情况,log-rank进行检验.结果 胰腺癌组织L1CAM蛋白高表达率为75.2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1CAM蛋白高表达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52,P<0.001).胰腺癌组织TGFβ1蛋白高表达率为81.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GFβ1蛋白高表达率(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1,P<0.001).L1CAM和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2,P<0.001).L1CAM和TGFβ1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和神经侵犯有关(P值均<0.05).L1CAM或TGFβ1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661、39.597,P值均<0.001).结论 L1CAM蛋白和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对不良预后的影响可能与其促进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等因素有关,二者在胰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