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吉林省医学会第十二次普外科学术会议
吉林省医学会第十二次普外科学术会议

吉林省医学会第十二次普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吉林松原
  • 出版时间: 2009-08

主办单位:吉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吉林省医学会第十二次普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来Survivin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凋亡抑制剂,其生物学活性为:①通过抑制caspase-3、caspase-7或caspase-9的活性抑制细胞凋亡,②通过干扰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调节细胞周期G2/M期,诱导有丝分裂,③是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形成中的保护性基因,在血管内皮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Survivin在人类许多肿瘤组织中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Survivin作为标记物对肿瘤进行分子学检测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且可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微转移。体内外的实验证实,反义核酸可抑制Survivin表达,减少肿瘤细胞生长潜力,并增加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因此Survivin将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新的作用。
  • 摘要: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二位。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仍未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是机体内因(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和外因(饮食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实验证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个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所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变化,以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是结直肠癌的研究重点。其中k-ras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改变之一。k-ras基因突变被认为在癌变过程中起启动作用,并是一个早期事件。目前一种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已被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k-ras基因有无突变与西妥昔单抗疗效明确相关。因此k-ras基因的表达状态可以作为西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预测因子。k-ras基因成为第一个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明确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相关因素,不管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是在结直肠癌治疗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检测k-ras基因在我国结直肠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k-ras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rn 临床材料与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至2009年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47例。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肝脏转移患者5例,取其肝脏转移灶标本5例。标本共52例。将52例标本在该院病理科做成石蜡包埋肿瘤组织切片。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对52例标本进行DNA测序。检测k-ras基因突变类型及突变位置。rn 结果:rn (1)k-ras基因突变情况:47例结直肠癌标本中检测出16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4%。5例存在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肠道标本发生k-ras基因突变2例,突变率为40%,一例其肝脏转移灶标本也发生突变,另一例肝脏转移灶标本未发生突变。其余3例肠道标本及肝脏转移灶标本均未发生突变。rn 16例发生突变的k-ras基因中,15例突变位置发生在12密码子的第二碱基,另外1例发生k-ras基因突变的突变位置发生在13密码子的第二碱基。癌组织中未见61密码子的突变。rn (2)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的关系: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2岁,小于或等于62岁22例,发生突变6例,突变率27.3%;大于62岁25例,发生突变10例,突变率40.0%。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26例,发生突变6例,突变率23.1%;女性2l例,发生突变10例,突变率47.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标本中,肿瘤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及肌层6例,发生突变l例,突变率16.7%;肿瘤浸润深度达全层41例,发生突变15例,突变率36.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标本中,病理报告为高分化型9例,突变2例,突变率22.2%;中分化型36例,突变13例,突变率36.1%;低分化型2例,发生突变1例。突变率50%。三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19例。发生突变8例,突变率42.1%;无淋巴结转移28例,发生突变8例,突变率28.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肝转移)5例,发生突变2例,突变率40.0%;无远处转移42例,发生突变14例,突变率33.3%。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Dukes A期5例,均未发生突变;Dukes B期23例,发生突变8例,突变率34.8%;Dukes C期14例,发生突变6例,突变率42.9%;DukesD期5例。发生突变2例,突变率40.0%。四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rn 结论:rn (1)该院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4%,突变位置主要位于12密码子。其次为13密码子。rn (2)本研究第一次同时检测存在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肿瘤和肝脏转移灶肿瘤的k-ras基因型,提示原发肿瘤与转移灶肿瘤k-ras基因型并不相同。rn (3)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组织学类型、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
  • 摘要:东北地区为甲状腺疾病高发区,但甲状腺疾病病种相对单一,多数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年来治疗手段无突破性进展,在被普外科医生熟练掌握同时也易被轻视。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往往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由手术引发的医疗纠纷,几乎位居普外科疾病的榜首。如何面对挑战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该科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369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全身性疾病等,总结患者围手术诊治的经验。旨在提高整体治疗水平的同时,提高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 摘要:肝脏血管平滑脂肪瘤(HAML)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它由不同含量的脂肪组织、平滑肌和异常血管组成,多见于女性,常为单发,1976年Ishak首先报道,国内由丛文铭报道第一例,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肝血管平滑脂肪瘤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2005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并施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1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12例患者均行中段胰腺切除,其中11例行胰头断端闭锁、胰尾空肠吻合(单吻合术),1例行胰腺两断端空肠“Ω”吻合(双吻合术)。术后病理回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囊腺瘤9例。3例病人发生胰瘘,均在3个月内自行愈合。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9个月,12例病人无死亡,无新发糖尿病,肿瘤无再发,无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临床效果确切。对患者内、外分泌功能影响小,胰瘘发生率高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只要通畅引流,多能自行愈合。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ERCP在急性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急诊ERCP治疗急性胆胰疾病51例。根据病情完成ERCP检查和,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于乳头部结石嵌顿用针型刀剖开乳头,或根据病情进行网篮取石,有效地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或胆管塑料支架(ERBD),观察其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51例急诊ERCP中49例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96.1%,其中ERCP+ENBD7例,占13.7%;ERCP+针刀剖开乳头+ENBD3例,占5.9%;ERCP+EST+取石+ENBD29例,占56.9%;ERCP+EST+ENBD5例,占9.8%;ERCP+ERBD5例,占9.8%。ERCP治疗后24小时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消化道穿孔、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出血等并发症。2例失败后开腹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因AOSC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结论:急诊ERCP诊治急性胆胰疾病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ERCP微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病人。
  •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血液引流区域(外科切除边缘)与肝内复发的关系。方法:2001—2004年67例肝癌患者通过术前腹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检查确定肝癌血液引流区域,并据此作为外科切除边缘切除肿瘤。将术前CT图像与切除标本对比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外科切除边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门脉型和低血流型。边缘型(引流至肿瘤周围)最多见(50例),主要施行范围小的局部切除;门脉型(引流至门脉分支)次之(12例),需行范围大的解剖性肝切除;其余5例为低血流型,主要施行局部肝切除。多发结节复发常发生在引流区域内(4/8例),多为中或低分化腺癌,为肝内复发。孤立结节复发主要发生在引流区域外(11/12例),多为高分化腺癌(7/10例),表明为多中心癌发生。肝内复发多在双叶或对侧叶(17/19例),根据复发结节将其分为两组:少结节(≤4个)型和多结节(≥8个)型。结论:外科切除边缘因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异。除局部肝内复发和多中心癌发生外,经体循环的肝内转移途径也可导致肝细胞癌复发。
  • 摘要:背景:急性缺血性肠疾病(AMI)是肠道急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道缺血性疾病,因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合,缺乏特异性而难以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该病误诊率60%~90%,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发展为肠坏死,死亡率可高达60%-70%。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外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难题。目的:探讨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对AMI诊断的价值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AMI病例的临床特点,对比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病例在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干预的指证。结果:22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9例。高血压,房颤,心瓣膜病,糖尿病等导致栓塞和,或血栓形成的基础疾病14例。全部伴有腹痛,停止排气、排便4例,血便9例,恶心、呕吐7例。22例均行超声及X线检查,1例行CT榆查,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急性胰腺炎。手术组17例,其中3例因肠坏死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非手术组5例,行溶栓、抗凝等治疗,其中1例因肺栓塞死亡。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间WBC差异显著(23.68±11.33×109/L,12.66±4.58×109/L),但WBC与肠坏死程度无关。11例静脉血栓中8例(72.7%)超声检查提示肠壁增厚,且9例肠管坏死200cm以上病例中8例(88.9%)超声检查提示肠壁增厚。3例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经DSA明确诊断。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增强CT明确诊断。结论:超声提示肠壁增厚和WBC大于20×109/L提示已经发生肠坏死。对怀疑AMI病例积极的手术探查是减少肠管坏死程度、减少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胃小弯闭合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胃小弯黏膜下止血,浆肌层端端缝合法。结果:本组共60例,其中男49例,女11例,最小16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47岁4个月,其中胃溃疡2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例,胃窦癌12例,除1例胃癌患者因术中取胰腺病理,术后发生胰瘘而死亡之外,其余术后均临床痊愈出院。结论:胃小弯黏膜下止血,浆肌层端端缝合法是胃大部切除术,闭合胃小弯确切有效的一种新方法。胃大部切除术是普通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的方法和优越性并与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对452例甲状腺肿物病人在腔镜下使用超声刀自颈部小切口行甲状腺切除术,并与同期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587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完成Miccoli术式452例。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与传统手术没有差异。但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开放手术。腔镜手术颈部切口平均长度为20mm-30mm左右,术后分别随访3-40个月。Micooli术式均对癍痕满意。结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安全、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误诊原因、对策及再手术的相关问题。方法:分析77例甲状腺癌误诊原因及再手术效果。结果:77例术前均仅依靠体格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致误诊。71例外院行初次手术均未行冰冻切片致误诊;本院误诊6例中2例未行冰冻切片,2例冰冻切片误诊为良性腺瘤,2例当时无法定性延迟诊断。77例均再手术治疗。术前临床检查诊断癌灶残留符合率为71.4%;术后病理证实35例癌残留,残留率为45.45%;术前临床检查提示淋巴结转移符合率为80%;60例行区域性或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40例有转移。3例术后近期出现低钙血症,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4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诊断手段单一和术中未行冰冻切片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对误诊误治的甲状腺癌应及时给予再手术治疗,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理术式,其再手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 摘要:乔本甲状腺炎(HT)是由Hashimoto于1912年首先报告并描述的。因而得名,也称为乔本氏病(HD)。由于本病甲状腺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故也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目前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也称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及功能的保护。方法:对221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术、甲状腺叶及对侧部分或次全切除、甲状腺近全切除、甲状腺全切除患者在术中显露甲状旁腺,保护甲状旁腺的滋养血管,观察术后甲状旁腺的功能。结果:3例(1.36%)术后2d内出现口周及四肢麻木,用药后3~5d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甲状腺手术中仔细辨认并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液供应,是保证其功能的至关重要环节。术后对低血钙者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并及时补钙,可有效预防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术前经临床体检、钼靶摄影及彩超联合确诊为良性肿块的632例患者施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肿块均被准确、完全切除。皮肤切口0.3—0.5 cm。36例(5.69%)有局部轻度皮下瘀血;10例(1.58%)因原病灶切除创面处有活动性出血形成血肿;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病理结果:629例为良性病变,3例乳腺癌,其中1例为多灶性原位癌。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切除乳房良性肿块,操作简易、准确、安全、创伤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乳腺微创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病变乳头溢液经外科治疗后的复发及美容情况。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该院收治的的200例良性病变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200例患者均采用选择性乳管造影定位、乳腺区段切除加乳头及腺体成形外科治疗,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方法进行随访。结果:200例良性病变乳头溢液患者经选择性乳管造影定位、乳腺区段切除加乳头及腺体成形治疗后无复发,且外形美观。结论:1.造影有明显乳管扩张、乳管充盈缺损或乳管中断征象的乳头溢液是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之一。2.乳头血性溢液以乳管内乳头状瘤及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为多见;浆液性溢液在乳管内乳头状瘤及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中也较为多见。3.良性病变乳头溢液多不合并肿块。4.对良性病变乳头溢液采取选择性乳管造影、定位加乳腺区段切除是切实有效的,术后均无复发。5.与其他术式相比,本组术式避免了病变的遗漏。6.本组术式增加了乳头成形及腺体成形,术后乳房外型美观,无乳头内陷、位置偏移、乳房局部凹陷等影响乳房外型美容的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胰岛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至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2例功能性胰岛素瘤临床资料。结果:统计功能性胰岛素瘤12例。术前生化检查中,空腹血糖值和胰岛素阳性率分别为92%和89%,而IRI/G和C-肽的阳性率均达100%。术前腹部超声、CT和MRI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是75%、36%和0%,而术中扪诊结合术中超声的准确率则达100%。行术中血糖监测,其中10例在肿瘤切除后1小时内血糖上升1倍。随访7例,未再有出现低血糖症状者;3例胰瘘患者。结论:对于怀疑有胰岛素瘤可能的病例,除应检测血糖、胰岛素外还应检测IRI/G、C-肽。术中扪诊结合术中超声是确定肘,瘤位置的有效手段。监测肿瘤切除后血糖变化,结合术中快速病理可判定肿瘤是否完全切除。功能性胰岛素瘤是一种起源于胰岛p细胞的肿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 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7例结核性腹膜合并肠梗阻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导管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胃肠减压治疗,导管组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导管组2d腹痛和腹胀的缓解率为94.7%,对照组为63.4%;本组病例导管组中转手术率为0%,对照组为5.6%;在自主排气恢复时间、胃肠减压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统汁比较,肠梗阻导管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合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手术率,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摘要: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因间断便血8个月伴排便次数增加3个月人院。患者1年半前因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查体:贫血貌,左腰部可见长约10厘米手术切口瘢痕。左下腹可触及鹅蛋大小肿物,光滑,活动较差。当地查:CT平扫:(CT号8554):左肾切除术后改变,左肾床区约7.0厘米×10.2厘米×9.0厘米,类圆形混合密度灶,内见斑点状状钙化灶。同侧腰大肌、胰尾受累。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历号:20083927):进镜达距肛门38厘米乙状结肠处可见隆起样改变,表面不平,溃疡,出血,质脆,占肠腔一周。镜检提示:结肠癌,病理回报:粘膜慢性炎症。人院后检查:彩超提示:左肾区实质性占位、左下腹低回声(考虑乙状结肠占位)。纤维结肠镜检查:进镜距肛缘约38厘米乙状结肠见不规则隆起型肿物阻塞肠腔,表面凹凸不平,附较多黄白色坏死,质较脆,易出血。
  • 摘要:目的:研究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低位直肠癌以扩大淋巴结清扫的方法清扫直肠癌上方、侧方及部分下方的淋巴结。观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以直接方法统计侧方转移阳性病例的生存率。结果:①侧方淋巴结转移足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转移途径;②侧方淋巴结转移易发生在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肉眼见有浸润倾向者,侧方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③侧方淋巴结清扫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3.3%左右。结论:低位直肠癌应该在上方淋巴结清扫的同时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以避免转移淋巴结的残留,提高生存率。
  • 摘要:临床上遇到因右下腹痛而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并不少见,该院于2004年-2008年共施行阑尾炎手术845例,其中误诊为阑尾炎手术15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性5例,女性l0例,年龄12-76岁,平均38.6岁。
  • 摘要:临床资料病人女性,15岁。因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伴阴道溢便15年于2007年12月12日入院。人院查体:一般状态佳,神清语明,查体合作。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触及,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专科情况:外阴发育正常,残留少许处女膜。截石位肛门9-3点位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缺如,直肠粘膜与阴道上皮相延续,前方有皮肤、皮下组织及浅表肌肉,形成肛管阴道瘘瘘管。肛门指诊:示指需用力方可通过肛管,进入直肠肠腔,病人可主动有力收缩肛门括约肌,肛管直肠环完整。既往15年前在当地医院行肛门闭锁手术后。嘱家属自行间断扩肛治疗1年余。术前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肛管阴道瘘,肛门轻度狭窄。术前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及特殊的术前2日肠道准备(口服硫酸镁,丁胺卡那霉素和甲硝唑,实施清洁灌肠及阴道准备),术前请手足外科和妇产科医师多次会诊,制定手术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功能复苏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2月该院收治经临床确诊的SAP患者共44例的临床资料。分早期胃肠功能复苏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组(治疗组,21例),全疗程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对照组(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抑酸、抑制胰酶、全胃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胃肠功能复苏(1、胰腺消炎汤胃管注入;2、电针双侧足三里;3、芒硝外敷),胃肠功能恢复经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其治疗结果作对比,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复苏指标、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感染率、死亡率、总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治疗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降低白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细菌和真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rn结论:早期胃肠功能复苏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是安全和有效的,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继发感染率,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资料。结果:46例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21.7%),其中5例为切口感染,2例为吻合口漏,3例为肺部感染;围手术期死亡3例(6.5%)。结论:重视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外科合并症,一般孕妇的发病率为0.1%~3%。由于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和解剖改变,在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上均有一定的特点,如处理不当,对孕妇及胎儿的危害性均较大。本院1998~2008年收治妊娠期急性阑尾炎30例,现予以分析。
  • 摘要:小肠外伤性破裂在腹部损伤中较为常见,但在临床上延误诊断和处理不当,甚至于漏诊时有发生。该科自2005年-2008年共收治小肠破裂病人38例。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性31例,女性7例,年龄17—68岁,其中20岁—45岁30例(78%)。致伤因素为闭合性损伤12例(3I.5%),开放性损伤26例(68.4%)o伤后人院时间小于1小时22例,1-3小时14例,3-5小时2例。
  •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意义。方法:总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基层医院行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对直肠癌治疗产生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结果:由于基层医院手术技术的提高,直肠癌就诊及手术率大幅提高,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以及实验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论:基层医院新辅助化疗开展,使得结直肠癌患者的根治手术切除率明显增加,并能够降低术后复发和改善术后生存情况,它的应用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 摘要:胆囊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外科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院自2008年2月至今因急性胆囊炎行急诊手术共73例。一般资料本组73例,男,42例,女,3l例,年龄:27—88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3天至15年。结合临床腹痛特点、体征、超声检查、CT等检查术前诊断明确。
  • 摘要:目的:研究胆道镜取石在胆囊造瘘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在局麻下行胆囊造瘘术的病人术后行胆道镜取石治疗疗残余结石。结论:胆囊造瘘及胆道镜取石是解决老年胆囊炎病人的重要术式,胆道镜取石治疗残余结石不仅是安全的治疗方法而且保留了胆囊切能明显降低了结石的复发率。避免了二次手术。
  • 摘要: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早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腹部手术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腹腔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特征有别其他类型肠梗阻,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早期炎性肠梗阻认识的深化使得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问题的较好的解决。现将该院2002~2007年收治26例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进行报道。
  • 摘要:Castleman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又名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国内外报道不多,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胸腔,首发于颈部十分少见,近期本院收治2例,现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
  • 摘要:为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复发因素、前哨淋巴结的区域及临床意义,回顾分析295例行外科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区域,总结性别、年龄、临床检查淋巴结是否阳性及淋巴结不同范围清扫对于患者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29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15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3.2%,51例仅Ⅵ区淋巴结转移,29例仅Ⅳ区淋巴结转移,77例Ⅱ~Ⅵ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4例患者出现复发,159例年龄<45岁患者复发12例,136例年龄≥45岁的患者复发22例,两者比较有差异。56例男性患者复发5例,239例女性患者复发29例,两者比较无差异。术前诊断为oN0期的219例患者中,10例行甲状腺患侧腺叶全切+对侧次全切(R0)者复发3例,84例行甲状腺腺体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R1)者复发5例、107例行甲状腺腺体切除+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R2)者复发9例、18例行甲状腺腺体切除+颈廓清术(R3)者复发3例。结论:颈部淋巴结Ⅵ区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前哨淋巴结之一。年龄≥45岁、临床淋巴结转移阳性、未行淋巴结清扫术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的高发因素。对于cNO期DTC患者,应行甲状腺患侧叶全切+对侧次全切+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于cN1期DTC患者,应行甲状腺患侧叶全切+对侧次全切+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并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前哨淋巴结、淋巴结清扫范围、复发因素及术后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 摘要:To investigat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endoscope assisted surgery breast disease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METHODS:Since 2006,2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a benign tumor,polyacrylamide hydrogel injection,and underwent endoscope assisted surgery.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T In the eases of benign desease,initial exposure through the breast periareolar incision.A 10-mm 30 degrees laparoscope wa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breast incision A separate stab incision in the lower aspect of the axilla was used for introduction of the 5-mm Harmonic shears(Ethieon Endo-Surgery,Ine,Cincinnati,OH).A grasping forceps Wa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main incision alongside the endoscope.For malignant tumor and lymphonodes desection,A stab incision was espectively at the middle of muscle pectoral major and latissimus dorsi muscle.Subsequent axillary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laparoscopically,and the axillary content was removed through the breast incision.aesthetic result,the complications were assessed.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dissection injury were markedly decreased.RESULTS:There was no hematoma,seroma and infection except for one case with partial poor incision healing.1 6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six months to one year.Only one case developed fibrous capsular contracture Baker Ii).Good results achieved in all the other cases.CONCLUSIONS:Endoscope assisted breast augmentation cfln reduce the pain,bleeding and tissue injury.It can also help to put implants to fight position.
  •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经验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4月-2007年9月间外科治疗117例男性乳腺发育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结果:病因上以特发性男性乳腺发育为主(59.0%),其次为生理性男性乳腺发育(39.3%)。手术方法上以乳晕小切口乳腺皮下切除术为主,并适当开展吸脂术和腔镜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不同种类的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应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其外科治疗方式总体上呈现一向微创、美容手术发展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材料和方法:总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68例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分布、肿瘤位置、超声检查、X线钼靶摄片检查、TNM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特点,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发病年龄高峰在40-49岁;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年龄分布,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同浸润性导管癌无显著差异,而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但HER-2表达率明显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浸润性小叶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可能更受益于内分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A、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孕激素受体A、B(PRA和PRB)在50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孕激素受体A、B表达与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α(ERα)和CDC-47之间的关系。结果:PRA和PRB在癌细胞和癌旁上皮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浆中都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42%和52%、36%。PRA与PRB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著差异。癌组织中PRA PRB的表达与ERa及CDC-47表达明显相关;无论在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中,PRA与PRB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孕激素受体两种亚型相互协调行使功能,但PRA在乳腺癌发生及发展中起更加重要的作用。
  • 摘要:女,52岁,因发现左乳无痛生肿物1年人院。查体:于左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cm处可触及约2.0cm*3.0cm肿物,表面光滑,质硬,与周罔界限不清,形状不规则,活动度较差,触痛阳性。左腋下可触及约1.5 cm×2.5cm淋巴结。双乳彩超示:左乳头外侧探及较大的实质低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前后径约为3.7cm,血流信号较丰富,并可见动脉搏动性频谱。左侧腋窝探及散在多个圆形、类圆形淋巴结样回声,其中较大的约为1.4cm×2.5cm。行穿刺病理活检。结果回报:(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免疫组化结果回报:ER(-)、PR(-)、HER-2(-)、EGFR(弱+)、bcl-2(弱+)、P53阳性率80%、Ki67阳性率80%、CK14(-)。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3周期后,肿瘤原发灶明显缩小、软化,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报:(左侧乳腺)化生性癌(癌肉瘤),左侧Ⅰ组淋巴结(2/15)见癌转移,左侧Ⅱ组、Ⅲ组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回报:ER(-)、PR(-)、HER-2(-)、EGFR(+)、bcl-2(-)、P53阳性率95%、Ki67阳性率30%、CK14(局灶+)。术后恢复良好,继续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后出院。
  • 摘要: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已经获得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应用于世界各国临床。本文就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这一问题的提出、必要性、可行性及术中要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摘要:乳头溢液(ND)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占全部乳房疾病的3%~8%左右,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是乳管内病变的早期表现。乳头溢液易引起患者注意,常作为突出主诉而就诊,因此通过对乳头溢液的病因、性状的分析,可早期诊断及治疗某些乳腺疾病。
  • 摘要: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皮下积液的防治与术后愈合密切相关。本文从皮下积液的诊断标准、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原因几方面来探讨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42例甲状腺癌组织及2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在42例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8.6%(33/42),癌旁组织中Stat3的阳性表达率为66.7%(28/42),2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为32.0%(812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之间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在甲状腺癌组织中Stat3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淋巴转移、发展有关。
  • 摘要: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度极高,预后差;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疗效较差。HCC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随着对基因认识的不断深入,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肝癌的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肝癌治疗研究的热点。RNAi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短短双链RNA(dsRNA)诱导的同源mRNA的降解过程,其效应分子是21-23nt的dsRNA分子,称为小干扰RNA(siRNA);利用RNAi技术产生的基因敲除效应,可抑制癌基因、癌相关基因或突变基因等的表达。由载体表达产生的短发夹状RNA(shRNA)转染目标细胞后,被Dicer识别和裂解,产生siRNA,通过这种稳定转染的质粒载体进行表达,能够长效的抑制基因表达。CD147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D147可刺激其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也可通过自分泌的方式增加自身MMPs的合成,破坏基底膜,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rn 本试验通过构建CD147-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到肝癌细胞SMMC-7721,检测其对肝癌细胞CD147内源性表达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运动性以及对MMP-9和AFP表达的影响,以此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靶点。pBS/U6/CD147-shRNA1、pBS/U6/CD147-shRNA2、pBS/U6/CD147-shRNA3,将3个重组质粒分别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将构建的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中,用Westem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l47蛋白表达情况。CD147-shRNA重组质粒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运动性及MMP-9和AFP表达的影响采用计数法测定SMMC-7721、SMMC-7721/pBS/U6-control、SMMC-7721/pBS/U6/CD147-shRNA3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榆测细胞增殖,计算抑制率:细胞生长抑制率(%)=[1-实验组平均A值/对照组平均A值]×100%。划痕愈合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Westemblot检测MMP-9和AFP蛋白表达。rn 结果:rn 1.CD147-shRNA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合成重组质粒完全正确;Westemblot检测CD147-shRNA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内源性CD147表达的结果显示三个重组质粒均有基因沉默效果,以pBS/U6/CD147-shRNA3最为显著,可使CD147的表达水平受到70%-80%的抑制。免疫荧光方法结果显示转染pBS/U6/CD147-shRNA3后肝癌细胞荧光强度显著下降。rn 2.转染pBS/U6/CD147-shRNA3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SMMC-7721细胞在转染了0.3μg和1μg的pBS/U6/CD147-shRNA3后,MTT实验吸光度显著降低,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最大抑制率为32.2%。HepG2细胞增殖也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降低幅度为25.4%。转染对照载体的SMMC-7721细胞在划痕24小时后趋于愈合;而转染pBS/U6/CDl47-shRNA3的SMMC-7721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显著减弱。肝癌HepG2细胞也有类似的结果。RNA干涉CD147后,显著地抑制了两种肝癌细胞中MMP-9的前体的生成,进而引起了活化型的减少。与对照载体相比较,pBS/U6/CD147-shRNA3可以显著地抑制肝癌细胞的肿瘤标志蛋白AFP的表达水平。可以实现80-90%左右的抑制。rn 结论:rn 1、成功构建CD147-shRNA重组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系SMMC-7721;采用Westemblot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验证重组质粒特异地显著地抑制肝癌细胞CD147的蛋白表达。并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pBS/U6/CD147-shRNA3;rn 2、pBS/U6/CD147-shRNA3可显著地抑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的生长速度;显著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显著地降低肝癌细胞的运动能力; MMP-9和AFP水平显著下降,从而降低肝癌细胞的浸润转移能力;rn 3、本试验验证了CD147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通过抑制CD147的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为选择CD147作为肝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重症胰腺炎小肠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与肠粘膜损害之间的关系,探讨生长激素对胰腺炎肠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组)、生长激素治疗组(SAP+GH组)。采用胰被膜下注射牛黄胆酸钠法建立SAP模型,SAP+GH组于造模后1小时、12小时分别注射生长激素,24小时后测定各组血清淀粉酶及内毒素水平,观察胰腺、肠粘膜组织学变化及ICAM-l的表达情况。[结果]SAP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水平、小肠组织ICAM-l表达明显增高,肠黏膜损伤明显;SAP+GH组与SAP组比较,血清淀粉酶、内毒素水平降低、ICAM-l表达减少,肠黏膜损伤减轻。[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小肠组织ICAM-1表达增加、肠粘膜损害明显;补充外源性生长激素可以使肠组织ICAM-1的表达减少,减轻肠粘膜组织的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胃癌根治术后1~2天开始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每日1次,共4次;对照组单纯胃癌根治术。两组术后2~3周开始以LF(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方案静脉化疗6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术后低蛋白血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随访期间共死亡中2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4.6%和83%,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7.8%和33.8%,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胃癌术后甲期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对进展期(Ⅲa期、Ⅲb期及Ⅳ期)胃癌病人实施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58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根据肿瘤病理分期、手术根治程度及预后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8例进展期胃癌病人,手术中共清扫淋巴结4016枚,其中有转移的淋巴结为3156枚,转移率为78.59%。结论:对不同病期的进展期胃癌病人在胃癌根治手术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站数及数目,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 摘要:目的:评估v-y皮瓣在藏毛窦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自2004年~2009年,采用藏毛窦切除、v-y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的藏毛窦患者32例,随访6个月至5年。结果:本组32例患者切口全部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结论:V-Y皮瓣在藏毛窦的治疗中的应用,可以避免切口裂开,降低复发率。V-Y皮瓣具有降低切口张力,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的特点,这一术式值得在藏毛窦的治疗中应用。
  • 摘要:Klinge对取出的补片作了病理学研究后发现在补片和组织的界面的炎症过程呈现显著的细丝样的纤维和胶原纤维沉着。整个聚丙烯补片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一个坚实的瘢痕平面。当前认为这种长期的、过量的炎症过程可能与手术后的一些并发症有关,如:浆液肿、感染、移位、肠粘连、肠瘘和腹壁顺应性下降导致局部不适、板结感等。(腹壁顺应性也就是在腹壁受力时可以提升的最大膨胀曲率--Curvature At Maximum Abdominal Distention)。当腹壁顺应性下降,也就是腹壁坚硬度(Stiffness)增加,病人感觉局部坚韧和不舒服感,影响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不阻断肝脏血流的情况下,联合采用超声刀、Ligasure及血管夹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15例,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9例,直径大小5.0~15.0cm,平均直径7.9cm,肝囊肿纤维化3例,其中2例为引流术后复发,均位于左外叶,左外叶明显缩小。原发I生肝癌3例,直径大小1.0~5.0cm,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结果:15例腹腔镜肝切除均获成功,左外叶切除6例,余为肝不规则切除,无中转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min,术中出血量30~500m1,平均25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d,无术后死亡,术后1例肝癌创面渗血,保守治愈,余无并发症,全部治愈。结论:对位于Ⅱ、Ⅲ、Ⅳa、Ⅴ、Ⅵ段肝脏肿瘤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肝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拟定手术方案及预测术后肝脏代偿功能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三种方式进行肝血管三维重建;同时应用MSCT容积累计法测量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体积进行比较。术后结合残肝分数,比较3组间肝功能。结果:重建后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系统及其属支;三种重建方式对血管起始、分支的显示各不相同,其差异存在显著意义;MSCT测量肝脏肿瘤体积及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肿瘤体积及实际切肝体积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残肝分数与术后3组间肝功能的关系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意义。结论:MSCT肝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分辨率高、空间感强等特点,为术前了解肝内血管的分支、走行、变异以及肝癌的范围、血供、转移等提供了清晰,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SCT可以准确测量肝脏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对估测原发性肝癌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肝脏代偿恢复功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分肝内和肝外胆管癌。肝内胆管癌属肝癌的诊治范畴,肝外胆管以胆囊开口和十二指肠上缘为界,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胆管癌为高位胆管癌,也称之为肝门部胆管癌(HCC),中段胆管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肝外胆管癌,下段胆管癌归属于壶腹周围癌的诊治范畴。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205例。结果:205例中,183例(89.2%)顺利完成LC,中转开腹22例(10.8%);术后少量胆汁瘘6例(2.9%),少量肝下积液5例(2.4%),急性胰腺炎1例(0.5%),胆总管泥沙样结石2例(0.9%);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分钟;术中出血150mL以下;平均住院9.6天。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LC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肝破裂在腹部损伤中约占15%~20%,严重的肝破裂死亡率高达70%。该院1985~2008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163例,本文予以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该科32例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及开腹脾切除术的方法体会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脾切除组16例手术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开腹;开腹脾切除组16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上差别无显著意义。但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在平均住院日、进食时间及拔出引流管时间上占有明显优势。结论:与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手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具有微创外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轻中度静脉曲张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LS是安全可行的,但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腹腔镜手术训练、细致的手术操作。
  • 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使用善愈双层补片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生产的善愈补片,经腹股沟切口腹膜前置入治疗106例单侧腹股沟疝。结果:本组术中麻醉效果良好,病人无明显疼痛。手术时间平均32min。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5~7d出院,切口疼痛较重需使用止痛剂2例,无术后神经瘤。并发阴囊积液2例,本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缺血性睾丸炎,尿潴留、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异物感。无术后复发。结论:局麻下善愈双层补片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费用便宜,因此适宜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甲状腺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7例甲状腺癌患者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6例,滤泡状癌1例。均行甲状腺癌功能性根治术,即患侧叶、峡部切除,对侧叶大部分切除及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果:在7例甲状腺癌手术中,均成功全程显露颈段喉返神经,并保护之;有6例未明确找到甲状旁腺,1例找到上甲状旁腺1枚,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石蜡切片病理回报:中央组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长期给予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100~150微克,随访至今,无明显复发、转移。结论:随着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的技术不断进步,选择合适的甲状腺癌患者实施内镜下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治疗的2675例乳腺恶性肿瘤病例,了解过去29年间该院外科治疗乳腺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以改善和提高今后的临床诊治水平。资料来源全组资料来源于该院出院病案和乳腺恶性肿瘤病例数据库(创建于1992年)2675例均经病理证实,根据原始病例和病理报告,按照2003年uICCTNM分类及分期标准,对全组病例重新进行p17NM分期(与乳腺癌相比,其他乳腺恶性肿瘤在本组中所占比例很小,也按上述标准重新进行pTNM分期)。
  •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提高,腹腔镜胆道探查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在国内很多三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开展,常见的方法有两种: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直接打开胆总管行胆道探查。这两种方法分别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 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实用性以及优越性进行分析,探讨防范风险和应对措施。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完成的60岁以上老年人胆囊切除术110例病人,进行比较、分析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LC)组(n=75),开腹胆囊切除(OC)组(n=35)及中青年LC组(n=175)的临床资料。病人根据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两组,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安全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老年人LC及OC组并存病显著高于中青年LC组,LC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及中转开腹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而OC组平均手术用时,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延长,且并发症多。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老年病人更能凸显微创的优越性,但应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积极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正确评估麻醉与手术的风险,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至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资料。结果:统计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全部行腹部超声检查,6例行腹部CT检查,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0%,CT确诊率16.7%。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单纯肿瘤摘除术的2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例,行胰尾切除、胰腺-空肠套入式间断U型缝合法吻合术2例,中段胰腺切除、胰尾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4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并发症,1例出现胰瘘。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多发于年轻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的有效方法,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肿瘤生长部位不确定,胰头、胰体、胰尾均可发生。治疗首选手术,具体术式的选择应根据术中所见肿瘤的位置、生长及侵袭方式而决定,但要结合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如病理结果考虑癌变则需要适当扩大手术范围。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侵袭倾向,发病率约占全部胰腺肿瘤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结石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对45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术,胆总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回顾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中27例胆囊切除胆、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18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随访2-28个月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结论: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实施胆总管胆总管一期缝合或胆总管T管引流。
  • 摘要:该院是肝胆病专科医院,肝炎后肝硬化和长期饮酒造成肝硬化病人特别多。众所周知: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变化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泛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等多种并发症,它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脏疾病。
  • 摘要: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98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法包括: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PHS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无手术死亡。切口感染1例,换药治愈;术后出现浆液肿15例,经穿刺抽液后痊愈;并发尿潴留16例,经导尿处理后24~48h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熟练掌握腹股沟区解剖、精准的外科技术是有效降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同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是腹股沟疝患者获得很好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粘膜内脱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6年10月~2008年6月应用吻合器直肠粘膜环状切除+经肛门直肠前突修补术的方法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粘膜内脱垂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全部治愈。术后症状消失,排便通畅。平均手术时间为4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d。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吻合器直肠粘膜环状切除+经肛门直肠前突修补术方法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粘膜内脱垂操作方便,手术简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直肠癌患者的术式选择及其的疗效,为直肠癌患者选择最佳术式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rn 方法:rn 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52例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类、肿物距肛缘距离、术式选择、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膀胱功能及性功能障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以及新辅助放化疗和辅助化疗对患者术式选择及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rn 2.通过主要门诊复查及电话问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rn 3.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n<40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rn 结果:rn 1.Dukes分期:A期29例,B期59例,C期48例,D期15例,原位癌1例。行根治性手术及扩大根治术占95.4%,即使进展至Dukes D期,只要患者身体情况允许仍有60%(9/15)可行根治性手术。rn 2.组织学分类:高分化腺癌63例,中分化腺癌75例,低分化腺癌3例,粘液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鳞状细胞癌1例,原位癌1例。高分化腺癌及中分化腺癌占98%,Dixon和Miles手术仍然是直肠癌的主要术式。rn 3.术后病理证实肠系膜淋巴结转移57例,侧方淋巴结转移1例,占侧方淋巴结转移总数的1.4%。4月中瘤距肛缘1-3cm 28例,3-5cm 31例,5-9cm 54例,9-15cm 39例;有143名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占总手术人数的94.1%(143/152),其中腹膜返折处及以下行Dixon+PANP+TME手术者69例,占根治术的48.2%(69/143),其中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33例,未清扫36例,腹膜返折以上行Dixon+PANP手术者36例,占根治术的25.2%(36/143),行Miles+TME手术者36例,占根治术的25.2%(36/143),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术2例(1例经腹。1例经肛门),占根治术的1.4%(2/143),扩大直肠癌根治术2例,占总手术人数的1.3%(2/152),姑息性切除术7例,总手术人数的4.6%(7/152),其中行Hartmann手术4例,单纯肿物切除3例。rn 5.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4例,吻合口瘘3例,吻合口狭窄5例,肠粘连致梗阻3例,保肛手术中3个月内出现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15例,6个月后仍有肛门功能障碍者5例,术后1个月内排尿功能障碍6例,性功能障碍17例,其中勃起功能障碍11例,射精功能障碍14;χ2检验表明Miles手术发生性功能障碍高于Dixon手术。rn 6.吻合器闭合器在中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使保肛率达76.3%。rn 7.新辅助放化疗可使直肠癌患者获益,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以减少术后复发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rn 结论:rn 1.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术式,尽量保留患者自然肛门,减少损伤:腹膜返折以上直肠癌行Dixon手术+TME;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具有保肛可能者应该行Dixon手术+TME+PANP,不做常规侧方淋巴结清扫;对于不能保肛者行Miles手术+TME;距肛门较近且术前辅助检查明确为早期癌,可以选择局部切除,亦可达根治要求;不做常规侧方淋巴结清扫术;rn 2.技术条件允许且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微创术式,如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rn 3.积极应用吻合器,提高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胍率;rn 4.对直肠癌患者施行一体化综合治疗:新辅助放化疗一手术治疗一术后“三明治”式放化疗。
  • 摘要:目的:明确1251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的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后局部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前临床症状消失。结论: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部病灶,是病人不允许行直肠癌根治术时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 摘要:铅中毒多为慢性职业性疾病,症状复杂多样,但铅中毒引起急性假性肠梗阻临床上少见。该院胃肠外科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病例:男性,40岁,因腹痛、腹胀,伴排气、排便停止3天,于2007年03月10日急诊入院。3天前患者出现腹痛,为持续性钝痛,伴腹胀,排气、排便差,就诊与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给予补液、抗炎、灌肠等保守治疗3天未见好转,当地医院建议手术探查,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前来该院。既往银屑病病史2年,50天前开始自行口服中药(民间偏方,具体成分及剂量不详),治疗1个月后停药,近20天未服任何药物。查体:贫血貌,腹部饱满,全腹软,上腹剑突下及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血常规:血红蛋白91g/L,红细胞3.21X1012/L。腹平片:小肠可见小液气平,右侧结肠明显胀气。人院后给予禁食水、补液、灌肠后腹痛不缓解。提检结肠镜、全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均显示未见异常。经会诊后提检尿重金属检测:尿铅0.68umol/L(正常值0.38umol/L),其余重金属检测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诊断为“铅中毒、急性假性肠梗阻、银屑病”。转入吉林省职业病医院行驱铅治疗,病人逐渐好转,痊愈出院。
  • 摘要:进展期胃癌常侵犯第三站淋巴结和胰腺、脾脏、肝脏、结肠等周围脏器,清扫第三站淋巴结、切除胃周围受侵脏器被称之为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因根治的相对彻底性,使部分病人受益,又因其过大的创伤性和部分病人的预后不良使其效果受到质疑。
  • 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普遍实施和双吻合技术(DST)的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有了很大的提高,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传统直肠癌术后明显升高,可高达9.5%~18.0%[1,2]。故有作者提出术后常规作横结肠造瘘,
  • 摘要:(1)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2)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3)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新理念应用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需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包含姑息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问、首次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术后营养状态、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多项指标。结果:相比传统组,采用FTS新理念治疗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缩短;恶心呕吐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前术后营养状态良好、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总费用降低。结论:应用FST新理念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体质,减轻手术的打击,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节省住院总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直接吻合与J形贮袋一直肠,肛管吻合术后生活质量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该科应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2个月,贮袋肛管吻合组与直接吻合组排便紧迫感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81%;24 h排便次数贮袋肛管吻合组中44%的患者≤2次,天,而结肛直接吻合组所有的患者均大于2次/天,其中48%的患者达6~9次/天;两组抗腹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7%和57%,前者的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后者。结论:尽管贮袋的制作可能对手术时间有所延长,手术费用有所增加,并且可能有部分患者出现排便困难,但其对低位直肠癌切除结直肠/肛管吻合术后早期便频、便急、夜间排便、肛门失禁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可以在比较大的程度上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为了减少术后排便困难的发生,避免将贮袋制作得过大,应以5~6 cm为宜。
  • 摘要:[目的] 对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Fe3+-CMC)、透明质酸钠、几丁聚糖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进行比较,并初步探讨其抗粘连机制。[方法]健康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先行制作腹腔粘连模型,A组为对照组,B组、C组、D组腹腔内创面分别注人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几丁聚糖(均为3%。3m1),术后10日处死实验动物,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并取粘连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粘连组织中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粘连分级有显著性差异,B组粘连程度最轻,A组粘连最重;B组粘连组织中。FGF-β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结论] 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明显减轻术后腹腔粘连程度,其作用优于透明质酸钠、几丁聚糖,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Fe3+改性羧甲基纤维素抑制腹膜损伤部位TGF-β表达的作用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几丁聚糖。
  •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肿瘤中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及间质瘤相关抗体-1(HBME-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5例甲状腺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2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和DTC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64.0%;HBME-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7%、98.0%;二者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其良性病灶及及正常组织对照组; MMP-2在乳头状癌(PTC)及滤泡状癌(FTC)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而HBME-1在PTC及FTC中均高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BME-1与MMP-2在DTC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MMP-2的表达与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而HBME-1的表达与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HBME-I与MMP-2都可辅助鉴别DTC与良性病变,且HBME-1优于MMP-2。HBME-1与MMP-2同时表达有利于PTC的诊断。MMP-2可以作为DTC的预后指标。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RET蛋白和MMP-2蛋白在人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ET基因表达产物(RET蛋白)和MMP-2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2006年-2008年期间甲状腺手术患者第一手住院病历资料及存档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包埋组织块,选择其中病变组织较大(面积超过0.5cm2)病理分型明确者(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15例,甲状腺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2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ET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病理科高级职称医师指导下阅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RET及M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中呈现高表达,分别为60.0%(30/50)、64.0%(32/50);在非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呈现低表达,分别为14.5%(8/55)、16.4%(9/55)二者的表达有显著差异。RET及M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瘤体的大小、肿瘤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结论:(1)RET及M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中呈现高表达,在非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二者有显著差异;(2)RET及M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3)RET及M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
  • 摘要:目的:构建靶向c-My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研究其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Volo的影响。方法:设计靶向c-Myc和VEGF的特异性siRNA,应用体内载体表达法合成其表达质粒,转染人结直肠癌细胞株Volo后,以Western印迹检测c-Myc和VEGF的蛋白表达,以四氮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分析、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特性、细胞周期分布及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酶切及DNA测序证实siRNA-c-Myc和siRNA-VEGF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分别转染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较,重组质粒组细胞c-Myc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明显;MTT显示细胞增殖活性下降,抑制率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增加,G0/G1期细胞数目增加,S期细胞数目减少,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出现了深棕黄色的阳性染色、胞质凝缩、核断裂相等凋亡形态学改变;基质胶侵袭实验显示穿过基质胶进入下层小室的细胞数目减少。在上述各项实验中,共转染siRNA-c-Myc和siRNA-VEGF质粒组的细胞变化最显著。结论:特异性siRNA有效抑制了人结直肠癌Volo细胞c-Myc和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特性并诱导细胞凋亡,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 摘要:背景:大肠癌(colorectal Carlcer)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其致死率位居在全世界各种恶性肿瘤致死的第三位且其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恶性肿瘤致死率之高常因为其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从导致对全身多脏的破坏,进一步导致其他器官衰竭而至患者最终死亡。随着人们在对抗肿瘤侵袭、转移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及基底膜这些生物屏障的降解破坏在肿瘤的侵袭、浸润、转移中起到了关锤l生的作用,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主要成分IV型胶原,使肿瘤细胞突破原发部位而发生侵袭、浸润及转移。CD-147又名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TIN),能通过多种途径刺激MMPs产生及释放从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基转移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二者的相关性成为近几年在肿瘤拮抗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这将为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rn 目的:探讨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二者在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n 方法:本实验所用研究材料为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组织标本共计43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方法、χ2检验、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rn 结果:rn 1.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根据取材部位的不同按照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进行分组。CD-147、MMP-9在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4%与79.10%,二者在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91%与23.26%,二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CD-147、MMP-9在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91%与23.26%,二者在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62%与13.95%,二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CD-147、MMP-9在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4%与79.10%%,二者在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53%与15.79%,二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rn 2.CD-147、MMP-9在大肠癌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关系性按照患者性别分组,CD-147、MMP-9二者在大肠癌男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7%、80.77%,女性患者中分别82.35%、76.47%,经χ2方法检验,二者在性别分组无显著差异。rn 按照患者年龄分组。CD-147、MMP-9在年龄≥6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75.00%,而在年龄<6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4%、84.21%,经χ2方法检验,二者在年龄分组无显著差异。rn 3.CD—147、MMP-9在大肠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性CD—14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二者在肿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侵润程度的不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浅层0%,深层为91.67,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浅层33.33%与深层或临近周围组织96.00%,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CD147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6.67,有明显差异性。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二者在肿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侵润程度的不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浅层8.90%,深层为60.0,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浅层8.90%与深层或临近周围组织72.00%,二者有显著的差异。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CD147阳性率为86.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0.00。rn 4.CD-147、MMP-9在大肠癌的表达二者的相互关系本实验43例标本,CD147与MMP-9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如图所示10。在43例大肠癌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阳性的占72.09%(31/43),同时比达阴性的占27.91%(12/43),CD-147与MMP-9都随着大肠癌发展而表达增强的趋势,通过对他们相关性分析,发现CD-147与MMP-9蛋白成正相关系,X2=17.09,Spearrman相关系数为0.451。rn 结论:rn 1.肠癌组织中CD-147与MMP-9呈高表达,在相对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呈低表达。rn 2.癌组织中CD-147与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TNM分期等病理参数无关,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二者在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上起到重要作用。rn 3.癌组织内CD-147与MMP-9两种蛋白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系,CD-147可作为MMP-9刺激因子促进其过度表达。
  • 摘要:研究目的:环氧化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有COX-1和COX-2两种同功酶。COX-1是一种结构型酶,起稳定机体功能的作用,如维持正常胃粘膜,肾脏血流和血小板聚集;COX-2是一种诱导型酶,正常生理状态下,COX-2存在于部分肾脏和脑组织中。在炎症、生长因子、致瘤基因、脂多糖和肿瘤促进剂刺激时,COX-2过度表达。近年来国外诸多研究表明,COX-2不仅是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酶,而且还可通过多种致病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可以作为预防、治疗肿瘤的靶分子。通过大鼠结肠癌模型及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预防和治疗结肠癌,COX-2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靶点。通过对其他脏器上皮癌,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的研究,COX-2在这些肿瘤的发病机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报告证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减少,且患乳腺癌的风险随着NSAIDs服用剂量的增加而降低。rn 流行病学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摄人鱼油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较低,与鱼油成分中所含3-n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水平,下调COX-2的表达有关。同时通过大鼠乳腺癌模型及人类乳腺癌的研究证明,在人类转移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COX-2过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磷脂酶(PLA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另一个关键酶,主要通过催化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参与调节细胞增殖。有研究报道,cPLA2的活性和表达在人结肠癌、胃癌和肝细胞癌中增高,这提示cPLA2与肿瘤发生相关,可能在细胞生长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PLA2家族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cPLA2作为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特异性关键酶,cPLA2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rn 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COX-2、cPLA2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为将来COX-2抑制剂在临床上用来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rn 实验方法:本实验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组织61例及乳腺腺病组织15例,人选病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范围36~69岁,发生淋巴结转移者34例。根据临床分期,乳腺癌Ⅰ期患者为8例,Ⅱ期患者为23例,Ⅲ期患者18例,Ⅳ期患者12例。所有患者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标本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成3μm切片,用于免疫组化染色。选用兔抗人COX-2多克隆抗体及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剂,采用链霉素亲生物索一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及ePLA2在乳腺癌组织和腺病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乳腺癌组织中COX-2,cPLA2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对应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免疫组化方法简述如下:rn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梯度水化后,蛋白酶K抗原修复,PBS冲洗3次,3%H2O2室温孵育,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洗片3次,每次5min。封闭液覆盖标本,室温30 min,不清洗。加一抗(1:100稀释),4℃过夜,PBS洗片3次,每次5min。加二抗室温30 rain,PBS洗片3次,每次5min。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室温30 min,PBS洗片3次,每次5min。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弱氨水返蓝,水洗,梯度酒精脱水,中性树胶封片。rn 实验结果: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COX-2的表达位于乳腺肿瘤上皮细胞的胞浆内,肿瘤组织中大多数呈中度至高度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6.80%。腺病组织大多数不表达。仅少数呈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0%,间质细胞及炎症细胞不着色。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OX-2的表达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cPLA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cPLA2主要着色于肿瘤上皮细胞,以胞浆染色为主,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1.9%。腺病组织大多数不表达,仅少数呈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只有1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PLA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PLA2的表达与年龄无显著性差异,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n 结论:COX-2及cPLA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COX-2及cPLA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OX-2及cPLA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探讨它们与肿瘤的关系,不仅是为了揭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更重要是应用COX-2抑制剂防治肿瘤。如将COX-2抑制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预防,或将COX-2抑制剂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裸鼠HCT-8移植瘤的作用。方法:建立裸鼠结肠癌HCT-8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与罗格列酮10mg/kg·d灌注,21天处死并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MMP-2、MMP-7、MMP-9、TIMP-1、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可抑制裸鼠皮下HCT-8移植瘤生长,肿瘤生长抑制率为28.57%.罗格列酮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MMP-2、MMP-7、MMP-9蛋白表达明显减少。TIMP-1、TIMP-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罗格列酮可明显抑制裸鼠HCT-8移植瘤生长,并可减少MMP-2、MMP-7、MMP-9蛋白表达。
  • 摘要:目的:对部分肝切除半肝阻断血流阻断技术进行改进,预防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方法:对25例行不规则肝切除患者采用肝门解剖半肝血流阻断技术。结果:术中出血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全部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肝功能不全,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采用肝门解剖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降低手术打击,保护残肝功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采用小肠壁上戳孔、将胰管及支撑管置入肠腔、空肠与胰腺断面只做固定性吻合的方法,对套入式胰肠吻合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对35例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采用改良胰肠吻合术。结果:应用改良胰肠吻合术式的全部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结论:改良胰肠吻合术虽然操作时间较以往套入式胰肠吻合术略有延长,但总体效果好,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 摘要:目的:探讨空肠前唇与肝面吻合在肝门胆管癌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23例获得根治性肝门胆管癌切除的病人,术中空肠后唇与肝管,肝内胆管后壁吻合后。距吻合口附近空场内置引流管。空肠戳孔引出。空肠前唇与肝脏面吻合,先在肝面结扎之后用其一根线重新穿引小圆针,于空肠前唇黏膜层进针浆肌层出针给予结扎。结果:根治性肝门胆管癌切除率88.46%。仅一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无一例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无一例胆肠吻合口狭窄。完成吻合时间平均20min。结论:空肠前唇与肝面吻合的方法简易、安全、实用。
  • 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经验,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该院177例行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1.5%),包括腹腔内出血6例(3.4%),近期复发上消化道大出血3例(1.7%),术后感染18例(10.2%),大量腹水5例(2.8%),食管狭窄2例(1.1%)。食管瘘1例(0.6%),肝功衰竭3例(1.7%),住院期间死亡8例(4.5%)。主要死因为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3例,腹腔内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2例,肝功衰竭2例,食管吻合口瘘腹腔感染1例。结论:防治断流术后并发症关键在于:(1)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之选择;(2)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准备及护理。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行缝扎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管横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行门奇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51例,其中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患者122例(胃底环扎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患者29例(食管横断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行两种术式治疗患者就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消化道瘘发生率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再出血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种术式中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横断术对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影响较为明显,住院时间较长,消化道瘘发生率高。在术后远期再出血情况的对比分析中,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的患者其远期再出血、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及因胃粘膜病变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0.0%,15.0%,15.0%,高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患者的8.5%,4.9%,3.6%。结论:(1)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是根据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传统门奇断流术的改良,符合胃底贲门区解剖结构,能够达到现代外科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要求。(2)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环形缝扎术与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术相比较,具有对患者肝脏功能打击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并能有效控制远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
  •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胸骨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及Miccoli微创甲状腺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相近的137例甲状腺肿物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术式。117例采用Miccoli术式。20例选择胸骨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同期对比分析手术总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切口长度及美容效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无差异。结果:1、女性患者选择胸骨前径路手术者(79%)高于传统Miccoli手术(72%)。2、手术总时间:微创组74.04+29.67min;开放组59.97+23.55rain,有显著性差异。3、术中平均失血量:微创组20.97±6.15ml;开放组30.61±5.73ml,具有显著性差异。4、切口长度:微创组20±5.5mm;胸骨前径路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2mm、5mm、5mm,具有显著性差异。5、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2.55±0.93d胸骨前径路手术组3.17±1.71d.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6、住院费用:Miccoli术式11013±1131元;胸骨前径路手术组12927±1596元。7、术后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1、Miccoli微创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2、Miccoli术式具有微创美容的效果。3、经过学习曲线后,两组手术总时间相近。4、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少于开放组,住院费用略高,但后者的差异已逐步减小。
  •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最终还是行手术治疗。对于良性的甲状腺肿瘤性疾病,手术方式有肿瘤摘除术、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以及腺叶切除术。对于单侧甲状腺良性病变腺体的切除量一直存有争论。肿瘤摘除和部分切除两种手术方式简便易行,甲状腺组织切除少,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小,但存在高复发率,特别是肿瘤摘除,必须慎用,除非位于甲状腺表浅部位的小结节。多年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作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常规术式被临床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是此术式有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喉返神经的损伤最常见。rn 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很多,后果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成为当前探讨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大多外科学家采用手术过程中先解剖出喉返神经,然后实施甲状腺病灶切除,从而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但也有国外学者认为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过多的小分支有时引起喉返神经的营养障碍而引起声音嘶哑,国内也有部分专家指出甲状腺手术常规解剖喉返神经有时会增加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暴露神经的过程也是损伤神经的过程,不如保存甲状腺后包膜,在囊内处理下动脉为好,认为行固有被膜内甲状腺次全切除更好。它是指行甲状腺切除术时,切除甲状腺病变腺体的同时,保留气管平面之下的甲状腺固有膜;结扎切断甲状腺上极及下极血管时均紧靠甲状腺,避免损伤固有膜外走行的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同时也避免损伤通常位于甲状腺固有膜后方的甲状旁腺,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究竟哪种术式更有优越性尚无定论,需广大外科临床医师进一步的验证。rn 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科2002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在行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和行被膜外次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9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被膜外组和被膜内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近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行比较,根据杨树勤主编《卫生统计学》第三版,将数据整理后,行χ2检验,按α=0.05水平进行统计学检验。rn 结果:全部病例中男126例,女474.例,男女之比为1:4.66,年龄12~73岁,平均50.34岁。两组中患者在麻醉方式选择、手术切除范围(单侧、双侧)、术后发生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手足抽搐及呼吸困难等方面进行比较。行被膜外法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有394例,全麻132例,非全麻262例,术中及术后发生声音嘶哑16例,发生率约5.26%,有10例在术后一周左右恢复,3例在术后一月左右恢复,2例在术后3月左右恢复,1例在术后半年以后恢复,无永久性损伤者。发生饮水呛咳10例,发生率约3.29%,均在术后一周内消失。发生手足麻木/抽搐者8例,发生率约2.63%,有5例为住院期间一过性抽搐,1例出院后服用钙片3个月后停药,从出院至今近一年半的时间未再发生抽搐症状,有2例从出院至今(超过2年)一直需药物补充钙剂,否则即会发生抽搐;发生呼吸困难者1例,发生率约0.25%,考虑为血块压迫,急诊行气管切开。行被膜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有388例,全麻166例,非全麻222例,术中、术后有6例发生声音嘶哑,发生率约1.55%,有5例在术后一周左右恢复,1例在术后1月左右恢复。术后发生饮水呛咳3例,发生率约0.77%,均在术后一周内恢复。手足抽搐者仅有2例,发生率约0.52%,术后口服钙片一月后症状缓解后停药。本组中未出现呼吸困难病例。rn 结论:甲状腺被膜内次全切除术术后发生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近期主要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被膜外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并且术后声音嘶哑的发生率与麻醉方式无关。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的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ER,PR,HER-2,CD-34等的表达。结果:本实验发现在DCIS中微血管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微血管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表达,另一种为间质弥散表达,其中52%有间质弥散表达,58%有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表达,34%两种形态共存。微血管的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ER、PR阴性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微血管密度增加可能预示导管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探讨在乳腺癌外科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6月1日-2008年10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共收治12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其中符合入组条件61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临床路径组)31例,对照组(非临床路径组)3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按原传统程序进行。比较两组的术前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的平均术前住院日和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03天和14.87天,而对照组分别为2.57天和21.53天;研究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31),而对照组为36.36%(8/30);在平均住院费用上,研究组为8490.73元。对照组为9003.22元。研究组共有7例发生变异(22.58%),其中正向变异4例(12.90%),负向变异3例(9.68%),无中途退出路径病例。结论: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缩短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前住院日、平均住院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住院费用,因此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到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目前,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各种有创性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带来了希望。rn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呈现多元化,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非外科治疗可有: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性、个体化的乳腺癌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指明方向。目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乳腺癌的理想治疗模式。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是较理想的术式。rn 目的:通过比较行单纯手术、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统计化疗并发症,探讨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通过比较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乳治疗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位随访期为2年的行手术治疗的186例临床Ⅰ~Ⅲ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除手术外是否采取其他治疗,分为单纯手术组(21例)和综合治疗组(165例),对比两组的生存率,统计156例行化学治疗患者的并发症;行综合治疗的119例Ⅰ、Ⅱ期乳腺癌病例分为保乳手术组(32例)、改良根治术组(87例),对比两组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n 结果:单纯手术组生存率85.7%,综合治疗组生存率9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乳手术组复发率0%,远处转移率0%,生存率100%,切口感染率3.1%,上肢水肿率0%;改良相治术组复发率0%,远处转移率1.1%,生存率98.9%,切口感染率2.3%,上肢水肿率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乳手术组皮下积液率3.1%,皮缘坏死率0%,改良根治术组皮下积沼率19.5%,皮缘坏死率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并发症发生率统计:组织蚜死0%,静脉炎0%,肝功能异常22.8%,恶心、呕吐78.8%,白细胞计数下降69.2%,感染1.3%,肢体麻木0.6%,心脏毒性0%。rn 结论:以手术联合化学、放射、内分泌、免疫等综合治疗的疗法是目前乳腺癌的理想治疗模式。可提高生存率;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疗效相近,目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理想术式;积极防治各种手术及化疗并发症,能够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0~Ⅱ期乳腺癌的病例选择条件、手术方法及范围、术后辅助综合治疗方法。使早期乳腺癌治疗即达到较好的局部控制水平,保持或提高与乳腺癌根治术相同的生存率,又达到了保留乳房功能及美容形体之功效。
  • 摘要: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探索Stat3、Survivin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42例甲状腺癌组织及2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tar3、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Stat3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病变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33/42)、66.7%(28/42)、32.o%(8/25)。Survivin在甲状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病变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8%(31/42)、59.5%(25/42)、24.0%(6/25)。Stat3、Survivin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皆有显著差异,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42例甲状腺癌组织中,Stat3、Survivin共同阳性表达28例,共同阴性表达6例,相关系数r=0.384。结论:在甲状腺癌组织中Stat3、Survivin表达明显上调。Stat3、Sun,ivin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淋巴转移有关。甲状腺癌肿Stat3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