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25508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江苏中医药、陕西中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第四次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学术会议等;中药有效成分的相关文献由1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菁、胡汉华、孙春毅等。
中药有效成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5084篇
占比:99.89%
总计:255361篇
中药有效成分
-研究学者
- 叶菁
- 胡汉华
- 孙春毅
- 穆祥
- 于明恩
- 李玉芳
- 李萍
- 王磊
- 于同泉
- 孙淑萍
- 孙玉成
- 寇俊萍
- 戴岳
- 杨柳
- 盛亮洪
- 陈武
- 高建明
- 余伯阳
- 刘珂
- 刘雪锋
- 姜伟
- 张敏
- 李松林
- 李睿岩
- 罗国安
- 胡义扬
- 胡坪
- 郑曙明
- 余经碳
- 刘平
- 孟胜喜
- 张华
- 徐晓玉
- 徐筱杰
- 方云
- 杨涛
- 杨辉华
- 梁琼麟
- 汤为民
- 王义明
- 王伟
- 王振锟
- 王艺瑾
- 许宝龙
- 路萍
- 陈红
- 齐炼文
- 丁明孝
- 丁金龙
- 不公告发明人
-
-
王为为;
李国臣;
田正云;
孔立
-
-
摘要:
脓毒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器官损害是脓毒症主要特征,也是脓毒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脓毒症器官损害涉及多脏器,且机制复杂,目前没有特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疾病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在中医理论指导及现代药物研究方法不断更新下,中药防治脓毒症方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脓毒症器官损害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基础研究和研发治疗脓毒症器官损害的新药提供思路和参考。
-
-
王恒飞;
韩燕星;
蒋建东;
王玉红
-
-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栓的形成及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等多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全球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高达1860万,而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静脉血栓的年发病率也近千分之一[2],血栓脱落迁移极易造成致命性肺栓塞。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了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中,新冠病毒感染特有的机制引起了机体高凝状态[3],中外新冠治疗指南均指出了抗凝、抗栓治疗的必要性[4]。多年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有效成分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作用显著,如葛根素注射剂、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等,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它们具有较强的抗凝、抗血小板功能。本文对具有抗血栓性疾病作用的植物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
张珊;
徐梦珠;
郝娟;
吴坚
-
-
摘要: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肝脏、脂肪和骨骼肌,它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是胰岛素依赖性蛋白,主要负责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同时也是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的靶蛋白。鉴于PI3K/Akt/GLUT4通路在葡萄糖代谢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该文通过检索2006年1月一2022年1月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旨在对近5年中药调节PI3K/Akt/GLUT4信号通路治疗T2DM的研究做一总结,以期为中药防治T2DM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
史凡凡;
赵继荣;
马同;
朱换平;
陈文;
薛旭;
张天龙;
杨涛;
张立存;
李玮农;
杨文通;
蒋鹏
-
-
摘要: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DM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DOP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中医在治疗DOP时多从“肝肾”论治,忽视了“脾”的重要作用。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充养四肢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互惠互利,维持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两者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先天不足致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脾虚则肌肉削,肉削则骨枯。故从“脾肾论治”DOP亦尤为重要。现从“脾肾论治”DOP出发,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基础,探讨中医药从“脾肾论治”DOP的相关机制及必要性,为中医药防治DOP提供新思路。
-
-
刘婷婷;
胡一凡;
杨长青
-
-
摘要:
人细胞色素P450(CYP)2C19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参与质子泵抑制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血小板等多种药物的代谢。目前,已报道的CYP2C19酶抑制剂的数量不断增加,针对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和食物等对CYP2C19的抑制作用研究也逐步深入。通过查阅、整理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从代谢性相互作用的角度综述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单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和食物对CYP2C19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预测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对指导临床上中药和食物与经CYP2C19酶代谢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详实参考,减少由中药-药物、食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
-
-
吕超;
马治;
朱峰;
袁鹏;
齐新
-
-
摘要: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心肌病(DCM)是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引发的心肌疾病,其中糖脂代谢紊乱是核心病理因素。目前认为糖尿病可通过多个机制诱导心肌损伤,包括心肌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等。DCM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CM备受关注,中药在防治DCM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多个中药有效成分可通过不同途径及多个靶点减轻心肌损伤,这为DCM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
-
-
-
摘要:
第1期循证药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第2期风湿免疫疾病药物,第3期中药质量控制,第4期上市药品安全性评价,第5期药学学科建设与医院高质量发展,第6期药物警戒与合理使用,第7期晶型药物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第8期精准药学与合理用药,第9期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第10期药品带量采购与药物经济,第11期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第12期药物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若投专栏稿件,请至少在该期出版前8个月将稿件通过《医药导报》杂志官方网站(www.yydbzz.com)在线投稿系统投稿,以便及时送审和处理稿件。谢谢!
-
-
赵福来;
常君丽;
支文兰;
王晓波;
孙星媛;
马小平;
施杞;
王拥军;
杨燕萍
-
-
摘要:
骨肉瘤是一种原发性、侵袭性恶性肿瘤,极易发生早期转移且缺乏有效治疗靶点。手术和放化疗及二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转移性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提高仍未有明显改善。骨肉瘤在中医属于“癌病”范畴,中医药治疗骨肉瘤历史悠久,并且在防治骨肉瘤转移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信号通路在骨肉瘤转移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研究骨肉瘤转移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之一。近年来,针对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骨肉瘤转移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此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肉瘤转移、新药开发和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
-
-
-
摘要:
第1期循证药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第2期风湿免疫疾病药物,第3期中药质量控制,第4期上市药品安全性评价,第5期药学学科建设与医院高质量发展,第6期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第7期晶型药物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第8期精准药学与合理用药,第9期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第10期药品带量采购与药物经济,第11期神经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第12期体内药物分析。
-
-
左丽;
旷年玲;
邓聪聪;
吕兴帮;
张博;
吴逸琳;
张永英
-
-
摘要:
全球多重耐药细菌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临床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革兰氏阴性菌(G^(-)菌)固有、获得性的耐药机制因其独特的细胞壁结构得到加强。因此,研发新型细菌耐药消除剂成为研究热点。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成本价格低等特点。文章对G^(-)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及中药有效成分对G^(-)菌耐药性消除效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增敏剂提供参考。
-
-
程时锋
- 《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基因组是生命的源代码,在几十亿年的不断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各式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创新.为了研究植物生态系统、食品营养和天然药物,植物基因组大数据尤其是比较进化基因组学在理解丰富多样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和天然药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报告里,将主要结合自身项目和科研经历从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对植物基因组大数据进行分享.对植物基因组大数据进行分享。首先,将系统地介绍植物基因组在大尺度进化中的研究(plant for evolution),主要探讨植物基因组进化和适应性中的关键分子动力。接着,将介绍植物与农业之间的直接关系(plant for agriculture),从最近的生物固氮的研究成果中,指出赋予大多数药用植物生物固氮能力将是中药材道地性和高质量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最后,将分享近些年来在植物药与人类疾病健康中的研究心得(plant for human health),主要探讨如何构建药用植物基因组和组学大数据库,以及探讨中药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以此为切入点阐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药理药效、和发挥作用的代谢通过。通过大进化、中药农业与中药疾病健康的大数据研究,将会在中药、药用植物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带来系列突破。
-
-
-
-
王赟;
陈川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症状的干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一些中药有效成分能从Aβ的拮抗、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及预防神经元损伤等角度预防和控制AD的症状及病理表现,其中中药有效成分的抗氧化和保护神经作用较为突出.
-
-
温明春;
张守强;
王先芳;
魏春华;
侯奇
-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气道炎症小鼠模型来探讨中药有效成分Vam3调节气管炎症的免疫平衡的效果.小鼠用伴清蛋白腹膜内致敏,然后气管内发敏.在首次发敏后24小时用中药有效成分Vam3进行治疗.用地塞米松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及不作处理的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中药有效成分Vam3的评价主要是对抗原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产生细胞因子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盐水对照组相比,中药有效成分Vam3可有效减少抗原特异性IgE、IL-4、IL-5和IL-13的水平,而IgG2和IFN-γ合成不受抑制.证实其有抗气道炎症和调节TH1/TH2应答类型的作用,可用于气道炎症的治疗.
-
-
王艺瑾;
王振锟
- 《第四次全国药用植物化学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实现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的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之一,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普遍存在着有效成分提取率低、能耗高、工序多、生产周期长、排放三废多等缺点,直接制约了中药制药产业的近期的发展;当前有些企业盲目引进或开发排放大量温室效应气体的新工艺新设备,而我国严格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通过的《京都协议》已为期不远,这些新工艺新设备,将面临“叫停”的风险。因此发展高效、节能减排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势在必行。今借在贵阳召开第三届中药现代化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提取纯化关键技术交流大会的机会,公开介绍我们的一些产业化创新开发的研究成果,敬请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代表予以指导。
-
-
刘小瑜;
穆祥
- 《第二届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暨第六届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首农杯”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本实验希望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采用大鼠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扫描,检测能够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振幅的中药有效成分对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S)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层面上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而探讨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振幅中药有效成分的共性,以及中药有效成分通过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振幅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为中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资料。
-
-
闫莹;
朱孔梅;
杨鉴;
姚景春
- 《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蚕蚀性角膜溃疡动物模型制作困难,建立一种免疫相关的小鼠蚕蚀性角膜溃疡模型,旨在为具有免疫干预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研发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筛选方法.rn 方法:3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皮下免疫组,环磷酰胺给药组.皮下免疫组和环磷酰胺给药组每只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提取的新西兰兔角膜提取物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0.5ml,隔日注射一次,共注射10次.环磷酰胺给药组每天背部皮下注射环磷酰胺300 mg· kg-1,其他2组同时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3d后,小鼠采血后处死,将小鼠的角膜剪碎,与自身血液中的白细胞共同培养,仔细观察小鼠眼角膜组织块状态与角膜细胞的长出情况.rn 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眼角膜细胞72 h和120 h长出率分别为25.0%和37.5%,皮下免疫组均为0.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环磷酰胺给药组长出率分别为12.5%和17.5%,显著高于皮下免疫组(P<0.05).rn 结论:通过此试验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体外模型,为新型免疫干预活性中药成分的筛选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