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9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37361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微循环学杂志、血栓与止血学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青年医师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会会议、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文献由1606位作者贡献,包括阮长耿、孔毅、王鸿利等。
血栓性疾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361篇
占比:98.06%
总计:38102篇
血栓性疾病
-研究学者
- 阮长耿
- 孔毅
- 王鸿利
- 李家增
- 王兆钺
- 娄红祥
- 孙斌
- 宋善俊
- 彭礼飞
- 金红
- 丁岗
- 从玉文
- 何庆丰
- 冯莉
- 刘全海
- 史继学
- 吴国新
- 周志健
- 唐宁
- 唐雪元
- 夏利军
- 孙艺红
- 宋清荣
- 廖淑莉
- 张广森
- 彭中宜
- 彭济达
- 彭黎明
- 戴克胜
- 曹金霓
- 李敬兰
- 李晓云
- 杨林花
- 王孟学
- 王学锋
- 王建中
- 王志国
- 王振中
- 王洋
- 罗辉
- 罗陆一
- 胡大一
- 苏杏丽
- 苏雯
- 萧伟
- 蔡莹
- 许俊堂
- 邓莉
- 邵正
- 陈光
-
-
王恒飞;
韩燕星;
蒋建东;
王玉红
-
-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栓的形成及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等多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全球心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高达1860万,而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静脉血栓的年发病率也近千分之一[2],血栓脱落迁移极易造成致命性肺栓塞。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了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中,新冠病毒感染特有的机制引起了机体高凝状态[3],中外新冠治疗指南均指出了抗凝、抗栓治疗的必要性[4]。多年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有效成分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作用显著,如葛根素注射剂、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等,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它们具有较强的抗凝、抗血小板功能。本文对具有抗血栓性疾病作用的植物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
冶怡;
常荣
-
-
摘要:
缺氧是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因氧化过程障碍不能利用氧而引起的病理过程。高原环境下,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压逐步下降,而空气中氧的百分数不变,氧分压随海拔上升而递减,形成天然的低压缺氧环境。流行病学数据表明〔1〕,在海拔超过3000 m的缺氧环境长期逗留后,脑卒中及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30倍;现有的研究显示〔2〕,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与血栓形成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即高原缺氧环境下易发生各种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等。血小板是由骨髓成熟巨核细胞所产生并释放入外周血中的一种直径为2~3μm的盘形小体,参与止血、血液凝固及血凝块的收缩过程。病理情况下,当血管内皮损伤或受某些病理因子刺激,血小板会发生黏附、聚集及释放等活化反应,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究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与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变化的关系对临床有进一步的指导意义。
-
-
李博;
杨童;
刘锦;
蒋鹏;
周倩
-
-
摘要:
血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突然、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血栓病灶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溶栓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现阶段临床影像学技术尚无法识别急性新发血栓,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且临床溶栓治疗主要利用纤溶酶原激活剂(PA)实现,但PA治疗窗口期短、体内清除迅速,存在引发颅内出血的风险。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递送系统已成为血栓诊疗领域的新兴技术之一,针对血栓生物标志物设计开发的靶向纳米体系是实现血栓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的研究热点。
-
-
戴光强
-
-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您知道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80%的病例是由于血管中形成血栓。血栓也被称为“卧底杀手”“隐蔽杀手”。据相关资料统计,因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总死亡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造成的死亡。
-
-
侯海维;
颜建国
-
-
摘要: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检测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血栓性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共32例,对其进行分组观测,采取乳胶凝集法对两组观测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受试人群进行血液采集,将试剂滴入血液样本中,待血浆与试剂充分融合之后,对患者混合后的血浆样本进行观察,发现样本中出现乳胶凝集说明样本呈阳性,如果无凝集现象发生说明样本呈阴性,在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上述检测后,同时测定急性脑梗患者与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TT、PT、KPTT、Fg、3P试验。统计两组的检测阳性例数与阳性率,及对其他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出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特点,从各种不同性血栓疾病来看,阳性率均已经超过85.0%,而对照组的健康体检患者在测试后的结果显示出阴性,阳性率为0.0%。两组结果有明显的显著差异,P<0.05。同时,对急性脑梗患者与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各项指标上恢复期的脑梗患者的指标更加接近健康人群。结论通过判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加强对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检测结果的价值具体体现在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够预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栓性疾病,从而加强对疾病的诊断效果。
-
-
张帅;
陈卓;
王心意;
徐浩
-
-
摘要:
血栓性疾病现已成为我国及全球的重大健康问题,中医药具有一定防治优势。把握病机是中医诊疗的特点,全面、深化的梳理、诠释血栓性疾病发生、演变的中医共性规律,更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中医诊疗与科研。气机气化失常,痰湿、瘀血互结、互化,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久积成毒是疾病转归和恶化的关键;火邪、风邪是不稳定因素,是急性血栓事件的直接动力;形气神受损、被扰,气血、脉络不通,是必然结果。
-
-
戴光强
-
-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但你知道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80%的病例是由于血管中形成血栓。血栓也被称为“卧底杀手”“隐蔽杀手”。据相关资料统计,因血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总死亡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造成的死亡。比如,冠状动脉血栓可引发心肌梗死,脑动脉血栓则有可能诱发脑卒中(中风),而下肢动脉血栓则有发生坏疽的风险,肾动脉血栓有可能引发尿毒症,眼底动脉血栓则增加了失明的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会诱发肺栓塞(可猝死)。
-
-
袁洪志;
谷涌泉;
齐书山;
廉亮亮
-
-
摘要:
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由抗体介导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2]。HIT患病率虽然较低,为0.1%~5.0%[3],但可继发形成致命性血栓,病死率高达5%~10%[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因肝素类药物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往往会忽视HIT和HITTS的发生。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610例中,28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3~7 d出现HIT,其中24例Ⅰ型HIT,4例Ⅱ型HIT,现将4例Ⅱ型HIT报道如下。
-
-
魏显桂
-
-
摘要:
随着年龄的增加,多脏器功能趋于衰老,罹患内科疾病的风险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均可影响妊娠后母婴的安危。因此对于合并有内科疾病的高龄女性,需系统评估其全身状况是否能够耐受妊娠。鉴于高龄女性不仅生育力低下,而且损害生育能力的疾病发生率增加,故应积极评估年龄大于35岁试妊娠半年后未成功女性的妊娠能力并积极干预。所以除了需要关注卵巢功能以外,还需要关注其他四个方面。
-
-
吴凯
-
-
摘要:
目的:判断D-二聚体对血栓性疾病的鉴别价值。方法:根据研究需求,筛选21例血栓性病变患者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体检的19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样本均在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入院,需对各样本行D-二聚体检测,观察D-二聚体数值差异,并判断D-二聚体对研究组的检测价值。结果:针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检验后,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各样本中,在D-二聚体检测后,有23.81%的深静脉血栓,有33.33%的心肌梗死,有28.57%的脑梗死,有14.29%的肺栓塞。针对各类疾病检验D-二聚体数据,在肺栓塞患者中均比其他疾病高,其中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等群体所检测的D-二聚体值经检验后,均比心肌梗死高,P<0.05。结论:在D-二聚体检测中,能判断机体凝血及纤溶状态,可准确辨别各血栓性疾病。
-
-
-
-
ZHOU Hong-jun;
周红俊
-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统计分析92例脊髓损伤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相关因素,探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间收治的以脊髓损伤为主要诊断同时伴有血栓性疾病的病例92例,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同期收治脊髓损伤为第一诊断患者4588例.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共71例,发病率1.5%.发生肺栓塞患者共13例,发病率0.28%.发生深静脉血栓伴有肺栓塞的共8例,发病率0.17%.伤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510天。伤后出现肺栓塞的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为261天。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调查69例患者中(2例缺失),发生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43例,占62.3%,发生于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6例,占23.2%,发生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0例,占14.5%。肺栓塞发生部位:调查12例患者中(1例缺失),发生于左肺动脉栓塞的有3例,占25.0%,发生于右肺动脉栓塞的有4例,占33.3%,发生于双肺动脉栓塞的有5例,占41.7%o D-D聚体: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有56例(15例缺失)当时测有D-D聚体,最小值为35ug/L,最大值为13890 ug/L。D-D聚体:肺栓塞患者中,有11例(2例缺失)当时测有D-D聚体,最小值为176.000ug/L,最大值为7900.000 ug/L。结论:脊髓损伤后血栓性疾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前期预防及早期康复有关;本组病例早期预防不规范,治疗方法差别较大;脊髓损伤后易发血栓性疾病相关因素不明确;脊髓损伤后易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易发相关因素仍需做进一步探讨。
-
-
-
朱铁楠
- 《2018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第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动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目前亦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抗栓治疗方案.包括华法林在内的传统抗凝药物虽然疗效确切,但存在多种弊端.相较而言;新型口服直接凝血抑制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已被批准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卒中预防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对静脉血栓栓塞症同样具有预防作用,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亦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的治疗.上述研究结果证实血小板与凝血活化在动脉和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为动静脉血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武器,应用前景广泛.
-
-
-
AnnaFalanga;
MarinaMarchetti;
惠吴函;
徐娟
- 《第54届美国血液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血栓是MPNs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这类疾病易栓状态的病理机制包括MPN克隆的血细胞异常和正常血管细胞的异常。血小板和血管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的促凝微粒水平升高,以及由于获得性活化蛋白C抵抗引起凝血酶产生增加,导致PV和ET患者处于易栓状态.JAK2V617F突变与血栓的关系尚未确定,而白细胞计数升高和凝血异常的生物学标记改变与血栓的发生具有一致性,需建立生物学标记对血栓的预测和确定血栓高危群体,使这些患者从预防性抗凝药物中获益。
-
-
阮长耿
- 《2013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69场)——血栓与血管生物学前沿》
| 2013年
-
摘要: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一直是血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不仅是血液病工作者的研究内容,还与很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些疾病密切相关,比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已有了较深的认识.相对于其他一些疾病,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基础理论大部分已经得到确认,但在相关临床疾病的治疗上,实验室理论与患者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转化医学"概念的出现,促使研究者从一个更重要的角度来看待血栓与止血领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这些成果转化的明确目标就是提高在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水平,使患者能有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