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脑缺血大鼠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来评估两种不同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越性,以期为后期的临床实验提供更好的选择. 方法:实验组利用优化线栓法制造脑缺血SD大鼠模型(MCAO),待模型稳定后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取正常雄性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期将这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方式移植到缺血性大鼠体内,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术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来评估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差异性. 结果:术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A,B,C三组大鼠进行mNSS评分,A组大鼠评分为:7.88,7.76,7.89,7.69,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p>0.01).B组大鼠评分8.86,8.75,8.89,8.91,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p>0.01).C组大鼠评分为:10.45,11.34,11.21,11.22,1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01).其中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A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其中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其中A组蛋白灰度值分别为:88.34,89.29,93.72,90.56,91.38.B组灰度值分别为:72.34,69.99,70.54,70.12,72.56.C组灰度值分别为:50.56,51.34,49.67,52.45,51.50,其中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A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其中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 结论:通过比较两组脑缺血大鼠后期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移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移植来源于脑缺血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优于来源于正常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