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7-11-1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提高脑出血的研究治疗水平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特别受到神经外科的广泛关注.临床上可以采用CT、MRI等方式进行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能够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减轻血肿压迫以及毒副代谢产物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致残率以及继发性出血的风险,进而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对神经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可大致分为立体定向穿刺和腰椎穿刺两种。前者可以将有限的细胞最大限度地移植到病变部位或其附近,定位准确;后者在治疗多部位病变或病变范围广泛的疾病方面更具有优势。将来也许可以考虑在急性期利用穿刺的方法清除血肿同时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既可保护病灶周围健存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还可以尽早地诱导自身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对于恢复期内和恢复期后的患者可采用腰椎穿刺的方法,以利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功能更进一步的恢复。干细胞治疗无疑是改善神经功能的有效手段,但尚需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我院32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和180例同期住院未发生脑梗塞的颅脑外伤患者的年龄、颅脑损伤程度(GCS评分)、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 结果:年龄、颅脑损伤程度(CCS评分)、低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 结论:年龄、颅脑损伤程度(CCS评分)、低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尽早中西医结合干预,积极预防治疗,可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摘要:黄良文指导本实验利用SD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干预C6胶质瘤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及不同浓度空白血清对C6胶质瘤细胞进行干预,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其抑制率,绘制抑制曲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6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加味桂枝乌苓汤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干预情况.探讨加味桂枝乌苓汤体外抑制C6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为在临床应用加味桂枝乌苓汤治疗胶质瘤患者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 摘要: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意识障碍者常合并吸入性肺炎,随着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单纯应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不断下降.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溴索在自发性脑出血合并重症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自发性脑出血合并重症吸入性肺炎患者76例,随机(单盲)分成两组,治疗组静脉泵注大剂量氨溴索(330毫克/次,q8h,连续7天);对照组静脉泵注常规剂量氨溴索(30毫克/次,qSh,连续7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和胸部X线或CT检查;并比较肺部感染评分和治疗有效率评分的变化,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途中10例退出,实际完成66例,治疗组n=34,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治疗组PaO2、SaO2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aCO2变化不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应用大剂量氨溴索后3d和7d时PaO2、SaO2明显增高(P<0.05),而PaCO2明显减低(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评分在治疗第7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第7天时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出22.9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将两组患者给予GOS预后评分,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大剂量氨溴索对脑出血并发重症吸入性肺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介绍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从神外术后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卒中,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治疗等方面研究了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外科的治疗进展。
  • 摘要:目的:介绍神经导航结合3D重建引导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7例脑出血患者术前进行三维CT扫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和3DSlicer软件,完成脑出血的可视化准备,根据血肿的部位、形态在神经导航下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置入内镜导鞘,在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结果:27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血肿清除率均大于70%.3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术前规划神经导航辅助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入路,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中相关脑缺血并发症的因素,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457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破裂动脉瘤273例,未破裂184例;宽颈动脉瘤106例,巨大动脉瘤14例,梭型动脉瘤19例,微小动脉瘤21例,椎动脉夹层12例,余均为窄颈动脉瘤;单发动脉瘤406例,多发动脉瘤51例.伴发疾病颈动脉硬化斑块86例,脑动脉硬化狭窄87例,房颤9例,糖尿病76例,慢性肾病7例.术前均经DS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 结果:457例动脉瘤中,136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微小动脉瘤单纯支架覆盖1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单纯椎动脉闭塞6例,支架辅助栓塞3例,多支架覆盖3例.术中12例急性血栓形成,其中5例出现载瘤动脉同侧远端部位血管;25例明显血管痉挛,载瘤动脉狭窄3例,1例出现弹簧圈脱落,3例出现非载瘤动脉侧血管梗塞.术后颅脑MRCT检查出现不同程度梗塞灶22例,死亡26例. 结论:正确的动脉瘤栓塞方法以及细致熟练的操作技术,脑血管痉挛及时处理以及伴发疾病的治疗是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相关缺血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颅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基础,如何保存脑重要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中尤为重要.因而精确定位及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的: 研究术中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手术中对肿瘤定位,引导手术切除,判断肿瘤残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大脑胶质瘤患者于术中肿瘤切除前后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在造影前后的显像特点,并对照术前磁共振影像,进行实时肿瘤定位,对肿瘤边界确定、瘤周水肿鉴别及术后肿瘤残余情况的判别辅以帮助. 结果: 1、对于各级别脑胶质瘤,术中超声均可进行准确定位.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与瘤周水肿脑组织呈高增强,瘤体组织增强强度高于瘤周水肿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瘤体组织呈高增强,但瘤周水肿脑组织增强强度与正常脑组织相近。用超声造影可以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使高级别胶质瘤的边界显示清晰,辨别瘤周水肿组织的特异性提高。 2、二对比术前肿瘤回声及超声造影特点观察术后手术残腔,以减少术后肿瘤残余,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技术安全简便、实时灌注显像、定位准确。能够显示胶质瘤的边界和微灌注情况,对于评价胶质瘤的边界,良恶性程度,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指导术者切除残余肿瘤,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提供有效的帮助。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探讨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进行脑积水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手术(全麻,平卧位,取侧脑室额角穿刺点、上矢状窦合适位点两处切开头皮,分别颅骨钻孔,常规额角穿刺置分流管起始端,分流管及分流阀皮下潜行,至上矢状窦骨孔处连接分流管末端并确保通畅,上矢状窦处切开一小口后置入分流管末端)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同期42例进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全麻,平卧位,一侧侧脑室取直切口,常规钻孔、穿刺、置分流管头端,另于腹部剑突下取另一切口,然后行皮下隧道及分流管的潜行、连接,确保分流通畅,逐层解剖腹部结构并置分流管腹腔端于腹腔)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然后从整体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对比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分流系统途径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且更符合脑脊液循环的生理特点,可消除势能因素,利于恢复正常颅内压,受体位影响较小,减少过度分流的发生率;此外,该术式用于儿童患者可避免因年龄增长需调整分流管长度的二次手术,具有独到的优势。
  • 摘要:目的:制定神经外科中医辨证纲要。方法:对临床常见证型进行归纳.结果:各种致病因素直接引起的病证主要包括痰证、癖证、湿证、热证和虚证。结论:神经外科疾病各种各样的证候,都不外乎基本证、兼夹证和衍生证等三类证。各种具体证候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兼夹证或衍生证侧重可能不同。临床上要在上述基本辨证纲领指导下,做好细致辨证,为采用相应治法提供准确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发热原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收集我科近5年来实施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病人共841例,分为A组(常规应用抗菌药物组)、B组(临时应用抗菌药物组),对其发热比率、感染比率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其发热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数据发热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数据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行微血管减压术后,过多的应用抗菌药物对预防颅内感染并无多大的意义;对于术后出现发热的病人,积极早期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必不可少;但由于颅内感染一旦确诊,将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高度怀疑颅内感染,建议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
  • 摘要: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脑梗死模型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鉴定.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MSCs组,联合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建模25h后灌胃给予灯盏花素30mg·kg-1,1次/天,连续给药3天和/或尾静脉内注入含1×106大鼠MSCs的1mlPBS液,1次/天,连续应用3天,阴性对照组给予尾静脉内注入lmlPBS液,1次/天,连续应用3天.分别于处理后第7、14、21天对4组实验动物作神经功能损伤评价NSS评分,取大鼠脑组织进行神经元特异性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星型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损伤区域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 GF)免疫组化染色,并检测BrdU阳性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处理后第7天开始,联合组的NSS评分显著低于灯盏花素组,MSCs组及阴性对照组.组织学显示,光镜下联合组脑梗死组织中胶质细胞明显增生,脑组织水肿有明显减轻..BrdU阳性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集中于梗死灶周围,且联合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量多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灯盏花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减轻脑梗死面积及水肿程度,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留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找到尽快消除术后残留血肿,预防血肿复发的有效途径. 方法:选取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六科(神经外科)2007-2017全部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中药汤剂+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等疾病及年龄超过85岁患者.采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治疗时间、血肿侧别、部位、血肿量、入院时颅脑CT、手术后1-3天、术后12-15天颅脑CT以及出院时颅脑CT、出院时GO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及中药汤剂的安全性. 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治疗时间、血肿侧别、部位、血肿量、术前意识状态、等临床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残留血肿吸收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 结论:中药汤剂能显著缩短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留血肿吸收时间。
  • 摘要:目的:报告1例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直视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病例并文献回顾.方法:通过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结果诊断脑出血,采取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直视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并结合文献总结其手术特点.结果:1例47岁女性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CT发现脑出血.有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表现.采用微创手术彻底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右侧肢体肌力由术前1-2级,改善为2-3级,语言及神志恢复.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直视下深部脑内血肿手术具有定位精确创伤小,早期彻底清除血肿和有效止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本文分析1例首发症状为四肢瘫痪、胸背部疼痛的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椎管内神经鞘瘤早期无明显症状,CT、MEI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神经鞘瘤MRT呈现T1W1等或低信号,诊断价值较小;核磁共振扫描是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可以显示脊髓扩大,也可以观察到病灶周围水肿及囊性空腔。病理结果和核磁共振信号没有特定的关系。神经鞘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神经鞘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完整切除后较少发生复发,少数可发生恶变。因此,临床医生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正确的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康复、恢复生长发育及工作生活都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颈段椎管内良性肿瘤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体会. 方法:收集我科2012.01~2017.08期间60例颈段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增强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采取不同手术入路.后正中入路:肿瘤大部分位于椎管内,可部分突入椎间孔,向椎旁生长但不超过硬脊膜囊2cm.前侧方入路:肿瘤大部分位于椎管外,部分肿瘤尾端沿神经根突入扩大的椎间孔,但肿瘤位于硬脊膜外.前后路联合入路:肿瘤巨大,分布于椎管内外,部分侵蚀椎体.通过临床随诊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脊柱稳定性改变. 结果: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神经鞘瘤35例,脊膜瘤25例.临床症状改善率100%,术后脑脊液瘘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复查MRI无脊柱稳定性改变. 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颈段椎管内良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脑出血属于中医”出血性中风”范畴。近年来,随着对脑出血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及中西医治疗办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对既往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和临床转化,我科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应用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整方如下:黄芪20g,党参20g,猪苓10g,茯苓lOg,白术10g,泽泻10g,当归15g,川芎lOg,赤芍lOg,炙甘草5g,大黄5g,地龙10g。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将其中的几种主要药物的提取物根据功效不同分别混合为活血方和利水方,结果表明活血方和利水方均能够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活血组方作用更为显著;二者均能明显抑制脑组织水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