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质瘢痕

胶质瘢痕

胶质瘢痕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11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报、医疗装备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二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第21届全军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等;胶质瘢痕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盛伟斌、宋扬、徐韬等。

胶质瘢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2.4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114 占比:97.43%

总计:3196篇

胶质瘢痕—发文趋势图

胶质瘢痕

-研究学者

  • 盛伟斌
  • 宋扬
  • 徐韬
  • 杨明坤
  • 张海鸿
  • 林江凯
  • 冯世庆
  • 巩朝阳
  • 李晓光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胜; 王春明; 严雪飞; 毛渊青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异性坏死性凋亡抑制剂-1(Nec-1)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坠落法)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抑制剂Nec-1组(在大鼠侧脑室注射10μmol/L Nec-110μL).BBB评分法测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瘢痕形成,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cathepsin)B、caspas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vimentin表达.结果 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Nec-1组BBB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BBB评分值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假手术组未见NF-200荧光,模型组及Nec-1组均可见NF-200荧光,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NF-200荧光标记强度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7天及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ec-1组cathepsin B、caspase-3、GFAP、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cathepsin B、caspase-3、GFAP和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Nec-1可能通过调控cathepsinB和caspase表达,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李士利
    • 摘要: 外伤性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SCI的诊断、康复、预后及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SCI患者整体神经功能损伤后的缺损改善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SCI神经功能损伤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与SCI病理生理学的复杂性和损伤脊髓中发生的各种生化和生理变化及分子改变有关.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领域的研究人员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试图阐明SCI的病理生理学并揭示其潜在的细胞功能及脊髓组织变性和修复的分子机制.此文对近年来外伤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特点、损伤的可能分子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报道如下,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李剑锋; 张淑莲; 闫金玉; 李佳艺; 金朝; 邓琦
    • 摘要: 背景: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物理屏障抑制轴突跨越损伤部位,被认为是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目的:研究siRNA干扰波形蛋白表达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中的意义.方法:①选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未转染组、siRNA-NC组、siRNA-Vimentin组,利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星形胶质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转染24 h进行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采用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及增殖情况.②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20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直接注射盐水和空载质粒;治疗组20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内直接注射siRNA干扰24 h波形蛋白质粒,分别于术后1 d和4,8周观察脊髓的连续性、粗细及瘢痕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siRNA-Vimentin组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吸光度值低于未转染组、siRNA-NC组(P<0.05),siRNA-Vimentin组的划痕宽度大于未转染组、siRNA-NC组;②术后4,8周,治疗组损伤部位脊髓组织结构改善,胶质瘢痕形成范围小于模型组;③结果 表明,波形蛋白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为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 王义; 牛延坪; 戴俊
    • 摘要: 目的分析X线照射治疗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2 Gy组、SCI+10 Gy组、SCI+20 Gy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Allen法建立SCI模型。术后2 h,给予SCI+2 Gy组、SCI+10 Gy组和SCI+20 Gy组大鼠相应剂量的X线单次照射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4天,采用巴索-贝蒂-布雷斯纳汉(BBB)量表和斜板试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的情况;术后第14天,取脊髓组织观察空腔面积比例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Sham组相比,其他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最大倾斜度降低或减小,术后第14天的脊髓空腔面积比例增大,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降低(均P<0.05);术后第14天,SCI组、SCI+2 Gy组、SCI+20 Gy组、SCI+10 Gy组大鼠的BBB评分和最大倾斜度依次增加,脊髓空腔面积比例依次减小,而尼氏小体所占面积比例依次增加(均P<0.05)。(2)术后第14天,与Sham组相比,其他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BP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TNF-α、IL-1β、GFAP、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P<0.05);SCI组、SCI+2 Gy组、SCI+20 Gy组、SCI+10 Gy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BP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TNF-α、IL-1β、GFAP、Vimentin的相对表达量均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X线照射治疗可有效地改善SCI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炎症和胶质瘢痕形成为神经元存活和髓鞘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
    • 潘志鹏; 李思成; 姚黎清
    • 摘要: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物理结构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能对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做出相应反应,参与调控脊髓损伤后病理环境下的疾病进展。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形态、分子表达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潜在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在脊髓损伤后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 刘太聪; 贺雨晴; 史永强; 南伟; 巩朝阳; 赵光海; 周开升; 张海鸿
    • 摘要: 脊髓损伤的治疗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困难之一。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为神经元提供结构支持和营养物质,参与突触形成,维持内环境稳态。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变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迁移可限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同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是胶质瘢痕形成的关键步骤,而胶质瘢痕作为物理及化学屏障可限制轴突再生。因此,充分了解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机制,对于寻找靶向神经再生的特定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 张素; 邵阳; 华臻; 杨俊锋; 王建伟
    • 摘要: 目的:研究脊髓康对大鼠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及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脊髓康组及激素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利用改良Allen法制造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各组给予对应药物治疗。于第3、7、14天抽取样本制备切片标本,通过HE染色与EnVision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受损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脊髓损伤区CSPG表达水平。结果:在造模后第3、7、14天,脊髓康组和激素组相比于模型组,病理图片中脊髓损伤区域内胶质瘢痕形成更少,且CSPG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同时,脊髓康组相比于激素组,病理图片中脊髓损伤区域内胶质瘢痕形成差异不明显,但CSPG表达量高于激素组(P<0.05)。结论:中药脊髓康可以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过度形成及CSPG的表达,对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再生具有积极意义。
    • 孔俊东; 李坚; 张强强; 李刚; 蔡家骏; 范仲凯
    • 摘要: 目的探讨miR-196b-5p靶向水通道蛋白4(AQP4)促进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组织修复和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miR-196b-5p与AQP4靶向关系;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SCI后1 d、2 d、3 d、5 d和7 d miR-196b-5p与AQP4变化;RT-qPCR检测假手术(Sham)组、单纯脊髓损伤(SCI)组、agomiR-196b-5p干预(miRNA)组和miR-196b-5p阴性对照(NC)组脊髓miR-196b-5p与AQP4 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脊髓AQP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干湿质量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脊髓含水量及脊髓空洞大小。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显示AQP4是miR-196b-5p的靶基因。与Sham组比较,SCI后各时间点miR-196b-5p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AQP4 mRNA表达升高并在2 d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与Sham组比较,SCI组、miRNA组及NC组AQP4 mRNA及蛋白,GFAP、PCNA和GAP-4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及脊髓含水量升高,而SCI组及NC组miR-196b-5p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NA组AQP4 mRNA,AQP4、GFAP、PC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及脊髓含水量较SCI组及NC组降低,脊髓空洞面积减小,而miR-196b-5p和GAP-43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miR-196b-5p通过靶向AQP4抑制SCI后继发性水肿、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和胶质瘢痕的形成,最终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和脊髓修复。
    • 杨明坤; 张旭; 党晓谦; 吴登普; 刘泯邑
    •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的极化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的一般规律.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脊髓损伤后1d、7d、14 d、28 d组,各组5只,对照组20只.实验组通过手术造模,对照组不造成脊髓损伤.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d、7d、14 d、28 d取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胶质瘢痕形成的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inase-1、IL-10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死亡3只小鼠,及时予以补充,对照组无死亡小鼠.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实验组脊髓胶质瘢痕形成,对照组无脊髓胶质瘢痕形成.RT-qPCR检测实验组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β、TNF-α在脊髓损伤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第7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β、TNF-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M2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0、Arginase-1在脊髓损伤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第14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0、Arginase-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检测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β、TNF-α在实验组的各时间点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L-1β、TNF-α表达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β、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型巨噬细胞的标记物IL-10、Arginase-1在实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实验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L-10、Arginase-1表达在脊髓损伤后第14天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至28 d趋于稳定;对照组各时间点的IL-10、Arginas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质瘢痕形成的前7天巨噬细胞主要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7d后主要为M2型巨噬细胞,于28d趋于稳定.
    • 宗委峰; 喻志源; 骆翔
    • 摘要: 外伤性脊髓损伤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并引发胶质瘢痕的形成.脊髓胶质瘢痕是导致严重且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脊髓胶质瘢痕成分复杂,除星形胶质细胞外,还包含多种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在脊髓组织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脊髓胶质瘢痕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脊髓损伤新的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