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行为异常

精神行为异常

精神行为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4694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内科、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次老年康复学术大会、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等;精神行为异常的相关文献由3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中国、任海涛、刘怀刚等。

精神行为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694 占比:99.80%

总计:64826篇

精神行为异常—发文趋势图

精神行为异常

-研究学者

  • 刘中国
  • 任海涛
  • 刘怀刚
  • 刘扬
  • 史向松
  • 吕佩源
  • 吴原
  • 宋怡瑶
  • 张克让
  • 徐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成亚渝; 高航
    • 摘要: 背景 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VE)早期即可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损伤,而仅给予抗病毒治疗常难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仍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临床症状、神经营养分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免疫指标(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IL)-6、IL-8〕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呕吐、发热、抽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血清BDNF、NT-3水平及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VE伴精神行为异常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降低患儿炎性因子水平,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 秦丽; 陈宇; 孙智千; 李继来
    • 摘要: 急性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患者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表现,故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分析4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 赵仕聪; 范鸣玥; 高俊淑; 李哲; 靳玮
    • 摘要: 大脑脚幻觉主要表现为脑干、丘脑损伤后患者出现的复杂、生动的视幻觉,是一类临床罕见的综合征。该文报道1例脑干梗死后出现大脑脚幻觉伴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在应用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合文献回顾,作者探讨了5-羟色胺能神经环路在孤立性脑干损伤继发大脑脚幻觉伴额叶症候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5-羟色胺能疗法的治疗价值。
    • 宋亚男; 牟灵英; 代会贞; 杨丽梅; 丁翠翠; 郝冉冉
    • 摘要: 目的构建急诊分诊精神行为异常评估指标,为急诊分诊护士快速筛查精神行为异常患者提供工具。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提炼指标,初步形成指标条目池;实施2轮专家函询,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指标应用于484例急诊患者以检验信度。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24%、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8、0.825;指标总体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53、0.266(均P<0.01)。急诊分诊精神行为异常评估指标包括5项一级指标、38项二级指标,指标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0.857~1.000,平均内容效度指数0.996;指标总体KR-20值为0.809,折半信度系数为0.743。结论急诊分诊精神行为异常评估指标较合理、可靠,可进一步开展临床验证性研究。
    • 邱国真; 许春燕; 郭启雯; 朱飞奇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也被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伴有精神行为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及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是其组织病理学特征。AD分为典型AD和非典型AD。后皮层变异性AD、Logopenic失语AD和额叶变异型AD(frontal variant of AD,Fv AD)均为非典型AD,其中FvAD临床明显特征是患者在痴呆的早期即出现额叶功能的严重受损。阿魏酸和白芷提取物(Feru-guard)是一种膳食补充剂,近年来在治疗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方面的疗效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报道了Feru-guard治疗1例FvA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详细回顾了其诊治过程。
    • 张磊; 高俊华; 李务荣; 许东梅
    • 摘要: 目的分析以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的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评价疗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01—202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70例以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神经梅毒患者,记录血TRUST滴度、脑脊液TRUST滴度、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质定量及梅毒脑脊液检验指标分级评定的基线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经过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年龄(50.54±11.30)岁。共计66例完成了第一次随访,53例完成了第二次随访,34例完成了第三次随访,14例完成了第4次随访。对各种指标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截点的构成比进行比较,脑脊液TRU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42,P<0.001),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05,P=0.072),脑脊液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3,P<0.001),梅毒脑脊液检验指标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47,P<0.001)。对血TRUST、脑脊液TRUST、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含量及梅毒脑脊液检验指标分级情况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P=0.01级别上,脑脊液蛋白含量和血TRUST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116),其余指标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其中梅毒脑脊液检验指标分级与脑脊液TRUST之间r=0.820,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r=0.659,血TRUST与脑脊液TRUST之间r=0.593。结论规范青霉素治疗仅对部分以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的神经梅毒患者有效,各项脑脊液检测指标对疗效评价有差异,而使用脑脊液实验室指标分级评价此类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 贺忠延; 朱旭贞; 陈静; 任永富
    • 摘要: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较动脉源性脑梗死相对少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包括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但最近研究表明,随着影像技术的进展,它比既往估计的更常见。皮质静脉血栓形成(cortical vein thrombo-sis,CoVT)是大脑浅静脉血栓,通常伴随静脉窦血栓发生,而不伴随静脉窦血栓的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ICoVT)临床少见,约占CVT的6%,仅见单病例或小系列报道,对其特征仍缺乏足够认识,使其诊断上存在误诊、漏诊情况。
    • 刘泽宇; 李东芳
    • 摘要: 卒中后抑郁(post-srt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特殊的抑郁类型,它发生在卒中之后,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和相应的躯体症状。PSD会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使这部分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居高不下,甚至导致认知损害以及精神行为异常,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文献统计,约有1/3的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PSD。
    • 杨莉
    • 摘要: 2016年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接了一个咨询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心急如焚的大姐,"杨大夫,我儿子早晨四肢抽搐,被送到急诊了,现在意识不清,都不认识我了!"我很纳闷,没接触过这位患者,家属怎么会打电话找我?原来是急诊医师把我推荐给了她。经过近15分钟的电话交流,我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刘姐的独生子小李离婚1个月后出现了精神行为异常,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奥氮平与氯硝西泮治疗。
    • 邓婷(综述); 胡越(审校)
    • 摘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由Hinchey J等[1]于1996年首次报道,是以突发头痛、惊厥发作、视觉障碍、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神经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影像学表现为对称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血管源性水肿,也可累及灰质,多数预后较好,但若不积极治疗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仍可遗留不可逆性神经系统受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关于儿童PRES的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本研究就儿童PRES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早期认识和诊断水平,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