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律、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31篇;相关期刊314种,包括现代法学、东岳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南地区第十九届监狱理论研讨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年会与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等;个体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5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玲丽、刘文、孙向晨等。

个体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9.7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531 占比:90.05%

总计:3921篇

个体主义—发文趋势图

个体主义

-研究学者

  • 陈玲丽
  • 刘文
  • 孙向晨
  • 金盛华
  • 任孝鹏
  • 李世聪
  • 王锐生
  • 苏卫萍
  • 丁香
  • 万明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应令
    • 摘要: 电影《我的姐姐》因揭示女性面临的个体发展和照顾家人的两难选择而引起热议."走出家庭"一直是近代以来女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家庭成员地位不平等,家庭当时是对个体的约束,更是女性的枷锁和牢笼.然而,女性终究还是难以真正彻底"走出家庭",其原因除了传统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上的制约外,还有个体主义及自我主义本身的负面效应.父母的爱护、兄弟姐妹间的手足情、婚恋中的两性情感依然对个体存在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为此,一种新的家庭主义得以倡导,即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关系、能平衡权利和责任、真正可以保护个人权利、尊严,有个人自主且能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可持续、有温暖的家庭.用新的家庭主义取代西方意义上有问题的个体主义,是个体未来出路的一种.
    • 陆远
    • 摘要: 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社会主义大厂职业群体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真实而有效的情感结构,体现在个体对集体的情感嵌入,个体自我尊严的认同,集体内部成员的情感互依和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重要的精神遗产。尽管在个体化时代,人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评价变得多元而复杂,但是继承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遗产对于当下的社会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并有可能成为当代中国共同体构建和社会整合的有效路径。
    • 曹萍; 赵瑞雪
    • 摘要: 针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着一定不利影响的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352份来自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研究样本,分析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该过程是通过以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而以事实为导向的团队互动中介效应不显著;个体主义不仅能够增强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对创意领地行为的负向影响,还对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具有强化作用。为促进组织降低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提出领导者培养自身接受并协调矛盾的能力、注重员工个性化发展、重视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和促进团队互动、注重明确员工个人创意在团队中的归属问题等措施和建议。
    • 宋天骐; 房绍坤
    • 摘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成机制蕴含着整体主义基因,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制度构造需要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农村改革的现实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理论逻辑不同于传统法人,其理论起点在于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延伸则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之特别性体系予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存在“核心到一般”的体系性联系,其核心特别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生成的建构性与党领导的民主治理,而社会功能、治理机制等方面的一般特别性则内蕴于核心特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应当贯彻兼容性理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础,坚持集体所有制与特别法人的特别性,协调普适规则与一般规则的关系。
    • 周剑威
    • 摘要: 契约自由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在破除身份枷锁、带来个体解放与自由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家本源关系的破裂,这种破裂意味着主体间关系的对抗,私人利益的无序扩张演化为社会冲突的焦点;更意味着人与历史关系的断裂,主体间相互依赖的历史共同感不复存在,由此现代社会陷入公共性危机。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形态,透过中国的家文化,利用概念思维,可以重新认识家的规范意义与价值。家本质上是共生共存的载体,从家本性出发可以重新界定主体间关系,建构以“共在论——家伦理——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家原则。家原则不是对契约自由的全面否定,而是对它的改进与充实,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反思与超越契约自由的个体主义基础,以共在论激活人们的生活意义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则以家伦理为基础重建公共伦理,力图弥合私人自治与公共自治之间的断裂,积极寻求自由得以实现的义务与伦理条件。
    • 熊波
    • 摘要: 刑法中集体法益和个人法益的博弈,本质来源于社群主义和个人主义基本方法的分歧。在社群主义指导的实质二元主义法益论和形式二元主义集体法益论的主流学说影响下,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始终无法较好地化解,与人身财产权利无关的社会秩序或者纯粹行政主体利益侵入刑法法益的问题。这严重混淆了刑法和行政法的保护界限,导致入罪扩张化风险。纵使是个人主义指引确立的刑法法益观,也无法解答个人自我中心化法益保护、有限度和并存性自由的抽象自我概念,所导致的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平衡以及个人自由与国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等问题。其实,个体主义不同于个人主义,通过个体主义的基本方法指引,刑法可构建一套以保障个体在社会、国家等社群体中的内外在自由利益,以及个人自由和他人或多数个人自由的协调平衡利益为主要内容的个体主义法益观,以满足个体自由周全保障的需求。
    • 杨晓坡
    • 摘要: 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自然与社会、一元论与二元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对立,由此所引发的各种争论实质上可聚焦到还原论的适用性问题上.基于层次的视角,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还原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研究不断地推向深入,还原的目标转向为借助发现机制以解释现象,还原的功能转变为促进解释.机制解释可借助层次的概念对从社会到个体的结构进行连贯的阐述,实现与还原解释的互补和联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整合不同观点的合理要素,或许能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实现性策略.
    • 刘琬舒
    • 摘要: 斯特巴的生物中心主义是一种多元论生物中心主义,它是在泰勒生物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斯特巴对泰勒的伦理原则做了一定的修改,提出了一套新伦理原则,即人类防卫原则、人类保护原则、不对称原则和恢复原则,这套伦理原则构成其生物中心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而,他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结合起来,使得生物中心主义避免出现太过个体主义的弊端,也就调和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矛盾.如此一来,斯特巴超越了以往的生物中心主义思想,为生物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伦理辩护.
    • 龚建伟; 周青龙
    • 摘要: 李贽认为每个人都有"真心",这是在人类诞生之初便有的东西.基于"真心"的概念,李贽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晚明时期的儒家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但是李贽在进行批判的同时并未注意弥补自身理论的缺陷,因而留下了一些矛盾之处.尽管他在批判时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李贽思想的价值还是应该被肯定.
    • 龙涛
    • 摘要: 从青年时期《正义论》的出版,到《政治自由主义》出版期间,关于个体和共同体的讨论,始终萦绕着罗尔斯.其复杂性表现为,不同时期的自我观在个体和共同体的问题上展现出许多差异,各有侧重;内涵的融贯性则在于,罗尔斯始终摇摆在两者之间,既有崇尚个体的一面,亦有强调共同体的一面.由此可见,罗尔斯从未主张过任何形式的个体主义.但是他对于引申性批评意见的回应则表明,个体主义的理解方式仍旧潜藏其中,这甚至已经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很多思想家的通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