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庭主义

家庭主义

家庭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理论、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77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第七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等;家庭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0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小英、孙向晨、渡边雅男等。

家庭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773 占比:99.62%

总计:20852篇

家庭主义—发文趋势图

家庭主义

-研究学者

  • 吴小英
  • 孙向晨
  • 渡边雅男
  • 赵刘洋
  • 边林
  • Bian Lin
  • P·C·葛雷克
  • Ruiping Fan
  • 丛梅
  • 任盘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应令
    • 摘要: 电影《我的姐姐》因揭示女性面临的个体发展和照顾家人的两难选择而引起热议."走出家庭"一直是近代以来女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家庭成员地位不平等,家庭当时是对个体的约束,更是女性的枷锁和牢笼.然而,女性终究还是难以真正彻底"走出家庭",其原因除了传统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上的制约外,还有个体主义及自我主义本身的负面效应.父母的爱护、兄弟姐妹间的手足情、婚恋中的两性情感依然对个体存在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为此,一种新的家庭主义得以倡导,即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关系、能平衡权利和责任、真正可以保护个人权利、尊严,有个人自主且能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可持续、有温暖的家庭.用新的家庭主义取代西方意义上有问题的个体主义,是个体未来出路的一种.
    • 王乐
    • 摘要: 目前患者自主权已经成为一种被世界各国医学伦理和法律普遍认可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形式为个人自主,但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使得医疗决策过程中的个人自主难以充分实现,因此,主张以家庭自主实现患者自主。个人自主是目的,家庭自主是实现患者自主的手段,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实现患者自主权的具体路径。在中国,家庭自主作为实现患者自主权的形式有其文化上和现实中的合理原因,但受传统家庭文化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家庭自主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变成家庭权威和家庭霸权。在中国施行家庭自主需要注意强调在医疗决策过程中的家庭共同参与,避免把患者排除在外,让家庭成为实现患者自主权的助力手段而非障碍。
    • 隋玉杰; 陶书毅; 贾思茗
    • 摘要: 机构养老的生活质量受到老人、家庭和公众的普遍关心。过去的研究往往强调院舍老人与家庭的脱钩,作为被照顾者在家庭中扮演着边缘化的角色,忽略了他们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是代际关系的创造者并始终参与家庭关系的营造。对老人来说,特别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父母角色并不会因为入住养老机构而消解。本研究以行为家庭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老人的父母角色如何影响他们在养老院当中的生活策略与行为方式。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Y养老院入住5年以上的17位高龄自理老人的院舍生活经验进行深入观察,并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养老院被老人视为扮演积极父母的场域,他们在居住安排、经济来源与消费、代际互动和生活展示等方面践行着“解放”成年子女;(2)家庭主义在机构养老模式下仍然具有相当的韧性,老人的代际交往经验、养老院情境因素以及社会系统因素对此共同发挥着作用;(3)院舍自理老人的家庭主义取向向着工具理性的方向再造,对老人有“牺牲”与“解放”的双重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从政策层面重塑主客关系,从实务层面提高文化敏感性、开展家庭调查、增加家庭服务和加强干预评估等社会工作服务建议,以期更好地回应院舍自理老人的家庭主义取向。
    • 郑琛; 张习禄; 周艳红; 张媛
    • 摘要: 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临床实践中癌症患者与家属疾病沟通的现状,以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9-11月选取X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肿瘤科10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与总结。结果显示,当下癌症患者与家属疾病沟通的现状可归纳为3个主题:疾病诊断期的隐瞒信息、疾病治疗期的尴尬决策和疾病终末期的难以自主。建议基于以上情况,可从病情告知、合作共赢、心理照护等不同维度,构建以医务人员为桥梁,患者与家属共同积极面对及参与的临床沟通模式。
    • 魏澜; 张乐天
    • 摘要: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史资料,私人书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一对伴侣在1972至1995年间922封私人书信的分析,力图通过民族志的整体性叙事方式,呈现其与家人在尝试"商调回沪"过程中的"关系"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商调回沪"的具体策略、所涉及的关系网络、行动者的心理变化及其价值观的重塑等.本文发现,即使经历了一系列社会运动的思想改造,两位通信人的核心价值观始终都以家庭为本位.换言之,社会运动中的道德教化并未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家族"偏私性"的家庭主义仍然在制度安排的夹缝中持续存在.
    • 肖瑛
    • 摘要: 《飘》是以亚特兰大为场景描写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南方人的日常和情感生活的史诗级文学作品.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赋予该作品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相较于历史著作,《飘》对家庭情感和价值的刻画更为细腻和生动.因此,若将《飘》置于美国历史整体中来研究,就可以从中发现"老南方"的家庭生活及其变迁的模式和动力结构.南方人家庭想象和生活的三重模式即血缘和姻亲家庭、种植园以及整个南方,建构和维系这多重家庭模式的动力结构是家长制与母爱、等级与平等、忠诚与责任等三对范畴,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变动中各自辩证结合,或维护老南方的家庭生活,或适应社会的变革.但是,内战和重建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新南方"的兴起创造了机会,这一个人主义为拯救家而生长,却让家失去了灵魂.这样,"回家"和"回不去"就成了战后南方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飘》所揭示的这一困境,其实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
    • 杨漪
    • 摘要: 以缅甸大其力华人家庭为个案,关注在缅甸边境谋生的华人生活境况.通过分析"家"对于华人个体的情感与道德构建及社会交往原则的影响,勾勒在缅甸边境生活的华人"家庭主义",为理解缅甸边境移民城市中的华人生活提供新的视角."为了这个家"的道德原则与对"家散"的焦虑,既沿袭了传统汉人社会秉持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也是华人家庭在缅甸边境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不同于乔尔·罗宾斯所述的同一群体因文化接触而在实践两套文化逻辑的过程中陷入道德困境;"为了这个家"的价值观是华人在异质性社会的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冲突的整合方式.
    • 江夏
    • 摘要: 儿童早期照顾政策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与家庭照顾责任的合理分工。以母亲所享假期的全薪等价比、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分别作为衡量"家庭主义"与"去家庭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可以发现目前OECD国家中的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英国在儿童早期照顾政策上采取的是"去家庭化"取向,并倾向于通过增加服务或现金支出的方式鼓励家长从市场选择家庭以外的照顾服务。法国、韩国、挪威、瑞典采取的是"选择家庭主义"取向,在通过发展公共化托育服务积极分担儿童照顾责任的同时也尊重家庭的照顾权利。德国、日本、意大利采取的是"显性家庭主义"取向,通过提供较长的带薪育儿假来支持家庭积极承担照顾责任,但在儿童照顾服务供给方面却相对滞后。墨西哥采取的是"隐性家庭主义"取向,由家庭独自承担儿童照顾责任。可见,大部分OECD国家在儿童照顾事务中承担了更为积极的责任分担角色。当前我国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正处于转型期,未来不仅要努力扩展家庭以外的照顾服务,而且应支持家庭更好地承担儿童早期照顾责任,通过产假、育儿假与高质量普惠性托育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儿童与女性的共同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