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贽

李贽

李贽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2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50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2004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李贽的相关文献由72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业、于浴贤、任冠文等。

李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2 占比:99.5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8%

总计:836篇

李贽—发文趋势图

李贽

-研究学者

  • 张建业
  • 于浴贤
  • 任冠文
  • 曹姗姗
  • 李珍梅
  • 陈欣雨
  • 木斋
  • 李超
  • 石教余
  • 张再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摘要: 李贽(1527-1602),初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反对当时盛行的复古之风,强调创作应表现作者的真性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说》),就是说创作要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抒发已见。
    • 方新蓉
    • 摘要: 李贽评选的《坡仙集》在明代苏轼诗文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坡仙集》实为文集。李贽评语构成方式多样,有“〇”和“、”圈点符号,有题下评语、文中评语、文后评语。李贽评语分布不均表明评语在形式上的兴之所至、有感而发。李贽在评点时,重自我愉悦与自我宣泄。评语感情色彩浓厚、字词重复率高。评语内容涉及对文章写法的评判、对苏轼人格的称赞和遭遇的同情、对道学的批判等方面。
    • 朱捷
    • 摘要: 日本学士院院士岛田虔次是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最早提出“中国的近代”问题的学者,他在战后日本学术界最早对战前历史观进行反省,且最早对克服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一重要历史课题展开研究,他在儒学史的叙述脉络中成功发现了中国近代思维的萌芽,构建了中国近代思维发展论。本文以泰州学派为线索,爬梳岛田中国近世思想史叙事形成的历史脉络,分析隐藏在文本背后特定时代的历史境况,揭示岛田中国近世思想史叙事建构的精神动力。
    • 苏利海; 孙纪文
    • 摘要: 与传统学界将李贽诗学归之为“童心”说不同,文章从李贽“大人”之学入手,溯源其心性锤炼历程,梳理出“快乐”诗学的特质。对此特质,分别从主体性与价值两个角度探讨:一是独立不惧的“大人”形象的树立;二是平易自然的“化工”风格。李贽有着自觉地追求自由、独立的主体意识,同时在诗学表达上不尚典,不雕琢,不求载道,这与晚清的“诗界革命”、五四的“新诗革命”皆有贯通之处,具有了“现代性”的特质,故对其诗学价值更应放置在传统与现代文学的“长时段”演变中去发掘。
    • 夏金华
    • 摘要: 南宋禅师大慧宗杲的“大悟十八遍,小悟不计其数”之说,是宗门里长期流传、影响巨大的名句。事实上,这是误传。明初宋濂借金碧峰之口,指为大慧之说,只是一家之言,并未得到禅门的一致认同。至明末,因莲池、澫益之提举,遂误为正说。本文梳理相关史料,论述明清以来对此说作者问题之争议可知,不仅大慧所有遗著中并无此说,且哲学家李贽、高僧密云圆悟、俍亭净挺禅师等人以为,“大悟十八”是为宋儒杨简所说。但又多为儒家士夫所否认,今存之明代刻本杨氏个别文献中亦无此记载。直至清代康熙年间,佛教界始间接承认“大悟十八”非大慧说,并得到包括大慧和密云圆悟两大系统后人的共同认可。
    • 王宝峰
    • 摘要: 以“发掘”为方法论总体特征,“侯外庐学派”的李贽思想研究,典型地表现了“纵通”与“横通”并重、文献与概念皆精、正统与“异端”共举等三个侯派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特点.继承并发展侯派“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这一研究路径与特质,对于创新世界眼光、学理“合法”的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治立
    • 摘要: 狄仁杰虽身为武周高官,却心存唐朝,挫败武氏子弟夺嗣的图谋,力主立李显为太子,推荐忠于唐朝的张柬之为宰相,为李唐复辟准备了人才。基于这些事实,李贽以旷古只眼对狄仁杰做出独特的评价,认为他污其身而全其君,既能全唐又能全躯,堪称震古英雄。王夫之也充分肯定了狄仁杰的贡献,但在具体的观点上却与李贽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二者的立足点迥然不同,即他们对儒家政治道德的鄙弃或抱持。
    • 郝艳燕
    • 摘要: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同时,李贽在文学史上亦有相当的地位。李贽的散文重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个人的情感,具有论辩性强、形式活泼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得既浓烈豪放又自由随意,这种语言风格是形成李贽散文个性风格的重要方面。
    • 杨遇青
    • 摘要: 从童心说到性灵说,文人主体性规定发生了深刻变化。李贽的“才胆识”三要素说重视写作主体的独立识见与批判能力,而袁中道以李贽三要素说为基础,把袁宏道万历二十五年的唯趣说和万历二十七年以后重学问的倾向加以整合,归纳出了性灵主体的“识才学胆趣”五要素,形成了以“尚趣”和“重学”为特色的新论述。“尚趣”是袁宏道漫游吴越时从自然山水中获致的生命体验,“重学”是其任职北京时从宋人别集和禅学实践中生成的诗学经验。把尚趣与重学的倾向统一起来,赋予性灵主体以崭新意义,这是公安派对性灵诗学的重要拓展,也展现了此期诗学演进的深层逻辑。
    • 苏露锋
    • 摘要: 明朝思想家李贽有三把“剃刀”。这些“剃刀”,构成了他奇异、矛盾而又决然的一生。第一把剃刀是剃度之刀。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家境贫寒,从小就有怀疑精神,尤其反感程朱理学。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26岁中了举人,他却说:这只不过是个儿戏!此后也不再考进士,远赴河南辉县做了教谕,后又调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博士。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李贽廉洁勤政、秉公执法。上司欣赏,同僚夸奖,士民赞颂,大家都认为他仕途前景无量。然而,他却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弃官去职,来到湖北芝佛院剃度成了和尚。从此专注学问,著书立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