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安派

公安派

公安派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48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公安教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府新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公安派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承丹、孟祥荣、戴红贤等。

公安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 占比:8.5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948 占比:91.44%

总计:3224篇

公安派—发文趋势图

公安派

-研究学者

  • 王承丹
  • 孟祥荣
  • 戴红贤
  • 黄仁生
  • 任访秋
  • 何宗美
  • 刘作忠
  • 刘健芬
  • 吴兆路
  • 吴调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摘要: “三袁传说”是关于晚明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的传说故事,是历代人民群众根据“三袁”的生平事迹演绎、创造、口头传承下来的,并在湖北省公安县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三袁传说”是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袁”是指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与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一作少修,并有才名,时称三袁,公安县城西30公里孟溪镇人。
    • 陈刚
    • 摘要: 受心学思潮影响,公安派文人认为常和奇并非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属性,而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性概念,由此得出不能以一己见闻来定义、衡量整个世界的观点。为了达到“视奇为常”的精神境界,公安派文人往往对奇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在常、奇二者之间以奇自居,由此对常发起一股猛烈的撼动与冲击。具体到人格领域,公安派所谓的奇人有以下三种类型——遗世独立的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而独立性是三者的共同特征。公安派正是将独立自主的奇人品格灌注到文学创作之中,通过与复古派在古今、学古等问题上的诸多龃龉,构建了自身在晚明文坛上奇人的文学姿态。
    • 杨遇青
    • 摘要: 从童心说到性灵说,文人主体性规定发生了深刻变化。李贽的“才胆识”三要素说重视写作主体的独立识见与批判能力,而袁中道以李贽三要素说为基础,把袁宏道万历二十五年的唯趣说和万历二十七年以后重学问的倾向加以整合,归纳出了性灵主体的“识才学胆趣”五要素,形成了以“尚趣”和“重学”为特色的新论述。“尚趣”是袁宏道漫游吴越时从自然山水中获致的生命体验,“重学”是其任职北京时从宋人别集和禅学实践中生成的诗学经验。把尚趣与重学的倾向统一起来,赋予性灵主体以崭新意义,这是公安派对性灵诗学的重要拓展,也展现了此期诗学演进的深层逻辑。
    • 王逊
    • 摘要: 学界对晚明有广义的晚明(作为时段)与狭义的晚明(作为话题)之区分,前者是相对单纯的历史分期,主要指明代中晚期,后者则受到特定理论的影响,有其特别的研究对象及旨趣。现代学人视域下的诗学晚明深受后者影响而形成。就形式上看,现代学人较之以往研究,对诗学晚明的旨趣可称之为从全景到异质,即它并不是对彼时诗学流派、主张、现象等的通盘系统考察,而是专注于以公安、竟陵派为重点,认为其具有革新、解放等特征;就本质上说,现代学人对晚明的研究则表现为从“矫弊循环”论向“进步”史观的转型,认为诗学历史的演进轨迹不该被视为单纯的替代模式。在一部分现代学人看来,复古与革新二者分别代表了落后与进步的发展方向,由复古向革新的演进具有充分的历史必然性。该思路较之以往虽日益丰富和完善,但个中缺失也亟待反省。
    • 史海新
    • 摘要: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的书画家和文艺理论家,也是万历时期八股文“机法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将董其昌置于明清文论的脉络中审视,梳理其文学思想在师承、同辈和后世三方面的影响。董其昌的文法论受到唐顺之、莫如忠文法论的影响,他的平淡观与同时期公安派的性灵说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反对拟古方面不如公安派态度激烈。董其昌不主张抛弃所有形式的因素,而是提倡“先工而后淡”,他所标举的“平淡—逸品”的审美观念,启发了清代诗人王士禛阐发神韵说。董其昌的画学思想与神韵论的相似性,体现出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对意境追求的互通。
    • 苏露锋
    • 摘要: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主张文学应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任何束缚,表现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精神。他自己身体力行,四处游历,登山临水,写了很多著名的散文游记,是重要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与哥哥袁宗道和弟弟袁中道一起被称为“三袁”。
    • 李柯佳
    • 摘要: 明朝是封建主义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的朝代,皇权对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压制在明朝达到罕见的地步.明朝前期文坛如同一谭死水,很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文出现,大多数诗文都是泛泛之作.但是明朝中、后期的万历年间,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思想,打破"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致力于展现个人情趣、描写山水风景,抒发日常闲情逸致的审美基调与创作风格.本文以袁宏道小品文为例来浅析晚明时期小品文的思想渊源、创作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 王波
    • 摘要: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把文学分为载道、言志派,并以二派的起伏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变迁。钱钟书、朱光潜等批评者认为,周作人的言志、载道,区分在于文学内容之思想与情感;实则,周作人依据即兴与赋得的为己与为人之不同。针对周氏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竟陵派复兴之观念,阿英、陈子展、许杰等批评者或者把新文学看作载道文学以截断其与明末言志派文学之联系,或者从社会经济方面说明新文学发生之因。周作人与批评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小品文是言志,抑或载道。周作人舍弃"人的文学"中的人类主义和人道主义,独尊个人主义,把革命文学看作载道/遵命文学,从而从"叛徒"走向"隐士";而鲁迅、阿英等左翼文人提倡小品文的战斗性,意识到干预时代和社会之可能性,从而徘徊于"十字街头"。
    • 莫岸洪
    • 摘要: 晚明公安派在《四庫全書總目》中遭受了嚴重的禁毁與批判,按現代眼光看來,這明顯有失公允,不符合文學史實。本文通過梳理《總目》中對公安派批評的觀點,從中探究《總目》批評公安派的得失,再分析其中起決定影響作用的皇權意識和編纂者自身的文學批評思想,從中釐清公安派在《總目》中被批判的原因。《總目》由於其官學背景,對晚明文學進行了嚴苛的批判與貶斥,其對公安派的批評是在官學背景與個人宗尚共同作用下的批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