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主义

文化主义

文化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文化理论、中国政治、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984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心理学探新、中国宗教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等;文化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扬、傅守祥、刘方喜等。

文化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3.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84 占比:96.42%

总计:4132篇

文化主义—发文趋势图

文化主义

-研究学者

  • 陆扬
  • 傅守祥
  • 刘方喜
  • 吴兆章
  • 李林洪
  • 李正国
  • 楼培敏
  • 池上新
  • 王元骧
  • 王锦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宜虹; 陈帆
    • 摘要: 乡村地区的政治传播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点内容,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反映出党群关系是否密切,也能反映出党的宗旨和路线是否贯彻到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湖北三个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探析乡村政治信任现状,从政治传播的视野中采用制度主义、文化主义两种理论范式,深入探析乡村地区政治信任构建的影响因素。针对乡村政治信任构建面临的困境,本研究尝试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构建忠诚的乡村政治信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献智献策。
    • 徐慧
    • 摘要: 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顺利收官,随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路径进行学理探究具有重要的总结性意义。在贫困归因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爬梳,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路径可以学理性地抽象出结构主义、行动主义与文化主义三种理想类型。为对农村反贫困路径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机制进行深入探究,选取三种路径对应的三个典型扶贫案例——P村、郝堂村与河边村案例开展具体分析。在比较分析与理论提炼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结构主义、行动主义与文化主义反贫困路径在贫困归因、介入主体、优势与局限等方面存在区别,尤其在作用机制方面存在资源调配、组织再造与文化转型三种核心差异。
    • 樊鹏飞
    • 摘要: 张东荪在其多元文化观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多元的逻辑观,主张文化决定逻辑,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的不同方面可以产生不同的逻辑;同时他还主张在中西思想比较研究中采用比较而非比附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张东荪基于文化主义的多元逻辑观为中国逻辑史和中西比较逻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比较法相对于比附,有利于在尊重中国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但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比较法相对比附的优势仍面临诸多困难,比较法依然难以完全摆脱比附的缺陷。
    • 成旭梅
    • 摘要: 从文化主义的视角观照百年人文教育,可以看到其呈现为两个维度的分裂:作为文化主义,在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生伴行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主体诉求与实际的非主体样态之间的分裂与 矛盾;作为理想国,在"文化的时间法则—变革的急切渴望"的二元对峙里走向支离与溃散.因此,本文试提出指向文化主义的人文教育重构之路:指向文化主义的人文阅读态度——看见理性读者;指向文化主义的人文教学态度——符合历 史当下性与超越性的思维运动.
    • 张娟
    • 摘要: “自动唱机男孩”和朋克族是两种不同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年形象,同时也是两种青年亚文化表征。青年亚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追溯到伯明翰学派早期,从霍加特到赫伯迪格,通过分析他们对于两种风格迥异的青年形象所作的阐释,能够更加直观地解读英国文化研究范式转型的实质:前者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保留了一定的精英式文化批评传统,注重经验和文本;后者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结构问题,广泛吸收符号学、结构主义、葛兰西学说等理论资源,并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从风格出发,解读亚文化的“抵抗—收编”命运的亚文化研究进路。
    • 卢文忠
    • 摘要: 十月革命后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主义”思想。“文化主义”实质上就是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重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加强党的文化建设、批判错误思想文化是“文化主义”的现实要求和实践取向。列宁的“文化主义”思想对推动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启示。
    • 范莉莉
    • 摘要: 爱德华•P•汤普森在其英国劳工史与18世纪大众文化史研究中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化发展的熏陶和战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的时代学术文化条件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他独创性地开拓了英国工人阶级历史的“阶级经验”与“阶级意识”的观点,在对葛兰西“霸权”思想进一步阐发的基础上研究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史,开创了“平民——贵族”文化史解释模式,从而构成了其“文化主义”史学范式的两大重要体现。其“文化主义”范式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自下而上”与“人民历史”及阶级斗争历史分析方法为内涵。“文化主义”范式影响着60~70年代英国新左派理论与实践、新社会史的历史书写的新突破和文化研究的发展,亦是对战后英国“丰裕社会”、文化上“无阶级”感到来的一种回应,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史学相关领域的“文化主义”的取向与路径。
    • 金莉; 张逸帆
    • 摘要: 本尼特在化解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范式之争中,构建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他运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大众文化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进行谈判的场所,形态各异的大众文化是多种价值与观念的“混合体”;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对大众文化贬低的观点和“文本形而上学”错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文本”观,鲜明地指出了文本生产与再生产是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社会、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和融合的过程。本尼特的大众文化思想不仅深化拓展了马克思对大众文化的辩证研究,而且对我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王天楠
    • 摘要: 政治文化理论因论证数据静态化和无法解释政治变化等问题长期遭遇诘难.这是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理论建立在四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即取向先于行为、取向可变性、社会化和文化累积性,而各个假设都明确导向持续性预期,因而无法对政治变化进行有效解释.为弥合政治文化理论的持续性预期短板,必需改变以往以固定的理论假设解释变化的政治现实的传统模式,即颠倒解释对象与理论范式的位置,来一场"哥白尼"式的转向.艾克斯坦构建起模式维持型政治变革的文化解释、趋向灵活性政治变迁的文化诠释、社会中断的文化解剖、政治转型的文化主义四种理论模型.虽然其自身的基本观点、概念的界定和政治文化的权重亦成为新的批评对象,但这一理论以强大的冲击力突现在政治文化研究复兴运动的图景中,使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政治理论和政治分析的中心舞台.
    • 池上新; 谭文清; 黄琰淋
    • 摘要: 医患信任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利用深圳市8个行政区共25家医院的调查数据,从文化价值观与医疗满意度的视角切入,考察了其对患者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不同文化价值观对患者信任有显著的差异效应:开放与自我提高价值观、自我超越价值观可以促进患者信任,而保守主义价值观对患者信任不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医疗满意度等制度主义因素对患者信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比文化主义因素更为突出。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提升患者信任应更注重以"患者满意度"为中心的服务质量,但也不应忽视文化因素的长期积累,尤其要提倡树立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