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裁判
法官裁判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54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法律适用、法制与社会、法制与社会发展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第一届年会、2007年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年会等;法官裁判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利明、田成有、吴成臣等。
法官裁判
-研究学者
- 王利明
- 田成有
- 吴成臣
- 徐小飞
- 谢振衔
- 丁广宇
- 乐明
- 侯学勇
- 兰世民
- 兰馨
- 冯军
- 刘俊菜
- 利尔德·汉德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匡凯
- 吕征译
- 吴庆宝
- 周东瑞
- 周海敏
- 孔祥俊
- 孙宪忠
- 孙海龙
- 孙记
- 宋亚静
- 张东波
- 张仙国
- 张元鹏
- 张同社
- 张榕
- 张永红
- 徐国栋
- 徐青青
- 昃晶雯
- 李万祥
- 李军昌
- 李士德
- 杨凯
- 杨哲源
- 杨志国
- 杨柳
- 杨汉平
- 杨锦炎
- 梁慧星
- 梁毅
- 毛奇奇
- 毛杰
- 江国华23
- 江鹏程
- 沈洋
- 涂熊
-
-
袁静宜;
匡凯
-
-
摘要:
民事疑难案件的裁判是现代法学方法论的重要议题。法官在依法裁判民事疑难案件的同时参考非正式法律渊源是必要的,但法官是否应当在裁判时将非正式法律渊源纳入说理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法律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教义学角度出发,法律原则能够作为纽带对非正式法律渊源进行转化,为法官参考非正式法律渊源提供正当性基础,这有利于解决民事案件中事实、道德与法律因素之疑难,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
-
乐明
-
-
摘要:
1月1日《施行》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
-
-
毛杰;
陈炳旭;
罗思芊;
钱堃
-
-
摘要:
本文从人工智能对法官裁判的辅助功能与创新限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析,采取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提出国家应全面建立健全统一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以更有效地辅助法官、服务人民,并将人工智能法院隶属基层人民法院管理的建议.
-
-
韦钦平
-
-
摘要:
强制类案检索的目的是类案同判,统一法律适用,提升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什么是类案、应当进行类案检索的情形、类案检索的范围、方法及结果的运用等作出了规定。与之相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的意见》全面归纳了人民法院实现法律适用标准统一的路径与方法,对规范和完善类案检索工作机制、加强对审判人员法律适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基于上述规定,类案检索被赋予了强制性,成为法官裁判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用体系化思维,从法官裁判活动的全程,审视关涉类案检索的诸环节与要素,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类案检索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
-
王庆瑞
-
-
摘要:
伴随庭审实质化的推动,相关配套制度相应形成.但庭审实质化的最终落实,关键在于法官的裁判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论证,如此方能体现裁判的最终效力,落实庭审实质化.从相关裁判文书中可以看到,从小前提到大前提的三段论论证模式仍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基于对证据的认定,形成以事实作为论证材料的小前提;再通过对大前提裁判规则的建构,完成法律适用的过程,继而根据大小前提之间相互调整、论证以及相互匹配,形成结论.综合考量影响裁判结论的相关因素以及应把握的评价标准,使得审判人员更加明确地把握裁判形成的关键,由此推动庭审实质化的实现.
-
-
隆昌青
-
-
摘要:
民事判决理由是民事判决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官裁判活动是否合理、合法的依据,也是当事人上诉或申诉的依据.民事判决理由是否详尽及合乎逻辑直接决定了判决结果的正确性与可接受性,也是裁判法官的法律素养与业务水平的直接体现.目前,很多法官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不太重视判决理由的阐述,或者不懂得如何去阐述,以致作出的判决令人茫然,甚至是前后矛盾、错误百出,自然令人难以信服.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房屋所有权确认纠纷案例判决理由部分的评析,以期能唤起司法者对民事判决理由的重视,能为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作民事判决理由部分时提供参考、借鉴.
-
-
王涵1
-
-
摘要:
裁判文书,是法官与外界交流的桥梁,是法官专业水平的体现,是法官智慧的结晶。2019年1月24日,北京法院2018年优秀裁判文书网上互评活动落下帷幕,最终有100篇从全市三级法院推荐的158篇裁判文书中脱颖而出,其中包括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1篇、优秀奖39篇.
-
-
陈幸欢
-
-
摘要:
司法场域中,法院/法官行为在三重竞争格局下呈现求稳心理样态.竞争包括同质法院之间的竞争、法院内部业务庭及法官个人之间的竞争、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竞争.法官通过庭审预判及宣判控制、案例参照技术、引入专家人民陪审员实现审判组织主体的横向扩张,借案件请示汇报制度实现审判组织主体的纵向扩张.司法机构和中立机构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法院/法官的求稳心理,追求自我利益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法院/法官的竞争格局,作为司法改革重要内容的职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从动机层面引导法官回归理性的中立裁判心理.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对法院和法官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避免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法官裁判心理的异化.
-
-
-
高冠宇1;
江国华23
-
-
摘要:
在司法领域,法官责任制可谓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从现有研究来看,围绕制度构建-制度运行-制度完善的研究是我们看待法官责任问题的主要着眼点。这种制度视角固然重要,但其亦存在不足。法官责任不仅呈现为法官责任制的具体制度形式,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法官具有辨识度的、能够产生实践差异的规范性要求。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何要对法官提出这种规范性要求?这种规范性要求的内在结构是什么?
-
-
-
侯学勇
- 《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通常承载着人们对公民知情权、新闻自由权、司法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学界基本都认可司法公开的积极价值,但关于司法公开如何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如何维护司法公正,较少有人涉及.司法公开实现上述价值的作用机制在于,借助司法信息的公开传播,对相关主体权利(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影响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乃至法官的行为选择,督促法官依法行使裁判权力,保障当事人受到公正审判。
-
-
-
-
王宏选
- 《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司法领域出现的“类似案件不同判决”现象,涉及到疑难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的问题.从法律方法的视角观察,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为法官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疑难案件的框架,但决定性环节仍需法官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使裁判的获得成为一种民主公开的过程,一种分析说理的过程,从而也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法律方法虽然不能保证法官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却能大大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这是法律方法在司法领域的最大价值。
-
-
王宏选
- 《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司法领域出现的“类似案件不同判决”现象,涉及到疑难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的问题.从法律方法的视角观察,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为法官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疑难案件的框架,但决定性环节仍需法官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使裁判的获得成为一种民主公开的过程,一种分析说理的过程,从而也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法律方法虽然不能保证法官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却能大大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这是法律方法在司法领域的最大价值。
-
-
王宏选
- 《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司法领域出现的“类似案件不同判决”现象,涉及到疑难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的问题.从法律方法的视角观察,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为法官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疑难案件的框架,但决定性环节仍需法官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使裁判的获得成为一种民主公开的过程,一种分析说理的过程,从而也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法律方法虽然不能保证法官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却能大大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这是法律方法在司法领域的最大价值。
-
-
王宏选
- 《山东省法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司法领域出现的“类似案件不同判决”现象,涉及到疑难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行使的问题.从法律方法的视角观察,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为法官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疑难案件的框架,但决定性环节仍需法官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使裁判的获得成为一种民主公开的过程,一种分析说理的过程,从而也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法律方法虽然不能保证法官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却能大大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这是法律方法在司法领域的最大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