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方法
裁判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体育、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217509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法学、法律方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民法理论研讨会、第四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全国法院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等;裁判方法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海龙、刘晓钟、司罗等。
裁判方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509篇
占比:100.00%
总计:10217618篇
裁判方法
-研究学者
- 孙海龙
- 刘晓钟
- 司罗
- 周鑫
- 孙常龙
- 张雅婷
- 李泉志
- 高伟
- 吴逢时
- 季桥龙
- 庆增宏
- 张伟
- 张军锋
- 徐建明
- 曾凡亮
- 曾炜
- 林向阳
- 白焕文
- 翁荣
- 詹应国
- 陈熙霖
- 高文
- 黄昌美
- 丁朋超
- 丁玥
- 于清
- 仵琼
- 任贵2
- 任金锁
- 俞南泓
- 倪俭
- 倪夏莲
- 冯再金
- 冯文生
- 刘兆万
- 刘刚
- 刘力
- 刘建
- 刘文君
- 刘欣石
- 刘江
- 刘泽宁
- 刘洪臣
- 刘结焱
- 刘迅雷
- 刘钢
- 刘风景
- 刘龙
- 古丽米拉·艾尼
- 叶端南
-
-
胡田野
-
-
摘要:
“政治效果”要求司法活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法律效果”要求司法活动符合法律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社会效果”要求司法活动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是指引司法实践的需要,弥补成文法缺陷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需要。“政治效果”要求司法人员确立政治机关意识,妥善处理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个案。“法律效果”要求司法人员熟练掌握裁判方法,正确进行法律解释与漏洞填补,实现类案同判,彰显程序正义。“社会效果”要求司法人员从实质理性出发,建立现实主义司法理念与方法,在司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律规则外因素,包括利益衡量、社会共识、伦理道德、社会政策、人情常理等。“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有机统一。
-
-
陶禹行
-
-
摘要:
我国现今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先法庭调查,再法庭辩论的二阶段庭审结构。由于两个阶段之间缺乏流动机制造成了对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桎梏,表现为在复杂民事纠纷裁判中法官思路的混乱。返还原物与善意取得交叉案件由于复杂的攻击防御结构更加鲜明地反映了该种现象。为此,理论界与实践界寄希望于引入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裁判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关联分析法及要件事实理论。而裁判方法的培养与庭审结构的适配离不开对我国实体法解释论、诉讼法理论,以及庭审对法官、当事人不同面向的制度趣旨考量。结合法律适用逻辑与我国实践语境,应当在设置恢复调查等灵活性程序的前提下保留现有庭审结构,并推动以要件事实审理为核心的裁判思维本土化。
-
-
秦秉先
-
-
摘要:
法条主义对于刑事疑难案件往往不能做出恰切的处理.面对法条的机械适用、舆论下的压力型司法、实用主义思维裹挟的多重困境,必须要推动裁判方法由法条主义向法教义学转型,由小数定律向大数法则转型,由法律实用主义向法律理念主义转型.要以法教义学为基本框架,对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予以综合考量,以期对刑事疑难案件作出恰切的处理.
-
-
-
-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産權法庭裁判要旨(2020)》從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産權法庭2020年審結的2787件技術類知識産權案件中,精選出55個典型案例,提煉成46條裁判規則,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産權法庭在技術類知識産權審判領域處理疑難、複雜、新類型案件的司法理念、審理思路和裁判方法,現予公佈。
-
-
朱文彬
-
-
摘要:
数字经济发展给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审判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课题,如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护,需要梳理实践问题、探索裁判方法、积累司法经验、提升工作能力。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样态繁杂,层出不穷,如何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框架下,以有限的法律规定应对不断翻新的行为类型,考验法官的司法智慧。本期刊登3篇相关论文,均由审判工作一线的法官撰写。他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许比较初浅,但体现出了对于问题导向的坚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相关疑难问题,或可有助于同类问题的处理解决,提高审判质效,促进反不正当竞争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
-
-
郭玲
-
-
摘要:
【裁判要旨】在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法官只能根据现有证据材料,并通过举证责任分配将举证责任确定由提出主张的一方承担,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由心证的认证。据此认定的事实,虽然存在与客观事实仍不一致的可能性,但法官只能根据双方证据所能够证明的法律事实进行裁判。
-
-
胡学军
-
-
摘要:
作为我国《民法典》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人格权编中的多个条款正式明确采纳了动态系统论的立法指导思想.动态系统论的法律适用对传统裁判方法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具体包括从法律规范的要件分解到法律价值的综合考量,从争点事实的证明标准到案件整体的自由裁量,从当事人负担证明责任到强化法官论证义务,从权利分配的全有全无到裁判结果的或多或少.动态系统裁判方法从精神性人格权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将引起对传统裁判方法普适性的反思.后《民法典》时代的司法宜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动态系统论带来的裁判方法的多方面转变,在此基础上培育适合于新兴权利成长与保护的裁判新方法.
-
-
-
姚健
-
-
摘要:
正义感是主体遭受到侵犯或者伤害后产生的愤恨情感.必须放到“以适度回报”为内容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性关系的情境中去理解正义感的发生.个体的正义感的表达是实现司法正义的首要动力.将正义感概念应用于法官的司法裁判具有合理性,正义感能明晰司法中的正义概念.法官正义感主导论面临一些理论上的困难,要从消极的角度理解正义感在法官裁判中的作用.法官以“明智的旁观者”的立场通过裁判对合理的正义感进行确认和支持.在正义感概念的作用下,建立一种以“适当回报”为裁判内容的司法裁判方法能够成为推进我国司法正义的有益指引.
-
-
竺常贇
-
-
摘要:
法官在金融审判中要树立“民法典意识”,要按照民法典的条文内容、精神、原则以及与之施行相适应的裁判方法办案.金融审判要以民法典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法律发现方法要适应民法典施行后的金融法体系,适用民法典要在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体系解释.“持典达变”可以有效应对民法典体系下的金融成文法局限,以相对不变的民法典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