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疗转归

治疗转归

治疗转归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5979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健康之路、健康必读(中旬刊)、应用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全国耐药结核病与肺部感染性疾病诊疗进展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治疗转归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建、王会、苏中华等。

治疗转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9792 占比:99.94%

总计:360008篇

治疗转归—发文趋势图

治疗转归

-研究学者

  • 乔建
  • 王会
  • 苏中华
  • 赵秀芝
  • 付培平
  • 宋来云
  • 梁雪玲
  • 肖攀攀
  • 郑小泳
  • 黄淑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佳洁; 赵红如
    • 摘要: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颅内硬脑膜动脉和静脉之间异常交通的脑血管畸形。头痛作为其常见症状,临床表型多样,可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和非偏头痛样头痛,并常伴有搏动性耳鸣、眼肌麻痹等,为诊断增加了难度。目前DSA仍然是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和表征的“金标准”。保守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减少硬脑膜动静脉瘘分流可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本文旨在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头痛表型特征、可能机制及治疗转归进行综述。
    • 吕鹏; 徐晓勇; 马芬芬; 张玉; 黄怡菲
    • 摘要: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用法用量、用药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到个案报道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0岁,感染类型多为肺部感染(11例);15例患者使用剂量为4.5 g每8小时1次,平均用药时间为16.8 d,平均累积剂量为211.80 g;经Naranjo’s评估后,5例判定为“肯定”,15例判定为“很可能”,2例判定为“可能”;22例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为3~28 d,其中,14例患者在≥15 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且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所有患者在停药或对症治疗7 d左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致患者出现罕见、较为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应用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关注患者临床症状。
    • 赵建军
    • 摘要: 目的:对肺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发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有效监测和筛选药源性肺病(drug-induced lung diseases,DILD)高危人群,为化疗方案的有效调整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1月哈密红星医院呼吸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020例,均实施抗结核药物治疗。筛查并发肝损伤的患者,均对其进行保肝治疗,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并发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020例肺结核患者中,有157例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伤肺损伤发生率为15.39%。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并发肝损伤患者的年龄、肝病史、酗酒、营养不良、痰菌阳性与无并发肝损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伤危险因素为年龄、肝病史、酗酒、营养不良、痰菌阳性;157例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伤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成功率为95.54%,失败率为4.46%。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伤危险因素有高龄、肝病史、酗酒、营养不良、痰菌阳性,为此,临床应加强对上述高危人群的监测及筛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有效参考,预防肝损伤的发生,促进肺结核患者的快速康愈。
    • 户彦龙; 窦文广; 岳军艳; 王鹏铭; 牛俊梅; 梁长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初治药物敏感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标准化治疗过程中结核空洞的转归及影响其治疗6个月仍未闭合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初治空洞性肺结核119例,治疗前行胸部CT检查均合并直径≥10mm的结核空洞,对其治疗1、3、6个月进行随访,将患者治疗6个月时结核空洞是否闭合分为空洞未闭合组(39例)及空洞闭合组(80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空洞闭合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前空洞未闭合组中≥40岁组58.8%(20/34)、发病时间>1个月组40.8%(29/71)、单发空洞组40.0%(34/85)、空洞直径>20mm组53.7%(22/41)的比例分别高于<40岁组22.4%(19/85)、发病时间≤1个月组20.8%(10/48)、多发空洞组14.7%(5/34)、空洞直径10~20mm组21.8%(17/78),单因素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4.661、5.205、7.052、12.38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此四项均可增加抗结核治疗6个月空洞未闭合的风险(P<0.05)。结论年龄、发病时间、空洞数量及空洞直径均是影响肺结核空洞闭合的重要因素。
    • 梁靓(综述); 杨硕; 李蓉(审校)
    • 摘要: 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浆细胞浸润到子宫内膜间质区域引起的一种持续性炎症[1],症状隐匿,易被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CE与不孕症、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辅助生殖技术中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等相关[2],是近年来生殖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CE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困难,随着宫腔镜检查的广泛应用,目前主要通过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宫腔内病变的微创方法,性价比高,并发症风险低,亦可获得定位活检,故在诊断CE以及评价治疗转归中的价值得到持续关注。本文对宫腔镜诊断育龄期女性CE进行文献总结。
    • 姜国荣; 赵芳; 汤哲锋
    • 摘要: 目的:分析高分辨CT(HRCT)在间质性肺炎(ILD)诊断及治疗转归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72例IL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HRCT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CT检查.观察组根据患者3年生存率情况又分为生存组(16例)和死亡组(20例).观察比较患者双肺的受累范围、病变形态情况以及临床诊断符合率.对观察组所有患者肺HRCT病变进行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肺HRCT积分对评估ILD患者预后情况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网格状影、肺气肿肺大泡、不规则线状影、蜂窝改变、胸膜下结节灶、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以及磨玻璃样影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6,x2=6.020,x2=7.730,x2=4.677,x2=5.143,x2=4.126,x2=6.546,x2=8.135;P<0.05).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6,P<0.05).死亡组患者的肺HRCT积分明显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肺HRCT积分评估ILD患者预后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灵敏度为81.06%,特异度为89.34%.结论:HRCT检查可及时诊断IL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形态分布、双肺的受累范围及进展情况,对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 曹瑛; 马天丽; 李俊; 梁瑞霞
    • 摘要: 目的分析疑似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325例疑似耐药肺结核患者,根据耐药与否,分为耐药组(126例)和敏感组(199例),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耐药组耐药情况,计算两组治疗失败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组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疑似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耐药率为38.77%(126株),以单耐药为主(49株,占15.08%),依次为耐2种药(40株,占12.31%)、耐3种药(31株,占9.54%)、耐4种药(6株,占1.85%)。两组患者均接受二线抗结核药物个体化治疗,耐药组治愈率(48.41%)低于敏感组(9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X线病变范围为5~6/3~4个肺野、有肺部病灶空洞、抗结核治疗次数≥4次、化疗方案不合理、药物治疗不规则、耐药≥2种为影响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X线病变范围、肺部病灶空洞、接受抗结核治疗次数、化疗方案、规则治疗、耐药情况与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60、0.35、0.32、0.40、0.60,P值均<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肺部空洞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强治疗过程的监督管理,降低失败率。
    • 任莉霞; 贾旭; 王志浩; 张薇; 钟明; 马骁
    • 摘要: 背景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而涉及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8年7月入住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 ~ Ⅳ级的CHF患者3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20例)和恶化组(1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诱发因素、病史、诊断、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生化检查、用药情况、治疗转归等信息,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转归情况的因素.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将患者分为≤100 mm Hg组(41例)、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2例)、≥130 mm Hg组(166例),并比较3组CHF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恶化组中肺部感染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尿素氮水平、NT-proBNP水平、多巴酚丁胺的应用比例高于好转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清蛋白水平、血钠水平、血氯水平、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好转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收缩压〔OR=0.977,95%CI(0.972,0.981),P<0.001〕、肺部感染情况〔OR=4.799,95%CI(1.156,19.919),P=0.03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3,95%CI(1.000,1.006),P=0.039〕、清蛋白水平〔OR=0.910,95%CI(0.891,0.928),P<0.001〕、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OR=0.202,95%CI(0.046,0.898),P=0.036〕、螺内酯应用情况〔OR=0.125,95%CI(0.066,0.235),P<0.001〕、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OR=0.307,95%CI(0.121,0.779),P=0.013〕、多巴酚丁胺应用情况〔OR=9.173,95%CI(1.351,62.272),P=0.023〕是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00 mm Hg组中恶化7例(17.1%)、好转34例(82.9%),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中恶化5例(3.8%)、好转127例(96.2%),≥130 mm Hg组中恶化7例(4.2%)、好转159例(95.8%).3组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15);其中≤100 mm Hg组CHF患者临床治疗恶化比例高于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0 mm Hg组(χ2=6.619、6.700,P=0.010、0.010).结论 基层医院CHF临床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发肺部感染、入院时收缩压≤100 mm Hg、低清蛋白水平、肝功能受损、应用多巴酚丁胺均可导致CHF临床治疗转归不良,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他汀类药物是CHF临床治疗转归的保护性因素.
    • 许倩; 李梦双; 董丽娜; 蔡璐璐; 徐凯
    • 摘要: 鉴别诊断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胶质瘤治疗后反应主要包括假性进展、放射性坏死及假性反应.常规影像学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肿瘤形态学特点,不能评价残存肿瘤活性,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价值有限.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化学交换转移饱和成像及PET等在内的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理解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细胞结构、血流动力学、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提高评估胶质瘤治疗后反应的准确性.本文就影像学新技术评估胶质瘤治疗后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赵振; 张晓玉; 王慧瑾; 鹿秀海; 亓晓琳; 高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无孢霉菌性角膜炎的患者64例(64眼),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64例(64眼)中,15例(23.4%)为中浅基质层溃疡和浸润,20例(31.3%)为深基质层溃疡和浸润,29例(45.3%)为深基质层溃疡和全层浸润.26例(40.6%)伴有前房积脓,5例(7.8%)伴有角膜穿孔,所有患者真菌培养均未见孢子生长.9例患者行药物治疗,11例患者接受角膜病灶切除术或结膜瓣遮盖术,17例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24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3例患者行眼内容摘除术.总复发率为23.0%(14/61),其中药物治疗后复发率为22.2%(2/9),LKP后复发率为11.8%(2/17),PKP后复发率为41.7%(10/24),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11.268,P<0.05;因行眼内容摘除术后无复发可能,统计中未计入眼内容摘除术患者),LKP组与PKP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穿孔的患者复发率为75.0%(3/4),高于无穿孔患者的复发率19.3%(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积脓患者的复发率为30.4%(7/23),高于无前房积脓患者的复发率18.4%(7/38)(P>0.05).8例患者最终感染无法控制行眼内容摘除术,总治愈率为87.5%.复发患者总体治愈率为64.3%(9/14).结论无孢霉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感染性角膜疾病,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