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2635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54届美国血液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六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全国清热解毒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会议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L·吴、严孝强、孙乃超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2635篇
占比:99.90%
总计:162796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研究学者
- L·吴
- 严孝强
- 孙乃超
- 杨红舟
- 石远凯
- 陈静
- 黄予良
- 黄智华
- S.
- T.
- 吴丽华
- 周绍强
- 师晓东
- 庄平英
- 张平
- 张淑香
- 施芳红
- 李文
- 杨敏
- 杨银菊
- 林耘
- 汝昆
- 汤琦
- 王一飞
- 王哲
- 王常安
- 王建逵
- 盖冠华
- 米玉玲
- 罗丹青
- 肖敏
- 蔺亚妮
- 郭瑢
- 阮美江
- 陈德滇
- 陈芳
- 陈雨媛
- 魏杰
- 黄世杰
- 黄胜
- Biran
- Biran T.
- CN
- Christoph Klein
- E.
- Eric K.Rowinsky
- E·L·凯利
- Gottschling
- Gottschling S.
- Greenman
-
-
种肖宇;
高玲娜;
朱小丽;
马红芳;
种宝贵
-
-
摘要: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1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防NG药物分为实验组(n=99)与对照组(n=99),两组均以D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化疗,每周期化疗结束24~72 h后,实验组给予PEG-rh G-CSF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治疗。观察两组Ⅲ/Ⅳ度NG、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及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FN)再住院情况,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化疗延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Ⅲ/Ⅳ度NG发生率为18.18%,小于对照组(49.49%),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实验组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率、化疗延迟率为8.08%、5.05%,均小于对照组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率(30.30%)、化疗延迟率(17.1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 PEG-rh G-CSF可有效预防肺癌化疗NG发生,减少因NG导致的化疗药物剂量调整、化疗延迟,且不显著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
李晶;
陈瑞芳;
陈宏亮;
胡建英;
朱芝玲;
曹琦
-
-
摘要:
目的 评价益气生髓方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临床研究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60例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出现以白细胞减少为主的重度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化疗间歇期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injection,rhG-CSF)150μg皮下注射q6-24 h,直至血常规恢复正常;研究组在使用rhG-CSF的基础上加中药经验方“益气生髓方”口服。监测治疗后下次化疗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WBC和ANC水平,记录化疗间隔时间、升白治疗时间和rhG-CSF使用剂量,检测肝肾功能水平,采用癌症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G(V4.0)中文版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研究组患者的WBC和AN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益气生髓方”是缓解第10天中性粒细胞中重度减少的显著相关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化疗间隔时间分别为(22.31±1.25)天和(25.79±4.76)天,升白治疗时间分别为(4.67±2.11)天和(6.86±2.35)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G-CSF使用量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52.6±173.6)μg和(852.6±200.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FACT的量表总分、生理状况评分、情感状况评分和功能状况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生髓方联合rhG-CSF治疗可以有效升高白细胞,缩短化疗间隔时间和升白治疗时间,减少rhG-CSF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益气生髓方治疗并未增加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
-
吕鹏;
徐晓勇;
马芬芬;
张玉;
黄怡菲
-
-
摘要: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用法用量、用药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到个案报道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0岁,感染类型多为肺部感染(11例);15例患者使用剂量为4.5 g每8小时1次,平均用药时间为16.8 d,平均累积剂量为211.80 g;经Naranjo’s评估后,5例判定为“肯定”,15例判定为“很可能”,2例判定为“可能”;22例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为3~28 d,其中,14例患者在≥15 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且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所有患者在停药或对症治疗7 d左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致患者出现罕见、较为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应用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关注患者临床症状。
-
-
赖燕辉;
黄小琴;
梁清海
-
-
摘要:
目的:探讨为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对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惠州市博罗县人民医院进行化疗的46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预防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在化疗期间通过口服地榆升白片来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Ⅱ组患者在化疗期间通过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来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比较两组患者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再次住院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化疗周期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再次住院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其化疗周期天数均在21 d左右。干预后,两组患者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再次住院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及化疗周期天数相比,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为其规范应用地榆升白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二级预防药物能有效降低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再次住院率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
-
田震;
朱能;
李子林;
陈永忠;
李宏;
张新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有营养风险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有营养风险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337例。随机分为未预防性使用药物组112例(对照组)、预防性使用rhG-CSF治疗组112例(rhG-CSF治疗组)和预防性使用PEG-rhG-CSF治疗组113例(PEG-rhG-CSF治疗组)。观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比值。结果对照组、rhGCSF治疗组和PEG-rhG-CSF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67.97%、41.57%和37.98%(P<0.05);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22.39%、14.25%和11.14%(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55%、1.84%和1.21%(P<0.05);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1.27±0.44、1.32±0.52和1.49±0.25(P<0.05)。PEG-rhG-CSF治疗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和中性粒细胞值从最低值到2.0×10^(9)/L以上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和rhG-CSF治疗组(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PEG-rhG-CSF能降低有营养风险的局部晚期NSCLC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
-
程淑霞;
马一鸣;
武豪;
陈慧敏
-
-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应用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宫颈癌放疗同步顺铂周化疗患者资料,与同期28例应用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相关并发症和放化疗延误等,探讨PEG-rhG-CSF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PEG-rhG-CSF预防组同步放化疗期间平均每例患者给药2.3次,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无抗生素使用,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延迟治疗;rhG-CSF治疗组平均每例患者给药10.6次,2例FN,4例使用抗生素,10例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延迟治疗。PEG-rhG-CSF预防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9%(2/29),明显低于rhG-CSF治疗组的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P<0.01)。PEG-rhG-CSF预防组完成5次周化疗率为75.9%(22/29),明显高于rhG-CSF治疗组的42.8%(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结论 宫颈癌放疗同步周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安全的,与rhG-CSF挽救性治疗相比,可降低治疗频次,且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治疗延迟发生。
-
-
封维烨;
郭兆娇;
严俊;
马维娜
-
-
摘要: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对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根据选取升白药物的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使用硫培非格司亭组(试验组,184例)和使用rhG-CSF组(对照组,104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白细胞计数(WBC)降到正常值范围以下天数及化疗后ANC和WBC恢复到到正常值范围所需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能够较好地减少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rhG-CSF。
-
-
张广辉
-
-
摘要:
目的 分析患儿医院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以及为合理用药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甲组41例患儿采取单纯抗菌药物疗法,乙组41例患儿给予抗菌药和升中性粒细胞药物联合疗法,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感染部位及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0.98%,显著低于乙组的9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3,P=0.002);两组患儿治疗前的ANC均低于1.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3,P=0.171),乙组患儿治疗后的ANC为(2.02±0.07)×109/L,显著高于甲组的(1.68±0.1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9,P<0.001).结论 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采取升中性粒细胞药物联合抗菌药物疗效确切,能够达到对患儿感染后控制和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
-
-
黄乐珊;
梅峥嵘;
吴仲洪;
曾晓敏;
严鹏科
-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硫培非格司亭(HHPG-19K)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万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3 月31 日)数据库中有关硫培非格司亭的原始研究,经过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4篇RCT文献被纳入,共6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硫培非格司亭显著降低化疗第2周期(RR = 0.37,95%CI:0.21~0.65)Ⅳ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但在化疗第1 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 周期(RR = 0.56,95%CI:0.31~1.00);但在降低FN发生率方面无差异(RR = 0.42,95%CI:0.15~1.19);硫培非格司亭不增加骨痛的发生率(RR = 1.10,95%CI:0.48~2.51).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缩短化疗第1 周期组Ⅲ度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P<0.000 1),但与rhG-CSF效果相当.结论 硫培非格司亭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效果优于安慰剂;硫培非格司亭预防化疗第2周期Ⅳ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优于rhG-CSF,但预防第1 周期Ⅳ度及以上粒细胞减少及FN发生的有效性与rhG-CSF相当;安全性与rhG-CSF相当.
-
-
张梅;
张彤;
应长江;
李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初诊Graves病(GD)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住院新诊断为Graves病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为单纯GD组(n=179)和GD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组(n=115),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n=102)和女性组(n=19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初发Graves病患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单纯GD组比较,GD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组FT3、FT4水平升高,TC、TG、LDL水平降低(P<0.05),其中女性所占比例更高(76.52%vs 58.10%,P<0.05).不同性别Graves病患者比较,女性组WBC、GR计数降低,FT3、FT4、TgAb、TRAb水平升高(P<0.05),且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占比高于男性组(45.83%vs 26.47%,χ2=10.48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962,95%CI:1.121~3.434)、FT4(OR=1.024,95%CI:1.007~1.042)、TRAb(OR=1.025,95%CI:1.003~1.049)是初诊Graves病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Graves病患者中,女性、FT4、TRAb水平可能是初诊Graves病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
Tal Gazitt;
Thomas P.Loughran Jr.;
徐郑丽
- 《2018ASH北京传达会》
| 2018年
-
摘要:
本部分回顾了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和发病机制.并特别关注LGL白血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叠综合征(Felty综合征).针对这些疾病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机制的目前现状做了讨论.最后,将治疗指征和治疗建议进行了概述.学习目标回顾诊断,发病机制以及LGL白血病治疗理解LGL白血病和类风湿关节炎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潜在机制历史上关于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白血病研究的问题在于存在不同的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基于人口学的研究,报告了在荷兰和美国总的年龄矫正后发病率分别为0.72人/百万人/年、0.2人/百万人/年[1,2].在这里展现总结性的、当前的理解,并在最近的多中心研究中提供给读者更多详细的分析[3,4].最终,每个病人都需要个体化管理,因为这种疾病仍然是一种没有确定治疗方法的慢性病.
-
-
Christoph Klein;
师晓东;
罗丹青
- 《第58届美国血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然而关于它们的分化和生物学功能仍然不能被完全理解.研究与单基因突变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可能对于理解骨髓造血和固有免疫的基本机制有所帮助.在这里,调控骨髓组织生成的遗传因素和他们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的最新观念将会从临床的角度被介绍.迄今为止,唯一可最终治愈的方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潜在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和中性粒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支持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新观念.
-
-
LaurenceA.Boxe;
莫晓冬
- 《第54届美国血液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定义为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对常见,但因中性粒细胞生成导致的异常罕见.患者一般对急性中性粒细胞缺乏耐受良好且很快恢复正常.因为原发血液系统异常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则更严重,这样的病人存在感染的风险,需要接受彻底的检查.急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在几天内持续进展,一般在中性粒细胞消耗加速而生成减少时发生.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持续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原因可以为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者脾脏大量扣留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根据是继发于影响骨髓粒细胞的外在原因(最常见),骨髓粒系祖细胞的获得性疾病(少见),或者是影响粒系祖细胞增生和成熟的内在缺陷(罕见)来分类.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500/μL)增加患者对细菌或真菌的易感性.通过揭示影响粒系祖细胞分化、粘附和凋亡的基因缺陷,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细胞减少症的多种异常已经被发现.多种基因缺陷的发现有助于洞察涉及细胞膜结构、分泌囊泡、线粒体代谢、核糖体生物合成、转录调节、细胞骨骼异常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细胞生理.
-
-
-
Seth J.Corey;
Usua Oyarbide;
刘雪飞;
赵翔宇
- 《2018ASH北京传达会》
| 2018年
-
摘要: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循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一些先天性和获得性疾病引起,临床表现为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值分布.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是临床表现不明显、暂时的,或与慢性病相关,有或没有对生命产生威胁.作为一种遗传性的骨髓衰竭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髓系恶性肿瘤转化有关,因此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可能会到成年才被发现.单基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类型越来越多并难以分辨,此外,更多关于免疫介导和药物相关原因的知识使得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处理具有挑战性.通过对综合症的识别,并引入新一代测序,正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便性及其临床治疗.此外,对单基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定有助于揭示粒细胞生成和骨髓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
-
Peter E.Newburger;
师晓东;
罗丹青
- 《第58届美国血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这篇教育综述强调了自身免疫性或者其他形式的后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评估,包括了慢性“自身免疫”,“良性”和“特发性”分类的重叠.由感染,药物,和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独立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被强调.讨论对于良性和自身限制性疾病基于大部分支持治疗的保守治疗方式的管理方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