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杀伤细胞

杀伤细胞

杀伤细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2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9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105988篇;相关期刊378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高峰论坛等;杀伤细胞的相关文献由3055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志刚、康琳、杨波等。

杀伤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9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5988 占比:99.14%

总计:106911篇

杀伤细胞—发文趋势图

杀伤细胞

-研究学者

  • 田志刚
  • 康琳
  • 杨波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小葵
  • 卢学春
  • 埃里克·劳
  • 罗伯特·J·哈黎里
  • 魏海明
  • 黄琉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俊旗; 徐锋
    • 摘要: 肝脏驻留自然杀伤(LrNK)细胞作为新近发现的组织驻留性自然杀伤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杀伤功能。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LrNK细胞功能受损,且可能通过上调相关免疫检查点的表达促进HCC进展。基于最新的相关研究,综述了LrNK细胞的免疫功能及其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探究该细胞在HC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张红; 吴昊; 姜磊; 鲁晓晴
    • 摘要: 目的通过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培养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技术研究人NK细胞体外扩增情况及其功能活化的信号通路。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NK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法和磁性细胞分选技术分析体外培养扩增不同阶段的NK细胞。获得纯化后的NK细胞进行RNA-seq检测,分析人NK细胞体外扩增情况及其功能活化的信号通路。结果体外培养14 d后,NK细胞(CD3-CD56+)的比例达到90%以上。第10、14天NK细胞的杀伤活性均较第0天明显增强,且随着效靶比从5∶1、10∶1到20∶1,各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逐步提高(F=124.40~5512.00,P<0.05)。培养至第14天的NK细胞IFN-γ的分泌量显著高于第0、10天(q=67.17、7.75,P<0.05)。RNA-seq分析结果显示,第10、14天NK细胞与第0天NK细胞相比差异表达基因(DEGs)均较多,且第10天DEGs多于第14天。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DEGs主要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分裂和增殖相关,而且显著富集在细胞周期、成骨细胞分化、造血细胞调控、NF-Kappa B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CD16抗体联合5种细胞因子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效诱导PBMC成为NK细胞,为N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 张小钰; 王洪星; 常晓天
    • 摘要: 目的探讨78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IA对照组、CIA治疗组。CIA对照组和CIA治疗组小鼠尾根部皮内均先注射鸡Ⅱ型胶原与弗氏佐剂等量混合液进行模型制备。建模成功后,CIA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78c 20 mg/kg,正常对照组、CIA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溶剂,每周2次,连续给药3周。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各组小鼠足趾厚度;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型、血清中Th1/Th2比值。结果CIA治疗组与CIA对照组相比,足趾厚度显著降低(F=41.38,P<0.05);外周血中NK细胞、CD38+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F=5.42、10.21,P<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F=10.50,P<0.05);血清中Th1/Th2比值显著下降(F=7.67、16.33,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CIA治疗组与CIA对照组相比,滑膜增生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78c可能通过抑制CD38+NK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恢复Th1/Th2细胞的平衡对CIA发挥治疗作用。
    • 王璐; 李洋; 杜伯涛(审校)
    • 摘要: 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的发生率约为1%~5%。近年研究发现,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对妊娠结局有重要影响。蜕膜自然杀伤(decidual natural killer,dNK)细胞作为母胎界面重要的免疫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滋养细胞侵袭,促进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参与妊娠早期母胎界面免疫耐受的建立,从而维持妊娠。而RPL患者的dNK细胞呈高活跃状态,其活性及功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妊娠的免疫环境,进而导致妊娠失败。目前,通过改善dNK细胞活性及功能进而影响母胎界面微环境的治疗包括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或脂肪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间充质干细胞、枸橼酸西地那非和西罗莫司等,已成为RPL治疗中的新研究方向。
    • 王佳森; 张妍; 付晓雪; 陈芳(审校)
    • 摘要: 宫颈癌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先决条件,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极大提高了宫颈癌发病风险。HPV感染后,其DNA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整合过程会导致许多病毒编码的早期和晚期基因缺失,进一步导致宿主细胞周期失控,从而导致宫颈病变发生。同时,HPV通过多种途径使宫颈免疫微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机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免疫逃逸发生,促进疾病进展。这期间,不仅经历了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参与的固有免疫过程,还经历了以T细胞为主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上述各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共同在宫颈癌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明确HPV感染、免疫细胞、免疫因子与免疫逃逸的关系,将为宫颈癌治疗提供方向。
    • 韦运豪; 张帅; 何伟; 赵许亚; 宋杰; 周石
    • 摘要: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对肝癌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H-35肿瘤细胞在Wistar大鼠上建立肝癌模型,分为对照组、CIK治疗组和DC+CIK治疗组,治疗组大鼠接受自体移植的CIK或(和)DC细胞;治疗后分别于1、4、7、10及13 d测量肿瘤大小,于第14天处死大鼠前收集血清用于检测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通过ELISA实验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B淋巴细胞瘤-2关联X(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IK治疗组和DC+CIK治疗组大鼠的肿瘤均小于对照组,大鼠的肝功能得到改善,IFN-γ、IL-4和TNF-α的表达量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Bax的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IK联合治疗组大鼠的疗效明显优于CIK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联合疗法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纯CIK治疗。
    • 徐露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灌注杀伤细胞(LAK)及rIL-2在胃癌根治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阳肿瘤医院就诊的经病理学检测诊断为进展期胃癌的7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研究组进行LAK细胞及rIL-2腹腔灌注,对照组则进行常规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术后复发及肿瘤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肿瘤复发率和肿瘤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LAK细胞及rIL-2腹腔灌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避免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其在胃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张百乐; 张建东; 丁岩
    • 摘要: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联合伽马刀治疗局部淋巴结转移性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8例局部淋巴结转移性E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联合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伽马刀治疗,联合组采用DC-CIK联合伽马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钙结合蛋白(S100A4)水平、1年及2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疼痛、器官受侵或受压变形、声音嘶哑、进食梗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周期后联合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周期后联合组血清TSP-1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VEGF、S100A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联合组1年生存率(67.35%)、2年生存率(30.61%)高于对照组(42.00%,12.00%),P<0.05。结论采用DC-CIK疗法与伽马刀联合治疗局部淋巴结转移性EC患者,可获得更高临床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作用。
    • 王科; 蒋晋安; 张海鹏
    • 摘要: 目的 分析微小RNA-106a-5p(miR-106a-5p)/E2F3/β-catenin轴对喉癌细胞恶性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06a-5p和E2F3的基因表达量。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其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06a-5p和E2F3之间的关系。下调miR-106a-5p和E2F3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喉癌Hep-2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ep-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能力,检测NK细胞对Hep-2细胞的杀伤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分泌。Western blot分析miR-106a-5p通过E2F3对β-catenin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检测抑制β-catenin通路对Hep-2细胞恶性发展及NK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 喉癌组织中miR-106a-5p表达(0.62±0.08)低于癌旁组织(1.53±0.24),E2F3表达(2.65±0.86)高于癌旁组织(1.48±0.74)。miR-106a-5p与E2F3特异性结合。下调miR-106a-5p促进Hep-2细胞增殖和EMT,抑制NK细胞对Hep-2细胞的杀伤活性,而下调E2F3表达抑制Hep-2细胞增殖和EMT,上调NK细胞对Hep-2细胞的杀伤活性。下调miR-106a-5p通过E2F3激活β-catenin通路。XAV939干扰β-catenin通路后显著逆转了下调miR-106a-5p通对Hep-2细胞恶性发展以及NK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结论miR-106a-5p靶向E2F3激活β-catenin通路调控喉癌细胞的恶性发展。
    • 赵晴; 刘艳; 邓渊润
    • 摘要: 目的分析树突状细胞(DC)-杀伤细胞(CIK)对宫颈癌细胞休眠的诱导作用。方法选取宫颈癌SiHa细胞,采集宫颈癌患者静脉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取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层,分别诱导DC、CIK,分组培养后观察DC-CIK对宫颈癌SiHa细胞存活率及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侵袭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宫颈癌组、DC组比较,CIK组、DC-CIK组增殖率较低,凋亡率较高;与CIK组比较,DC-CIK组增殖率较低,凋亡率较高(P<0.05)。与宫颈癌组、DC组比较,CIK组、DC-CIK组细胞存活率较低,且DC-CIK组存活率低于CIK组(P<0.05)。与宫颈癌组、DC组比较,CIK组、DC-CIK组侵袭、迁移细胞数较低;与CIK组比较,DC-CIK组侵袭、迁移细胞数较低(P<0.05)。与宫颈癌组、DC组比较,CIK组、DC-CIK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量较低,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相对表达量较高;与CIK组比较,DC-CIK组PI3K、Akt、mTOR、MMP-9相对表达量较低,E-cadherin相对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建立DC-CIK共培养体系,并对宫颈癌细胞进行干预,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诱导宫颈癌细胞休眠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使用DC-CIK细胞培养调控PI3K/Akt/mTOR通路蛋白及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