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腹部手术

上腹部手术

上腹部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42187篇;相关期刊30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中国西部十一省(区)麻醉学术年会、第十六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青海省麻醉学术年会、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第十三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2008年西部麻醉论坛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六次麻醉学术会议等;上腹部手术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建国、钱燕宁、刘存明等。

上腹部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42187 占比:99.92%

总计:842833篇

上腹部手术—发文趋势图

上腹部手术

-研究学者

  • 徐建国
  • 钱燕宁
  • 刘存明
  • 杭燕南
  • 李军
  • 林桂芳
  • 段满林
  • 傅诚章
  • 刘永勤
  • 孙广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晓洁; 傅荣; 高莉; 孙晶娜; 王怡欣; 牛倩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振动正压通气训练在胸部及上腹部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康复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Wiley)、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OVID)、CBM(SinoMed)、百度学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数据库,搜集有关振动正压通气训练对胸部及上腹部术后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2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 0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振动正压通气训练组与常规康复训练组在1 s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住院时长、胸管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DE评价显示证据级别为低或极低。结论 振动正压通气训练与传统术后康复相比,在促进胸部及上腹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有一定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FEV;和FVC,缩短住院时长,但可增加术后胸管引流量,且对FEV;/FVC、胸管引流时长、P(O_(2))、白细胞、抗生素治疗时长方面的应用有效性证据尚不充足。该研究获得证据级别低,结论可靠程度一般,未来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高质量研究。
    • 陈璐; 谢新芳; 孔骞; 谢平; 单汉民; 沈小英; 丁秋平
    • 摘要: 目的 构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以期为早期识别PO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上腹部手术的252例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比较谵妄组和非谵妄组的各项指标,探索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选取126例同类患者进行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结果 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患者在年龄、APACHEⅡ评分、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意外、手术时限分类、手术等级、睡眠紊乱、术后高热≥38.5°C、术后环境、术后机械通气、术后镇痛药、身体被动约束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心脏疾病、手术时限分类、睡眠紊乱、术后环境是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665,约登指数0.309,灵敏度0.388,特异度0.921。模型验证准确率为90.5%。结论 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
    • 王斌; 安友仲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上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呼衰)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肝胆外科上腹部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急性呼衰分为呼衰组和非呼衰组,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 〔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抽烟史、手术史〕,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腹水),实验室检查(术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是否腹腔镜手术、是否多部位手术),麻醉及术中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术中低血压、术中最低体温、术中入液量、术中失血量、术中尿量、是否神经阻滞),入ICU后情况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乳酸、首日入量、是否输血〕等的差异,筛选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衰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393例上腹部手术后转入ICU患者的资料,术后发生急性呼衰患者127例(32.3%).呼衰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高于非呼衰组(4.72%比0.37%,P=0.002),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长于非呼衰组〔气管插管时间:11.0(4.0,31.0)h比5.5(3.5,10.0)h,ICU住院时间:3(2,6)d比2(2,2)d,均P<0.001〕.与非呼衰组比较,呼衰组患者女性占比更高,年龄更大,BMI更高,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患者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低血压患者更多,实施神经阻滞的患者更少,入ICU乳酸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28,P=0.021〕、BMI(OR=1.183,P=0.001)和手术时间(OR=1.003,P=0.003)是ICU上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神经阻滞是上腹部术后患者的保护性因素(OR=0.186,P=0.015).结论 ICU上腹部术后发生急性呼衰的患者病死率更高,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长.高龄、高BMI和手术时间过长患者更易发生呼衰,而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呼衰的发生.
    • 卓九五; 殷国平; 邓友明; 王佳; 张维峰; 张春明; 仲艳玲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接受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选取择期在某医院进行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羟考酮组和芬太尼组.在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前的30 min,为羟考酮组30例患者静脉注射0.1 mg/kg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为芬太尼组患者静脉注射1μg/kg的枸橼酸芬太尼.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清醒后不同时间疼痛的程度、镇静的效果,同时比较其麻醉持续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麻醉苏醒的时间、术毕至拔管的时间及术后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麻醉清醒后2 h(T3)~麻醉清醒后(T4),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NRS的评分较低,P<0.05.在麻醉清醒后5 min(T1)~麻醉清醒后30 min(T2),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较低,P<0.05.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麻醉苏醒的时间、术毕至拔管的时间均较短,P<0.05.术后4 h内,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采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接受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可取得良好的镇痛及镇静效果,缩短其麻醉苏醒的时间和拔管的时间,且不会增加其嗜睡及恶心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范水成
    • 摘要: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恩丹西酮预防静吸复合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某院进行10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恩丹西酮,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和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之后的镇静及镇痛评分比对照组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人数为10(20%),呕吐人数为3(6%),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人数为2(4%),没有出现呕吐情况,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机率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脉注射恩丹西酮能够有效预防静吸复合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情况,并且提高患者的镇静、镇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洪永柱
    • 摘要: 目的 观察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行上腹部手术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术后麻醉恢复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观察组麻醉药物用量(异氟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躁动与呼吸困难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效果尤为显著,能够加快患者术后体征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 汪文娟; 吴向荣; 黄昌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的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宇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全麻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于双侧TAP注入0.25%的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在注射30 min后行上腹部手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术中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12、24 h的静息及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3 d的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压变化及心率(HR)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可有效满足上腹部患者术后镇痛需求,降低患者疼痛感,改变血流动力学,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较为安全可靠.
    • 沈波; 王建荣; 程艳爽
    • 摘要: 背景 术后早期活动能促进患者康复,但临床实践中,上腹部术后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活动水平较低,对康复不利.目的 了解上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上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及病情调查表、JH-HLM活动水平评分量表,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0月-2020年5月195例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活动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性别、年龄、诊断、是否合并慢性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留置胃管、腹部引流管个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静息疼痛情况、活动疼痛情况、早期疲乏情况、恶心呕吐情况这18个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约翰霍普金斯最高活动水平评分(Johns Hopkins Highest Level of Mobility,JH-HLM)中位数为3分,52.3%患者以床上活动为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025(S(x)=0.008);P=0.002]、是否留置胃管[B=0.746(S(x)=0.209);P<0.001]、活动疼痛评分[B=-0.590(S(x)=0.067);P<0.001]、早期疲乏评分[B=-0.211(S(x)=0.052);P<0.001]、恶心呕吐分级[B=-0.735(S(x)=0.147);P<0.001]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活动水平较低,临床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时需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和干预,注重减轻患者伤口疼痛、疲乏、恶心呕吐等不适感,促进患者康复.
    • 董华兴; 葛志鹏; 张阳
    • 摘要: 目的:研究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针对性防控措施对于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率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术前为所有患者提供基础疾病治疗措施及常规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为试验组患者提供针对性肺炎防控措施,对比两组术后排痰量及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排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上腹部手术患者提供针对性肺炎防控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有效咳嗽及排痰,可有效抑制肺炎发生风险.
    • 郭冰
    • 摘要: 目的分析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上腹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8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镇痛时间(9.18±1.07)h长于对照组的(4.59±1.01)h,术后苏醒时间(24.53±10.09)min短于对照组的(35.56±11.1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腹部手术麻醉期间,选择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显著,可快速镇痛,尽早苏醒,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