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素
教育要素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925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现代远距离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8)等;教育要素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志毅、林强、肖杨等。
教育要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925篇
占比:99.06%
总计:21124篇
教育要素
-研究学者
- 孙志毅
- 林强
- 肖杨
- 逄超
- 邬志辉
- 任先国
- 刘丽霞
- 南纪稳
- 曲晓晓
- 李德显
- 李洪军
- 李海芳
- 汤苗苗
- 沈光辉
- 王妍
- 王海文
- 许可峰
- 贾建国
- 邢真
- 马前
- 丰兵欢
- 习红英
- 于杏林
- 于欣
- 付建民
- 付建芳
- 任仕坤
- 任春娃
- 何企韵
- 余春日
- 倪中华
- 倪娟
- 傅建明
- 傅道春
- 党卫锋
- 公耿
- 关颖
- 冯增俊
- 冯涛
- 刘丽霞1
- 刘佳
- 刘娟
- 刘志军
- 刘晨雨
- 刘海峰
- 刘海英
- 刘淼炜
- 刘珊珊
- 刘贤莉
- 区域中小幼廉洁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课题组
-
-
王彤
-
-
摘要:
以信息化课堂为基础,游戏化、趣味化的实践过程为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破除固有思维的影响,打开自己的学习脑洞,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以形成音乐素养。同时,只有基于上述几种教育要素,转换教育教学办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懂得学习音乐知识的本源,爱上音乐这门学科,并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基于此,音乐教师需要对规划音乐课堂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便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其了解到更多的学科知识。
-
-
靳玉乐;
李子建;
石鸥;
徐继存;
刘志军
-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十四五”至203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追求。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理论层面对“何为高质量”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也需要实践层面对“何以高质量”展开扎实探索。尽管我们对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还难以准确刻画,但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即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在纵向上考量如何推进各个阶段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横向上探索如何激活各种教育要素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显得格外重要。那么,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有何要求?课程与教学可以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什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下如何改进学生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既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必须要回应的,也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我们邀约相关专家学者,聚焦“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展开专题研讨,具体围绕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诉求、高质量教师素养、高质量课程样态、高质量教学观念、高质量学生评价等展开,特此刊发以飨读者。我们期待这个专题可以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惟其如此,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才可能不断发展、持续深化。
-
-
杜静;
张慧;
冯涛
-
-
摘要:
探索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路径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育人模式创新为关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架构,以教育要素融合为路径,以优质资源聚集为保障,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导师团”建设为依托,构建院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完善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机制和育人体系提供借鉴。
-
-
林秀芳
-
-
摘要: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追求,犹如生活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要素,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蔡元培认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的一大关键就在于美育。美育是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审美的态度、敏锐的感觉、细腻的眼光、充沛的情感,就不会沦为无聊乏味的庸庸之辈,更不会成为离经叛道的顽劣之徒。
-
-
李志民
-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发展,教育要素及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教育数字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效降低教育成本、形成多元教育评价等方面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教师信息化素养整体不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规则和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
-
钟秉林;
袁振国;
孙杰远;
朱旭东;
朱德全;
邬志辉;
刘海峰;
李铁安;
徐士强;
倪娟;
李政涛
-
-
摘要:
钟秉林:基础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一,关注和发展重大现实问题。随着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校从社会边缘步入社会中心,教育利益相关者诉求多元,以及教育内外部联系更加紧密,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教育现象更加复杂,教育规律更加隐蔽。这样的发展特点导致教育决策难度明显增加,教育改革推进更为艰难,而学校的内涵建设任务也更加繁重。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教育观念、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形态与教育生态问题。
-
-
于杏林
-
-
摘要:
“几何中,正方体各个平面的状态都是相同的,不会有所偏废。”青岛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校长马鹏业说,“教育中正需要这种理念,让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有发展可能,不偏向、不忽略任何一面。”市北实验初中将“立方体”引入教育理念,打造“学立方”课程及育人模式,坚持立体化、多元化育人,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立体、完整的人。同时,学校对各种教育要素进行立体化、多方位、结构化的变革,并将其与“国学滋养心灵,科学引领成长,活动助推发展”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运用国学经典传承、研学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创新充实学校教育的“立方体”,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多种可能,全面成长。
-
-
王遵海(文/图);
曲红梅(文/图)
-
-
摘要:
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把开展国防教育作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发展、提升内涵建设、秉承学校传统、培育师生行规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师生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课堂有内容--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学校坚持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组织各科教师钻研学科教材,针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挖掘蕴含其中的国防教育元素,确定知识点、教育要素以及渗透结合点。”
-
-
谭秀森
-
-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牢抓住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重构的关键一环,为高校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高校应坚持破立并举,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校内部评价实现机制,探索、重构科学的,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内部评价制度,促进教育要素、办学要素优化配置与效能转化,助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
-
吴璇;
孔凡哲
-
-
摘要:
教育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件,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要素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49-1976年)、初获成效阶段(1978-1999年)和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通过对多种观点的分析发现,我国教育要素的理论研究还有如下不足:缺乏对非正规教育活动的关注,以理论思辨为主,但缺乏系统论证,且成果难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应由人的要素、工具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构成.教育要素研究作为一种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扩展研究视角,注重跨学科整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提升教育要素研究的深度.
-
-
李德显;
李海芳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教育交往属性的内在根据。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本文以教育的基本要素为切入点,在交往理论的视域下审视教育的静态形式和动态表现,前者为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后者为教育要素互动形成的教育活动。教育本质上是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借助教育中介以共同客体为作用对象而形成主体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通过三个向度的交往——教育主体同教育客体的对象化活动、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教育主体同自身的对象化活动一一展开并得以完成。
-
-
宫淑红;
张洁
- 《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8)》
| 2008年
-
摘要:
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范例,但是,我们必须根据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采取一种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家庭--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整合;"专题讲座--学科渗透"等实施途径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