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30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7102篇;相关期刊690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才智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第六届(2013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5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新、李闻戈、陈会昌等。

攻击性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3 占比:3.3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7102 占比:96.60%

总计:38409篇

攻击性行为—发文趋势图

攻击性行为

-研究学者

  • 张文新
  • 李闻戈
  • 陈会昌
  • 陈玉
  • 刘霞
  • 吴增强
  • 周萍
  • 张向葵
  • 张天羽
  • 张珊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西绕卓玛
    • 摘要: 在幼儿的交往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协调的关系,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成熟,生活经验少,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适度频率和强度的攻击性行为应该说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是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过高,攻击方式过于激烈的话,那就成为问题行为了。过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为不仅阻碍幼儿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人格异常。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而纵其成为习惯,还可能成为少年犯罪的隐患。
    • 黄珊; 陈玉; 佘丽
    • 摘要: 攻击性行为是智障儿童最容易出现的挑战性行为之一。在功能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策略,在数学课堂上对一名智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有效减少了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冯清源; 张芯悦; 何梁超; 方文灿; 王冠男; 汪萌芽
    • 摘要: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的强迫性和攻击性行为并分析其关联性,为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启动标准的调整提供可能的实验参考。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8)、PTSD组(n=9)、强迫症(OCD)组(n=7);另取20只21天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攻击组、工具鼠组。PTSD组、OCD组、攻击组大鼠分别用单次延长应激、喹吡罗、应激源性攻击方法造模,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离巢返巢、居住入侵与拒缚反射等试验进行相应模型鉴定和行为观察。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PTSD组在旷场试验中总路程、跨格数、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总路程、进入开放臂时间均减少,在离巢返巢试验中运动总路程减少,回家停留时间增加。②在居住入侵试验与拒缚反射评分中,PTSD组、OCD组的评分相近,均高于正常组低于攻击组。③PTSD组、OCD组的强迫性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结论:PTSD大鼠具有明显的强迫性行为与攻击性行为,且两者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 康云富; 牟善文
    • 摘要: 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攻击性行为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学者所关注的焦点。运动员在场上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运动员在场上形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攻击性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因素、他人影响因素、比赛相关因素、其他因素四大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为遏制篮球场上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一定帮助和指导。
    • 刘欢
    • 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当他们因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对他人产生的身体、语言等方面的攻击行为。文章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 张文娟
    • 摘要: 留守儿童的活动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等情绪。低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强于言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表达。通过绘画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将自身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在阐述借助绘画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蒋柯; 林春婷
    • 摘要: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波波娃实验是班杜拉理论建构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围绕“波波娃实验”,四篇研究报告揭示了班杜拉从具体主题向整体理论建构逐渐提炼的过程,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某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对“波波娃实验”进行仔细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学习理论的演进和建构过程,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是如何推动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最后,“波波娃实验”作为一个实验范式,以及心理学研究影响社会现实的象征性符号,在心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
    • 摘要: 暴力倾向研究表明,暴力倾向可能不仅仅会被愤怒等负面情绪驱动。我们的大脑处理暴力等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与其处理奖励的方式相似,这意味着为了满足渴望而挑起战斗也是人类的天性。
    • 红霞
    • 摘要: 由于合作能力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班幼儿正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幼儿们不合作现象频频出现。幼儿既缺乏合作意识又缺乏合作能力,他们不懂得如何协商、不懂得去合作、也懂得去交流。在发生矛盾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向我们教师告状或者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真正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少之又少。在看到别的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有意识地帮助别人来解决,而只是向我们教师告状或者索性不予理睬。
    • 李丽
    • 摘要: 很多幼儿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想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需要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些,家长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养育,幼儿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