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辞
归去来辞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1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文史知识、绥化学院学报、星星:上旬刊等;
归去来辞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钱钟书、彭泽陶、罗永常等。
归去来辞
-研究学者
- 钱钟书
- 彭泽陶
- 罗永常
- 袁文良
- 阿华
- 丁永淮
- 丘峰
- 严春
- 严格
- 乐秀拔
- 云章
- 伍立杨
- 何汉杰
- 倪渠淼
- 刘创
- 刘宏伟
- 刘心武
- 刘晓红
- 刘泊君1
- 叶晨晖
- 吕晓洁
- 吴战垒
- 周五纯
- 唐满先
- 唐玲玲
- 天水
- 孙玉祥
- 孙自诚
- 宋婕
- 尧山壁
- 布乃
- 张书岩
- 张垒
- 张廷银
- 张林山
- 张维
- 张迅文
- 张鹤鸣
- 徐声扬
- 慕白
- 文甡
- 易健贤
- 晓旭
- 晓晨
- 曹虹
- 朱子庆
- 朱旗
- 朱明尧
- 李玉洲
- 李西民
-
-
-
-
摘要:
字里行间“三径”不只是说三条小路,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它逐渐专指归隐庭院里的小路,寄托厌倦官场的闲散之情,如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所写的“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蜚”在古代指一种会飞的小虫,引申义为飞,所以用于“蜚声海外”“流言蜚语”等;而“菲”在古代指萝卜,如《诗经》中的“采妾采菲”,引申义为低贱、便宜,如“妄自菲海”“价格不菲”等。
-
-
黄兴东
-
-
摘要: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这篇作品,古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格非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归有光说:“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
-
龚鹏程
-
-
摘要:
一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许多书法名迹本身就是美好的文学作品,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苏东坡《赤壁赋》之类;许多文学名篇也都有书家乐于去写它,如《洛神赋》《归去来辞》《赤壁赋》等等就有无数书家写过;至于诗文与书艺结合,更是中国书法主要的表现方式,书法作品很少单独写字,通常总是抄写诗文。
-
-
-
-
摘要:
松菊犹存松菊图案。【简介】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荒完得看不清小径,只有松和菊尚还残存。)松和菊都是长寿的草木,故又称作“松菊延年”。【应用】画稿、什器、文具等。
-
-
刘泊君1
-
-
摘要: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一位重要的田园诗人,亦堪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
-
-
无
-
-
摘要:
北京铁笔生花——故宫藏吴昌硕书画篆刻展时间:2018.06.03-2018.07.15场馆: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看点:2018年6月起,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展示空间由武英殿迁至文华殿,此次是新展厅首都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个,也是故宫近年来首度依据馆藏资源为近代名家策划的个人展览。
-
-
何汉杰
-
-
摘要:
赵孟頫是创造一种风格的书法家,《元史》说他诸体皆善,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他的楷书用行法,尤为精绝,位列"四家"。要了解这样一位大家的书法风格,我们且从一则题跋开始:右赵孟頫四十四岁所书《归去来辞》真迹一卷。
-
-
栀子心香
-
-
摘要:
静夜,读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那些写松树的句子深深吸引:“松声竹韵,不浓不淡”“菊花两岸,松声一丘”“山径幽深,十里长松引路”“溪响松声,清听自远;竹冠兰佩,物色俱闲”。一时仿佛万亩松林现于眼前,松风阵阵,松声阵阵。想起了校园里的那些松树。秋光灿烂的日子,一踏上校园大道,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
-
-
白振宇
-
-
摘要:
《古文观止》300多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该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