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制
对抗制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0389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等;对抗制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昕、吴洪淇、张婷等。
对抗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389篇
占比:99.85%
总计:100543篇
对抗制
-研究学者
- 徐昕
- 吴洪淇
- 张婷
- 刘劭原
- 唐玉富
- 张建伟
- 张秀伟
- 李辰章
- 梁远
- 滕浪
- 王莺翘
- 程晓燕
- 艾拉·柏恩敬
- 裴小梅
- 贾广建
- 邵世星
- 韩波
- 齐树洁
- 龙宗智
- J.D.杰克逊1
- John Leubsdorf
- M.Feeley
- Malcolm
- Thomas P.Gallanis
- 丁德春
- 丰旭泽
- 于沈悦
- 付春元
- 傅郁林
- 冀祥德
- 冯军
- 冯志勇
- 刘俊清
- 刘利娟
- 刘君博
- 刘国庆
- 刘小楠
- 刘强
- 刘文慧
- 刘璐
- 刘红伟
- 刘静坤
- 华枫
- 华雪珍
- 卢少锋
- 卢永红
- 卫风
- 吕传红
- 吴敌
- 吴旭莉
-
-
曾元君
-
-
摘要:
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和“参与人”的诉讼地位。通过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国被害人权利的演进以及实证调研发现,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改善被害人权益方面有一定趋同。被害人融入刑事诉讼的程度并非仅由两国诉讼结构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促进相关法律、政策改革的多元动力和实践中司法官员对公私利益的区分、对被害人参与诉讼的态度及其权利保障意识。关注被害人权利和参与对抗制和审问制审判的限度,有助于从被害人角度构思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诉讼对抗性的增强势必影响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因此需思考被害人应如何适应变革中的刑事程序,改革应在保障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同时,不致损害被害人权益。
-
-
-
-
尹文群
-
-
摘要: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中,保密特权是辩护律师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保密特权的理论来源于对抗制、人权保障、信赖利益等相关学术理论,同时因涉及到对被告人的保护,关乎宪法性权利,故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我国刑事诉讼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发现事实,对辩护律师提出了过高的真实义务,使得辩护律师陷入忠诚义务与真实义务的两难之中,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遇到困境.在现行对抗制的刑事诉讼模式的背景之下,如何重新平衡真实义务和保密义务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完善我国辩护律师保密特权制度,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
-
-
J.D.杰克逊1;
李明1
-
-
摘要:
许多比较刑事诉讼程序的文献致力于考察对抗制诉讼程序和非对抗制诉讼程序各自相对的优点。[1]因为嵌入在不同诉讼程序制度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批评者们质疑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成果。但即便是他们,也认为去探究一种类型的诉讼程序是否比另一种更加致力于真相这种价值是有益的。例如,达马斯卡(Damaska)就曾得出结论说,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程序比英美法系的刑事
-
-
-
-
摘要:
经过半年时间的组稿,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师大法学》2017年第2辑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组稿、编印与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法律出版社夏旭日编辑一如既往的辛勤付出。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各位作者。各位作者不吝赐稿于尚在成长阶段的《师大法学》,这是何等的慷慨与勇气.本辑共收录17篇高质量文章,其中既有学术''大牛''、专业翘楚的高见,也有学术中坚、青年才俊的卓识;既有国内学者的原创,也有域外视角的引介。本
-
-
满运龙
-
-
摘要:
美国宪法和证据法体系共同来源于英国普通法,但在美国建国之后发展出独具美国特色的制度,不同于大陆法传统,也有别于英国体制.本文从历史变迁、制度互动和司法运作三个方面,考察宪法与证据法之间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的关系,揭示美国式司法证明的宪法特性.
-
-
王真真
-
-
摘要:
在传统的对抗制下检察官及律师受到司法伦理角色说的影响,将原本通过控辩双方的竞技,更好的发现事实真相的对抗制变成了纯粹的对抗关系,忽略了对抗的伦理底线,丢掉了辩护律师和检察官应当承担的对公众的公共责任,导致在刑事诉讼中大量不公的甚至是非法的现象存在。这些问题应当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
-
丁德春
-
-
摘要:
陪审制度是普通法系审判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近代陪审制度起源于英国并随着其殖民势力的扩张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扩展,先后有亚洲、非洲、美洲的一些英美法系国家移植了这一制度。陪审制度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从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遏制了司法专横,由于其民主性而受到广泛青睐,甚至近现代的大陆法系国家一度也偏爱有加而采纳这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