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启蒙精神

启蒙精神

启蒙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840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理论导刊、学理论、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2015·第四届京津冀高校青年哲学论坛等;启蒙精神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汇、穆绮聪、袁桂娥等。

启蒙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3.2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840 占比:96.70%

总计:6039篇

启蒙精神—发文趋势图

启蒙精神

-研究学者

  • 李汇
  • 穆绮聪
  • 袁桂娥
  • 刘擎
  • 卫毅
  • 史玉丰
  • 孙秀昌
  • 朱世忠
  • 杨洋
  • 栾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姜翼飞
    • 摘要: 作为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扛鼎之作,《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建军大业》(2017)从党政军三个维度全景式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被冠以"建国三部曲"之称.该系列电影基于民族认同与启蒙精神双向耦合的历史逻辑,以振兴中华的民族意识和斥旧尚新的变革意识回眸历史、观照当下,将抽象的历史规律及政治议题具象为通俗易感的影像故事,实现了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思想引领与大众传播间的有机统一.
    • 卢月风
    • 摘要: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与个体自由的启蒙思想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十四年"抗战时期艾芜的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正是以启蒙视角审视故乡巴蜀乡土小说.艾芜乡土启蒙叙事的超越性表现在承续"五四"个性解放启蒙精神的同时,在抗日的烽火中,使救亡、爱国成为个体意识的召唤力量,使启蒙具有了新的意义.文章将在"十四年"抗战的背景下通过艾芜启蒙思想的精神渊源、乡土启蒙的内涵与文学价值等角度阐释艾芜乡土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 摘要: 上海美术家是海派文化脉络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可以说,从近代到当代,上海几代美术家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价值阈。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以“群体”“人物”“城市”为切入,以文化传播为视角,本期致力于打开海派文化在百年流变中的几个维度,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汇的图景中,讲述美术里中的“上海故事”,追寻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与启蒙精神……
    • 高然
    • 摘要: 《启蒙辩证法》包含着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的生态思想,它既论述了科技进步下人类遇到的现实矛盾,又蕴含着在矛盾背后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讨,具体体现在对启蒙精神和工具理性批判的双重维度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上了日程,既回答了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又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毋庸置疑,《启蒙辩证法》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思考值得深入挖掘,这对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张瑾
    • 摘要: 巴金在1944年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在创作这篇小说期间,虽然按照常理来讲,巴金此时对于人生的许多困惑已经明确,但是事实并没有想象的美好.在此文章中暴露了巴金的思想观念,并且在文化与思想中也存在较多的矛盾.下面本文就《憩园》进行分析,提出该小说所具有的启蒙精神和文化矛盾.
    • 刘福泉
    •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改编史中,根据巴金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在同时代作家中是数量最多的,巴金小说的影视改编具有持续时间长、数量多、质量好、影响广等特征,可谓历久弥新.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巴金作品的思想性、故事性强以及巴金对改编所持有的宽容态度等原因密切相关.探究这一问题,对于当下的影视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