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莱辛

莱辛

莱辛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53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广角等; 莱辛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鸿庥、王春华、莱辛等。

莱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5 占比:99.63%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37%

总计:537篇

莱辛—发文趋势图

莱辛

-研究学者

  • 刘鸿庥
  • 王春华
  • 莱辛
  • 谢素科
  • 马龙云
  • 刘苏丹
  • 姚燕萍
  • 孙秀昌
  • 张秀芳
  • 徐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新儒
    • 摘要: 艺术分类问题至今依然是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前沿热点,其中涉及复杂的学科归属问题,尤其是文学与艺术学的交叉与分野,在德国前古典美学时期,相关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门德尔松通过吸收前人观点对“美的艺术和美的科学”做出了界定,为正面处理艺术分类问题以及成熟艺术体系理论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二者被温克尔曼和莱辛分别从造型艺术和文学两个方面继承与革新,并最终被赫尔德的历史主义艺术分类思想所批判吸收。门德尔松、莱辛、赫尔德三人的艺术分类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德国古典美学,而且为之后衍生出的诸种艺术分类理论奠定了基础,今日学界重新思考艺术分类问题同样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 卢白羽
    • 摘要: 随着启蒙时代对情感的重新认识,德国启蒙悲剧诗学围绕悲剧情感能否以及如何施行教化展开了讨论。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代表门德尔松认为悲剧只需激发激情而无需也不能增加道德知识,然而他推崇悲剧情感“惊叹”实际上保障了理性主体对道德的绝对把控;莱辛则在“同情”这一悲剧情感之中看到道德教化的可能。对莱辛而言,同情的关键在于意识到理性无法彻底把控主体的人之脆弱性。门德尔松与莱辛在悲剧诗学上的分歧,其背后实际上是对启蒙运动关于道德主体自主性的争论。
    • 冯庆忠
    • 摘要: 中西方戏剧家们在各自的戏剧理论中都提到了戏剧应该主张通俗化、市民化,中国以清代的李渔为代表人物,而西方则以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与德国的莱辛为代表。比较三位戏剧家的戏剧思想,对于拓展中西方戏剧通俗化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该文认为,李渔、狄德罗与莱辛各自对于戏剧通俗化的推广目的以及各自的戏剧主张并不相同,细心探求此中异同,同样也是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周晨曦
    • 摘要: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莱辛的理论著作《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对当时的德国美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并且突破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理论,在书中通过说明诗画各自的专属规律来印证诗画本质上的不同,提出了诗画异质论.并在孕育性顷刻和美与丑部分中,阐述了诗画界限.
    • 刘亚
    • 摘要: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于197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本文运用艾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研究《天黑前的夏天》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和爱情的异化,通过分析莱辛作品中体现出的这些异化现象,旨在探究该理论下《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异化主题和莱辛的创作手法,从而寻求解决这些异化现象的健全的人生途径。
    • 唐小芳
    • 摘要: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详细分析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主要人物所面对的伦理问题、伦理困境及其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能够深度把握此剧的内涵,进而论证此剧的教诲作用,即宣扬宽恕、宽容的美德。
    • 周晨曦
    • 摘要: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莱辛的理论著作《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对当时的德国美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并且突破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理论,在书中通过说明诗画各自的专属规律来印证诗画本质上的不同,提出了诗画异质论。并在孕育性顷刻和美与丑部分中,阐述了诗画界限。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刘亚
    • 摘要: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于197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本文运用艾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研究《天黑前的夏天》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和爱情的异化,通过分析莱辛作品中体现出的这些异化现象,旨在探究该理论下《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异化主题和莱辛的创作手法,从而寻求解决这些异化现象的健全的人生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