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雅斯贝斯

雅斯贝斯

雅斯贝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专利文献1404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重庆社会科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等; 雅斯贝斯的相关文献由6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秀昌、吾淳、丁匡一等。

雅斯贝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14044 占比:99.38%

总计:14131篇

雅斯贝斯—发文趋势图

雅斯贝斯

-研究学者

  • 孙秀昌
  • 吾淳
  • 丁匡一
  • 张京华
  • 张清华
  • 李剑
  • 祝勇
  • 丁宗皓
  • 于文谦
  • 何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秀昌
    • 摘要: 雅斯贝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陆续发表了两次关于歌德的演讲,这两次演讲都强调了理解与吸纳歌德的时代精神处境问题。在雅斯贝斯看来,直面以虚无主义为底色的时代精神处境,德国人究竟是背弃歌德继续沉沦于虚无之地,还是神化歌德耽迷于偶像崇拜的幻境之中,抑或是断然地返回生存意识,以便在与传统保持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将歌德视为引导我们赢得属己的未来的路标,这是一个关乎德国人、欧洲人乃至全人类命运与前景的大问题。基于这种深重的时代危机意识,雅斯贝斯吁请当下的德国人通过与歌德的生存交往实现内在的变革,进而在化传统为己有的过程中承担起自由选择、自我超越、自我生成、自我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孙秀昌
    • 摘要: 在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视域中,莱辛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家与唤醒者。他试图打破那些静态化、封闭化、独断化的观念体系,期待人们立足于本真、灵动、温煦的"生存意识"与诚实、公正、开放的批判理性,采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行动,进而永不休歇地行进在通往整全的真理的途中。就莱辛的诗学思想而言,他颇为看重"批评"的独立价值,不仅使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批评实践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而且使"批评"这种文体形式在自己身上实现了自觉。作为一位富有理性精神的批评家,他所看重的"批评"指的是凭借公开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它通过辨析对象、厘定界限、敞开空间、觅得基源,进而为诗人拓辟出一条通向纯然真理的道路来。正是借助于批评的澄明力与诗意的想象力,莱辛扬弃了以高乃依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范式,并就此发现了莎士比亚悲剧范式的独特魅力。莱辛秉持的这种清澈澄明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性反思的立场,使他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开拓者与拯救者。不过,莱辛从一开始就与那些主流的启蒙思想家保持着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距离,从而在启蒙运动内部开辟出别有意趣的另一种面向。就此而言,在德国古典时代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只有康德能够与莱辛相媲美。
    • 裴超; 孟楠
    • 摘要: 体育是一个广袤的世界。从发源上看,体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基础,同时也是跨越了普遍性暴力却能给人以"暴力"想象的"战争"。从《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君子六艺之说,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的体育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反抗社会机器的一种方式,直至以西欧体育竞技项目为基础和代表的现代体育出现,不可否认,体育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契约——"人类第一个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愿接受的法律是体育规则"。
    • 吾淳
    • 摘要: 对于雅斯贝斯的“轴心说”,一些学者认为具有明显的排他主义倾向,甚而认为雅斯贝斯的立场就是不折不扣的排他主义.应当说,对雅斯贝斯的某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将雅斯贝斯“定义”为“排他主义”或“排他主义者”这样一个性质或结论则是很难接受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不能脱离雅斯贝斯“轴心说”的“具体”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来对这一学说或理论提出“抽象”的批评.这其中的理论背景即是对西方以往理论的反思,对西方以往哲学观与历史观的反思;而时代背景则是两次世界大战所带给他的震撼.正因如此,当雅斯贝斯发现“轴心期”现象时遂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雅斯贝斯相信,“轴心期”现象提供了一个能避免“排他主义”即“西方中心论”的经验案例,或能克服“排他主义”即“西方中心论”的典型样本.然而,我们又要看到,在进一步的追溯和延伸中,雅斯贝斯发生了迷惑,并陷入了困境.但即便如此,将雅斯贝斯归于“排他主义”或“西方中心论”者是轻率的.文章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从对雅斯贝斯的批评说起;二、发现轴心期现象的兴奋;三、从兴奋到迷惑;四、从迷惑到困境;五、回到对雅斯贝斯的批评.
    • 傅道彬
    • 摘要: “六经”成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呈现一派烂漫天真自由流畅的青春气象。“六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政治的、思想的、历史的,也是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武库,也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土壤。“轴心时代”“哲学突破”与文化经典的创立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过“轴心时代”(Axial period)的著名理论。在雅斯贝斯那里,“轴心时代”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相对集中的时空领域;第二,重大文化事件的发生;第三,哲学的整体突破;第四,对世界的决定性影响。
    • 王丽
    • 摘要: 雅斯贝斯(Karl Jasper,1883—1969)出版于1922年的《斯特林堡与凡·高》一书,既是他在精神病理学时期撰写的最后一部具有颇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又是他由精神病理学时期向生存哲学时期过渡的重要路标。因此,该书在雅斯贝斯的精神探索历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1922年,雅斯贝斯接受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职位,从此迈出了他向生存哲学转型的关键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我开始以一种新的更彻底的态度来从事哲学研究。
    • 孙秀昌
    • 摘要: 冯至与雅斯贝斯都是带着切己的生命体验不懈地求索人类精神出路的生存个体,因此两人的相遇乃是互相敞开、互相发现的过程.从冯至与雅斯贝斯的交往过程看,他俩的交往始终是在“生存”的层面上展开的,而生存的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及其渴望交往的意志终于让一个生存型的中国诗人与一个生存型的德国哲学家走到了一起.就此而言,冯至与雅斯贝斯的相遇乃是喻示“生存交往”之意趣的一个范例.在雅氏致力的生存哲学中,无条件的“生存交往”不同于那种有条件的“实存交际”,说到底它是源发于生存决断的事件.这种“生存交往”意义上的相遇超越了专业、国别乃至一切外在的囿限,从而使得两位同样具有敏锐的时代处境意识与自觉的文化危机意识的生存个体,在体味个人的挫折、民族的苦难并探问人类可能的前景的过程中有缘并肩行进在探问与倾听人类共同思想的途中.
    • 吾淳
    • 摘要: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从提出之日起,就不断有各种批评,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理论的问题所在.与此同时,也有不同领域的学者尝试在本学科内结合这一理论,对其作进一步推进,而这样的研究同样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本文即是基于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思考.文章包括四个部分: 一、"轴心期"理论自身的困境:从批评"排他"到回归"排他";二、"轴心期"理论遭遇的困境: 从典范向度演变为类型向度;三、困境的延伸: 以"突破"为例;四、可能的进路.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以一些概括性的认识,如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观念自限.总之,像"轴心期"这样的理论,其所牵扯的内容复杂,问题众多,绝非一个概念可以囊括,也绝非两句批评可以解决.我们只有耐心地进入其理论深处,在纷繁的头绪中厘清真正的问题所在,包括在共同性中寻找差异性和在差异性中寻找共同性,如此方能期望逐渐积累起进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