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qvip:《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及《世说新语》中有关“通”“识”的记录较多。考察这些历史记录,可以发现:“通”之境界有三:一是某一个方面的“通”,即“专通”,范围可大可小;二是跨界之“通”,即“兼通”,就是能够游走在不同专业领域;三是知行会通,即“融通”“贯通”,其最高境界就是“无所不通”,达到这一层面的“通”必须立意要专,读书要博,精思取舍。“德”是“通”的前提和保证;将所通之理应用于实践,勇于任事,是“通”的延展和深化;要察微知几,善于决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与“识”相关的三个词“识数”“识相”和“识时”,通常用来表示人的基本认识能力、自我识知能力和审时度势能力。四史及《世说新语》所揭示的“识”的境界、内容等,与三识多能参差。“通”与“识”虽相区别,但更多联系,尤其在高阶位境界,“通”与“识”合体成“通识”,其标准有四:道德高尚,行为世范;刻苦治学,博通经籍;熟悉政治,精明能干;识时明势,果于去就。“通识”贯穿了德、学、行、思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