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器
化学反应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87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08704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化工安全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化工机械年会、第二届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技术论坛等;化学反应器的相关文献由1719位作者贡献,包括埃尔曼诺·菲利皮、恩里科·里奇、E·扎希罗维克等。
化学反应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87047篇
占比:100.00%
总计:3087187篇
化学反应器
-研究学者
- 埃尔曼诺·菲利皮
- 恩里科·里奇
- E·扎希罗维克
- K·里斯比雅格贾尔科夫
- 佐久间哲哉
- 毕飞
- 王琪
- 高田圭
- 小约翰·G·弗赖伊
- 徐僖
- 托马斯·L·凯布尔
- 特里·J·马赞内克
- 韦恩·R·克利韦
- J·欧普德贝克
- 康鹏
- 张帅
- 张红飞
- 陈占春
- 黄卡玛
- C.M.芬纳蒂
- M·卡胡
- M·卢科宁
- N·爱索玛基
- P.德瓦尔德
- W·德马尔斯彻
- 冯华军
- 冯晨晨
- 刘贝
- 吕宾
- 吴瑜
- 周玉央
- 夏安林
- 孙雪菲
- 安龙
- 恩里科·里齐
- 杜董生
- 林海波
- 梁禹翔
- 沈东升
- 王万寿
- 王曙光
- 王洪声
- 王锦化
- 盛远杰
- 约翰·J·奥斯特麦尔
- 罗伊·E·麦卡利斯特
- 赵增勋
- 迈克尔·C·奎因三世
- 道格拉斯·J·里斯特勒
- P·雅各布
-
-
刘永飞;
苏伟;
梁琪琪;
李青云;
刘幽燕;
唐爱星
-
-
摘要:
采用叔丁醇作为α-蒎烯环氧化的反应溶剂,使过氧化氢水溶液和其他疏水性反应底物形成均相,构建单相体系以代替传统有机-水“双相”系统。首先在摇瓶中对单相体系进行优化,在α-蒎烯浓度为0.3mol/L时,乙酸乙酯的最适浓度为3.5mol/L,过氧化氢的最适浓度为0.5mol/L,束酸剂为柠檬酸三钠,在40°C下,反应90min,环氧化转化率为92%,收率为88%。此工艺条件下Novozym435重复使用6次后,仍保持64%的相对活力。然后以摇瓶实验为基础,构建了一种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探索反应器的最适运行条件,测试了其长期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当Novozym435酶量为2.0g、过氧化氢浓度为0.5mol/L、停留时间为3h时,釜式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最好,其转化率可达83%,收率可达79%,在此条件下反应器连续运行十天后依然可以保持70%以上的转化率和55%以上的收率。
-
-
马云飞;
王建兵;
贾超敏;
邢懿心;
柯述;
张先
-
-
摘要:
臭氧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同时兼具绿色环保、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而臭氧化模型的构建可以实现对污染物减排的有效预测,对于臭氧化处理污水的工程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臭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着重综述了臭氧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建模的研究进展。在臭氧氧化模型的建立中,臭氧的传质和反应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讨论了臭氧的传质过程,并对其气液两相模型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忽略臭氧传质的液-液或液-固体系,并根据反应机理,分别总结了常规臭氧氧化、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和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在充分研究了臭氧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后,将其应用到具体反应器的建模中,并总结出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最后指出现有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提出臭氧化模型构建的出处是优化工业反应器,实现工程应用。
-
-
许启跃;
刘辉;
叶树亮
-
-
摘要:
反应量热是化工行业中主要热分析技术之一,可以为反应过程安全评估提供大量有效的数据。反应热Q的测量过程中,反应器与夹套间传热因子UA(U为总传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的获取是一个关键步骤,目前通用的测量方法是在反应前后进行校准,但其结果不能代表反应过程中UA的动态变化。研究传热因子连续估计方法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量热数据,为反应器的开发及工艺优化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指导。对于实验室规模小型反应器,温度振荡量热法(temperature oscillation calorimetry, TOC)是一种连续估计UA和Q的有效方法,从研究历史、原理、参数计算、仿真研究及方法评价对TOC进行了详细总结,仿真结果阐明了该方法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对于体积较大的反应器,状态估计技术则是更为广泛使用的一类量热参数连续估计方法,综述了自适应量热法、级联量热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3种状态估计技术,其中展现了EKF在不同体积反应器中连续估计UA和Q的模拟研究结果。最后,对比分析了温度振荡量热法和状态估计技术的优缺点、适用性等相关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反应器量热技术进行了展望。
-
-
黄兴;
赵博宇;
张昊;
薛珂妍;
孙鑫
-
-
摘要:
文章基于小型太阳能反应器建立了甲烷水蒸气重整的热化学反应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了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中不同工况参数(孔隙率、气体入口速度、辐照度、反应器压力)对甲烷转化率、氢气产率以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沿反应器中心线方向,甲烷的摩尔分数不断降低,氢气的摩尔分数逐渐升高;混合气体最终的摩尔分数及多孔区域最终的温度趋于稳定;甲烷转化率及氢气产率均随着辐照度与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压力与气体入口速度的增加而降低。
-
-
刘祖虎;
胡兴邦;
陈善勇;
李国祥;
郭学锋;
张志炳
-
-
摘要:
美罗培南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抗生素,也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药物之一.研究美罗培南加氢反应的一锅法和两步法工艺过程,利用基团贡献法估算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性,包括临界参数、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比热容等.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计算美罗培南加氢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熵、标准摩尔反应Gibbs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结果表明,美罗培南加氢反应是放热反应,且放热量较大,降低操作温度有利于反应向热力学有利的方向进行;加氢反应是较容易进行的,缩合反应的平衡常数远小于加氢反应;可着重考虑采用降低操作温度,及时移出反应产物等方式推动缩合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热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一锅法在热力学上优于两步法,但需要解决催化剂易中毒问题.将抗中毒的包围型催化剂与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结合优化一锅法加氢过程是对美罗培南加氢反应技术升级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
-
-
-
摘要:
丁一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负责人,《化工进展》《现代化工》和《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编委。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器、磷化工和分离过程强化技术研究。团队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和讲师4人,其中,湖北省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和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人员5人。近些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5人,硕士生100余人。
-
-
-
-
摘要:
"原油"生产方法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能够把海藻加工成"原油"的方法。生产过程中,湿海藻被泵入到化学反应器的前端,系统开始运行后不到1小时就会流出原油、水和含磷副产品。再经过传统提纯工艺,就能把"海藻油"转变成航空、汽油或柴油燃料。
-
-
赵志建;
蒲源;
王丹
-
-
摘要:
液体弹珠是由微小液滴与外部非润湿性松散颗粒组成的稳定的液固复合体.非润湿性颗粒的隔离作用不仅能有效隔绝内部微量液体与外部固体或液体基底的直接接触,还能通过给予多种外界刺激使其以滚动的形式实现微量液体的运输、降低表面的摩擦及提高液滴的操控性,在微量流体控制和微型化学/生物反应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液体弹珠的微型反应器基础研究进展,综述了这类新兴微流体单元的基本性质、设计与制备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在多刺激响应液体弹珠、液体中液体弹珠及其作为微型化学/生物反应器应用的研究工作,对该研究领域的问题和未来前景作了展望.
-
-
-
-
徐僖
- 《中国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全国第二届化工新材料学术技术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在应力作用下聚合物分子间和分子内力可被削弱,超分子结构可被破坏,化学键可能发生畸变或断裂.通过化学键的破裂产生的活性粒子(自由基、离子或离子自由基)的自身歧化或淬灭可导致聚合物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产生的活性粒子也可使聚合物交联、支化或生成嵌段(接枝)共聚物.本文借助固相力化学反应器研究应力对高分子材料的正效应,将力化学反应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改性与制备以及为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提供一项设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新途径.
-
-
杨为民
- 《中国自动化学会第20届青年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以化学反应器的数学模型数据库为基础,应用专家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了反应器温度控制的专家整定PID系统,在推理机和知识库部分引进了对象的概念,其中知识库是由经验所得规则构成.经过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出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
-
-
-
赵宇;
钱忠才;
王志亮;
陈兴元;
张红
- 《第九届全国热管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从MTBE的生产工艺出发,结合回路热管化学反应器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该生产工艺,并对回路热管蒸发段传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蒸发段的换热关联式。最后设计和进行了现场小试,得出了反应器内部床层温度分布状况图。最后在工业化应用中进一步验证了将回路热管用于MTBE 预反应器的可行性。
-
-
严传俊;
范玮;
黄希桥;
张群;
郑龙席
-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百年学术论坛动力学分论坛》
| 2003年
-
摘要:
本文论述了非均相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和数值方法.这是一个由零维或一维反应器组成的网络.它可以模拟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的点火、熄火、污染等化学动力学特性.将三维两相反应流数值计算与非均相化学反应器网络法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模拟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稳态和非稳态性能.本研究应用非均相化学反应器网络法对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化学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定性符合良好.计算中考虑了两相和混合的影响,比一般均相化学反应器网络法更加接近实际应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