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5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8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55627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6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文献由189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蕾、刘书峰、卢丽丽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627篇
占比:98.79%
总计:56308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研究学者
- 张蕾
- 刘书峰
- 卢丽丽
- 曲晓峰
- 黎鹏程
- 刘亚洁
- 孙杰
- 张林
- 邓又斌
- 刘刚
- 刘晓宇
- 吴天敏
- 周亚男
- 张光银
- 张军平
- 彭立
- 李明
- 李良军
- 杨海山
- 杨萃
- 田野
- 程丑夫
- 许颖智
- 谭峰
- 陈聪
- 陈芸
- 陈金水
- 丁元庆
- 万新红
- 于薇
- 伍锋
- 刘明勇
- 刘洋
- 刘莹
- 勇强
- 吴宗贵
- 周立春
- 姚剑挺
- 张兆琪
- 张永学
- 张莉
- 张雪
- 张鹏飞
- 彭佼
- 徐浩
- 方强
- 李燕
- 李笋
- 杨永宗
- 梁春
-
-
-
任莉;
张倩莹;
李绍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49)和稳定斑块组(n=33)。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高脂血症占比、脑梗死家族史占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斑块积分、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积分(OR=2.735,P=0.015)及血清Lp-PLA2 (OR=3.380,P=0.001)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251.42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7%(41/49)和66.67%(22/33),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45~0.913)。结论血清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预测价值较高。
-
-
裘耀扬;
桂家辉;
黄林;
虎学强;
李勤
-
-
摘要:
血管内光学相干层析成像(IVOCT)技术近年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可实现血管内病变组织高分辨率、无辐射、实时在体成像,在临床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IVOCT的成像原理、生物组织光学特征参数以及色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了概述,为构建斑块的智能识别系统提供了研究思路。
-
-
刘凡;
邵宏元
-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栓塞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而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炎症生物标志物可为易损斑块提供一定诊断价值,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检测易损斑块炎症的潜力,二者对于评估斑块性质并进一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炎症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提供参考。
-
-
吴丽君;
金孟浩;
黄建芳;
陈雪莱;
陈红丽;
林群
-
-
摘要: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探究其与氧化损伤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将40例计划行颈内动脉剥脱术患者分为A组(狭窄程度<90%)26例和B组(狭窄程度≥90%)14例,另选取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比较各组血脂(TG、TC、LDL-C、HDL-C)、氧化损伤因子(LOOH、MPO)、胆红素(STB、SIB、SDB)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胆红素水平与氧化损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的TG、TC、LDL-C和氧化损伤因子水平均高于C组,HDL-C、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C组;B组的TG、TC、LDL-C和氧化损伤因子水平均高于A组,HDL-C、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内动脉剥脱术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氧化损伤因子水平呈负相关(r_(STBvsLOOH)=-0.6092、r_(SIBvsLOOH)=-0.6972、r_(STBvsMPO)=-0.5429、r_(SIBvsMPO)=-0.6844,均P<0.001;r SDBvsMPO=-0.3870,P=0.0136)。结论血脂水平紊乱及脂质氧化损伤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展,而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对该病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原因可能与胆红素对氧化损伤因子的负调控作用有关。
-
-
张爽;
李之凡;
钱杰;
吴娜琼
-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借助腔内影像学,如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近红外光谱成像(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可以更为清晰显示斑块大小、体积及细微形态学特征。有研究证实降胆固醇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等途径可实现斑块稳定甚至逆转。本文旨在对采用腔内影像学方法观察降胆固醇治疗对ASCVD患者斑块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
张伟丽
-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大、中动脉的血管壁病变,其病理特征包括脂质蓄积、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内膜及增殖,并最终导致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者斑块破裂是引起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斑块数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vulnerable plaques)紧密相关。
-
-
刘妍坤
-
-
摘要:
人们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应该是老年人才会遇到的疾病,现在却频频发生在青年人的身上,现就其原因及预防进行简要介绍。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形象地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堵塞”了,就像是水管使用时间长了会生锈一样,人的血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慢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血管“生锈”的部位会慢慢地发展,也就是常说的心肌缺血。
-
-
朱亚芹;
张延红;
任晓兰;
张晓璇;
周岩;
王东;
陈向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L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ACI患者100例,其中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无斑块患者18例,稳定斑块患者28例,不稳定斑块患者54例;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p(a)、Lp-PLA2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I患者中,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Lp-PLA2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是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Lp(a)、Lp-PLA2水平均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Lp(a)、Lp-PLA2诊断老年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95%CI:0.631~0.813)、0.768(95%CI:0.639~0.847);而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659~0.956),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 血清Lp(a)、Lp-PLA2均与老年ACI患者颈动脉粥样不稳定斑块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血清诊断标志物。
-
-
张倩;
张冠一;
张佳;
陈胜云;
赵性泉
-
-
摘要:
目的探索空腹血糖对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为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参与中国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 survey,CNSSS)项目,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筛查点的40岁以上非城镇居民。入组标准为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行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MoCA量表(北京版)评价认知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空腹血糖与认知障碍(MoCA<26分)的关系。结果共有1446名居民纳入本项研究,平均年龄为62.0±8.3岁,男性809人(55.9%),受教育年限≤12年者1364人(94.3%),其中936人(64.7%)存在认知障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认知障碍相关(趋势P=0.003)。校正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升高仍然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势P=0.008),相较于最低四分位数空腹血糖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空腹血糖水平患者的认知障碍风险增加了0.49倍(OR 1.49,95%CI 1.10~2.02,P=0.010)。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是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
-
谢敏;
谷万里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次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24只apoE-/-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大蒜素组,高剂量大蒜素组,同时低剂量组给予0.25ml生理盐水+0.25ml大蒜素溶液灌胃,高剂量组给予0.5ml大蒜素溶液灌胃,模型组灌服同等体积生理盐水.8周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itein,CRP)含量,按照采用ELISA试剂盒说明检测血清CRP含量,取主动脉根部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斑块病理学变化,天狼星红染色评估斑块内胶原含量,TUNEL染色检测凋亡,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聚集情况、平滑肌细胞含量、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增加,大蒜素干预后,炎症标志物CRP显著降低(P<0.05,P<0.01)斑块病理状况有所改善(P<0.01)凋亡面积减小(P<0.05),斑块内胶原纤维含量增加(P<0.05),巨噬细胞聚集减少(P<0.01),平滑肌含量未见明显增加(P>0.05),抗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降低(P<0.05,P<0.01). 结论:大蒜素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和抑制凋亡有关.
-
-
王玲玲;
张璇;
武亚涛;
郭丽芳;
张金平
- 《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多因素疾病,病因复杂,其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引起不同程度血管管腔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临床表现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机制中,痰、癖是实体要素,而这些要素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根据辨证经验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故中医学者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癖,痰癖互结,脾虚湿盛,痰淤生热,肝肾阴虚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中药以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为法,以《内经》杂合以治之法为宗旨,久服能够疏通血脉,消除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预防或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且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效果甚佳。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
况珊;
黎波
- 《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
| 2015年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作为全身重要的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是联通大脑与心脏的桥梁.一旦颈动脉发生病变,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的病变程度,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导致血栓形成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机制.葛迎辉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中医对其已有一定的研究,现综合相关文献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研究认识,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病因病机分析。
-
-
董明;
闻梓钧;
陈佳;
梁运海
-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暨第一届国际脑心同治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10毫克晚一次口服同时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日三次口服;对照组只应用阿托伐他汀10毫克晚一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膜斑块厚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脑心通胶囊可以改善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
-
JIA Jie;
贾节;
ZHAO Ping;
赵萍;
TIAN Yuan-yuan;
田媛媛;
MA Pei;
马培;
DENG Ling-ling;
邓玲灵;
LIANG Shi-ying;
梁诗莹
- 《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膜滋养血管增强强度,探讨温胆片调控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的价值.rn 方法:4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浊证患者,随机分为温胆片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口服温胆片(3g/d)、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d),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超声造影及血清学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面积、造影增强强度(E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分析治疗前后和组间的诸参数变化.rn 结果:3个月后,温胆片组斑块厚度降低、斑块面积减小、EI减低,TG、TC水平下降,HDL-C指标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IMT减小,斑块厚度降低、面积减小、EI减低,TG、 TC、LD L-C水平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斑块回声增强,各指标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超声造影可以直接呈现外膜滋养血管,量化评价斑块新生血管;温胆片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其疗效与他汀类调脂药效果相似.
-
-
孙杰;
邓又斌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应用CEUS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强度及其与病理染色所示的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n 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25只,高脂饲养4周后,以球囊扩张腹主动脉,再高脂饲养16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不同类型斑块的增强情况,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强强度,以CD31染色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应用非配对t检验比较软斑与硬斑造影强度及新生血管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增强强度与斑块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n 结果:二维超声诊断为软斑的斑块在CEUS中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硬斑(P<0.05);软斑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硬斑(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斑块造影增强强度存在明显相关性(r=0.75,P<0.001),与斑块增强强度/管腔增强强度亦存在明显相关性(r=0.68,P<0.001).rn 结论:CEUS可定量评价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强情况;斑块增强强度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
孙杰;
邓又斌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强度其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rn 方法:新西兰白兔25只采用球囊扩张+高脂喂养至16周后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类型.经耳缘静脉团注Sovovue0.4ml行基础超声造影检查,肉眼观察斑块有无增强,将图像导入EchoPAC工作站手动勾画斑块的边缘轮廓以构建感兴趣区,同时取管腔为对比,应用仪器中所附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定量曲线拟和,获取斑块注射造影剂微泡后超声增强强度A值(曲线拟合后平台期强度与基础强度之差)及其与管腔内增强强度的比值,以此定量表示注射超声造影剂后斑块超声反射回声增强强度,比较软斑与硬斑增强程度的差异.血压及心率恢复正常且造影剂完全消退后分别滴注去甲肾上腺素(NA)、三磷酸腺苷(ATP)后行超声造影检查,重复观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增强情况.采用SPSS15.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与硬斑造影强度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滴注NA及ATP后斑块增强强度、增强强度与管腔比值与基础造影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n 结果:经二维超声检查共发现可用斑块63个,其中经超声检查判定为软斑50个,硬斑13个.滴注NA后2个斑块显像欠佳而剔除,滴注ATP后1个斑块显像欠佳而剔除.二维超声诊断为硬斑的斑块其造影增强强度明显低于软斑(5.77±2.31dB vs 7.97±2.63dB,P=0.008);在滴注NA后斑块造影增强强度及其与管腔增强强度比值均低于基础状态下的增强强度(6.41±2.90dB vs 7.51±3.81dB,P<0.001;0.38±0.17vs0.45±0.16,P=0.002),而滴注ATP后斑块增强强度其与管腔增强强度比值均高于基础增强强度(8.93±2.97dB vs 7.49±2.72dB,P<0.001;0.55±0.22vs0.46±0.17,P<0.001).rn 结论:血管活性物质可影响斑块新生血管的显影强度.
-
-
朱红俊;
陆曙
-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连豆清脉方对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及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影响.rn 方法:(1)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抽取8只日本大耳白兔为空白组,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余32只日本大耳白兔根据参考文献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牛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建立AS斑块模型,成功建模的27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高脂组11只(实验过程中死亡2只)、连豆清脉方治疗组(连治组)8只,辛伐他汀治疗组(辛治组)8只,分别以高脂组予高脂饲料、连豆清脉方药物饲料、辛伐他汀药物饲料喂养8周后,并对AS斑块面积、PARP-1阳性表达及血清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进行检测.rn 结果:各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比例、组织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及血清白介素-6水平显著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空白组没有出现AS斑块,连治组AS斑块明显,但是明显低于高脂组;且连治组左心室及血管PARP-1阳性细胞表达、血清白介素6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连豆清脉方可抑制AS斑块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RP-1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
朱红俊
- 《2016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连豆清脉方对日本大耳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及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的影响.rn 方法:(1)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抽取8只日本大耳白兔为空白组,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余32只日本大耳白兔根据参考文献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牛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建立AS斑块模型,成功建模的27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高脂组11只(实验过程中死亡2只)、连豆清脉方治疗组(连治组)8只,辛伐他汀治疗组(辛治组)8只,分别以高脂组予高脂饲料、连豆清脉方药物饲料、辛伐他汀药物饲料喂养8周后,并对AS斑块面积、PARP-1阳性表达及血清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进行检测.rn 结果:各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比例、组织PARP-1阳性细胞表达率及血清白介素-6水平显著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空白组没有出现AS斑块,连治组AS斑块明显,但是明显低于高脂组;且连治组左心室及血管PARP-1阳性细胞表达、血清白介素6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连豆清脉方可抑制AS斑块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RP-1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
邵静;
刘彬;
张宁;
杨孝芳
- 《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脉经穴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血清MMP-9、TIMP-1的影响及其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中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的影响. 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法将4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等待治疗组(研究期间不对受试者进行针刺干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均双侧取穴,各穴进针后,在距此针约2mm位置(近心端)再针刺一针,两针连接LH200型电针仪,选择疏波,频率2Hz,电流强度在0~2mA以内,以患者耐受为度,定时30min,隔日1次,治疗疗程为4周,每周3次,共治疗12次.评估治疗前后患者动态心电图ST-T变化、DSCT表现以及患者血清中MMP-9与TIMP-1的含量变化. 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年龄、病程、ST-T变化及血清MMP-9与TIMP-1含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循经组及他经组治疗后ST段分钟数及ST段下移幅度均得到改善(P<0.05).(3)循经组血清MMP-9含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TIMP-1含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SCT显示循经针刺有改善患者斑块数值变化的趋势,患者的CACP体积、CACP当量块、CACS均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证实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手少阴心经的通里穴抗心肌缺血具有循经特异性;循经针刺治疗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