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斑块破裂

斑块破裂

斑块破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08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七届南方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潇湘心血管病介入论坛等;斑块破裂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波、吴宗贵、陈韵岱等。

斑块破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6.6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3087 占比:93.09%

总计:3316篇

斑块破裂—发文趋势图

斑块破裂

-研究学者

  • 于波
  • 吴宗贵
  • 陈韵岱
  • 刘学波
  • 刘录山
  • 刘臣
  • 周金英
  • 周鹏
  • 姚义安
  • 宋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萍; 潘杭雨; 胡可欣; 林立龙; 郭志刚
    • 摘要: 斑块侵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针对斑块侵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而非支架治疗是其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临床上斑块侵蚀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斑块侵蚀的诊断进展,本文从人体尸检研究的重要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超声、近红外光谱、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生物标志物几个方面展开,就上述诊断手段进行回顾与总结。
    • 张维忠
    • 摘要: 这是近20年中争议较大的问题。2018年之后发表的几个重要的阿司匹林临床试验结果,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以及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破裂或狭窄为主的患者,作为二级预防措施,为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阿司匹林无疑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阿司匹林,现在更多使用的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张伟丽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复杂的累及大、中动脉的血管壁病变,其病理特征包括脂质蓄积、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内膜及增殖,并最终导致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或者斑块破裂是引起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斑块数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vulnerable plaques)紧密相关。
    • 杨岸霖
    • 摘要: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常见急症,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患者多表现为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若治疗不当,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现阶段,该病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整体效果、减少心梗的发生风险,仍是相关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现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吴岑岑; 祖凌云; 陈少敏; 朱丹
    • 摘要: 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近年来,随着腔内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和新兴研究结果的公布,ACS发病机制的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根据发病机制可将ACS分为4类:斑块破裂伴随炎症;斑块破裂不伴炎症;斑块侵蚀;冠状动脉痉挛.根据发病机制对ACS进行分类治疗,对降低ACS患者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提高生存质量和预后,以及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AC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展开综述.
    • 李晴; 张旗; 李华
    • 摘要: 在一些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小于50%,被称之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MINOCA),这部分患者约占1-15%.发病机制主要是一些缺血原因导致的心肌损伤,例如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等.治疗方面目前主要包括一些常规的心脏保护药物,如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硝酸脂类等,依据患者具体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主要对MINOCA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叙述.
    • 苏彤; 邵小南; 杨玲; 张晓璞; 杨承健
    • 摘要: 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794(0.687~0.900),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887,95%CI为1.044~7.978,P=0.041〕。结论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 张迪瑞; 何路平; 于波
    • 摘要: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易损斑块的认识,利用腔内影像学工具对易损斑块进行准确识别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高危患者.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以及近红外光谱成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其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和治疗既有各自特点又紧密互通.本文将基于最新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对该领域的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苏彤; 邵小南; 杨玲; 张晓璞; 杨承健
    • 摘要: 目的 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794(0.687~0.900),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887,95%CI为1.044~7.978,P=0.041〕.结论 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 陈建飞(综述); 王铭(审校)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期预测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始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一些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斑块内脂质核变大、血管稳定性降低,导致斑块破裂。本文就近年研究的多种炎症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进行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