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1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154489篇;相关期刊64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中国社区医师、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六届长城国际中西医心脏病学论坛、第十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相关文献由5270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张瑞芬、李军等。

不稳定性心绞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1 占比:1.69%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54489 占比:98.27%

总计:157216篇

不稳定性心绞痛—发文趋势图

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学者

  • 张瑞芬
  • 李军
  • 刘志华
  • 刘红旭
  • 王伟
  • 王健
  • 刘敏
  • 张文高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崇屹; 姜红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七〇医院收治的9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给予阿托伐他汀的不同剂量分为A组(10 mg)、B组(20 mg)和C组(40 mg),每组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清指数、血脂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药物反应。结果治疗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B组和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血脂数据方面,B组和C组患者的sCD40L、sCD146、TC、TG、HDL-C及LDL-C水平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方面,B组和C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A组,丙二醛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采取10 mg、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40 mg的治疗效果优于10 mg。
    • 张仕宇; 罗荷; 闫梦雯; 李爱莉; 李蕾; 王雪艳; 孙艺红
    • 摘要: 病例1,男性,44岁,主诉“活动后呼吸困难伴胸闷1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h,在外院拟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而行冠脉造影,结果未见明显狭窄。患者因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并出现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于2020年11月16日入我院。入院后查心电图(图1,见封3)提示: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R波上升不良,异常Q波。
    • 王珊珊; 田慧; 解辉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中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与自我领导力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10月—2021年3月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及老年干部科1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及修正版自我领导力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我领导力的相关性。结果:中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104.83±10.42)分,其中复杂性维度得分最高,为(3.87±0.42)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与自我领导力的自我设定目标、自我观察、自我奖励、自我惩罚、自我提示、自然汇报、自我对话、信念评估假设及成功预见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无医护人员(β=0.442,P<0.001)、部分自理(β=0.181,P=0.002)、完全不能自理(β=0.322,P<0.001)、自我惩罚(β=0.267,P=0.026)、信念评估假设(β=0.146,P=0.027)是影响中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因素。结论:中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度偏上水平,自我领导力处于较低水平。医护人员应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信息健康宣教,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减少消极的自我惩罚与信念评估假设,促进高水平的自我领导力,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 耿健
    •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通络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通络汤,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积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下降(P<0.05),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红细胞压积(PCV)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通络汤联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
    • 赵森林
    • 摘要: 分析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的效果。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血栓通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脂相关指标、NSE与hs-CRP水平。治疗后观察组疗效(94.00%)优于对照组(66.00%)(P<0.05);观察组血脂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ES与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变化中J-Td、Q-Td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实验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指标,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杨千千; 徐玲芬; 吴钰琦; 吴巍
    • 摘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是造成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1]。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AMI病死率为76.04/10万,高于城市地区[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主要的方法之一。
    • 衡狮静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豁痰化瘀汤配合硝酸异山梨酯片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者进行研究,共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硝酸异山梨酯片+阿司匹林+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豁痰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硝酸甘油用量方面,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豁痰化瘀汤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 王星
    •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目前,PCI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最重要的手段。但部分稳定性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后仍存在心前区不适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缓解。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它--微血管病变。
    • 王彦富
    • 摘要: 有这么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时没有什么不舒服,血压控制在150/80mmHg左右,波动不大,自我感觉良好。可是最近血压波动加大,经常高压(收缩压)飙升到200mmHg,低压(舒张压)飙升到90mmHg,有时还会感到头晕、恶心。照他自己的话说,稍微快走几步或者情绪波动时就会血压升高很快,跟以前“不一样”,休息一会儿就恢复正常。子女得知后,感觉不正常,就带老人来到我们胸科心脏中心就诊。经过问诊、查体等,我的第一印象诊断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 胡梦弦; 何贵新; 袁冬梅; 秦伟彬; 林琳; 冯雨菲; 郑国坤; 甲子永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6例,根据IVUS结果将其分为稳定性斑块组(stable plaques,SP)(72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unstable plaques,UP)(64例),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进行血脂和LPS指标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斑块结构特点,研究UP的影响因素和LPS与斑块结构特征的相关性及对UP的诊断效能。结果:UP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PS表达水平均高于SP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表达水平低于SP组(P=0.035);且斑块血管内超声结构中UP组的脂质池面积、脂质池占斑块面积比、斑块偏心指数、最大斑块厚度值均高于SP组(P<0.05),斑块最小厚度小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LPS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质池面积、脂质池占斑块面积比、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大厚度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成负相关(P=0.021);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LPS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OR:1.831,95%CI:0.662,0.999,P=0.002),高密度脂蛋白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028,95%CI:0.011,0.356,P=0.049);LPS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95%CI:0.805,0.974),最佳诊断点为57.485 mg/L,其灵敏度为80.60%,特异度为73.70%。结论:血浆LPS升高是不稳定性斑块的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定量诊断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