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15261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才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动态助词的相关文献由343位作者贡献,包括孔令达、刘薇、张惠英等。

动态助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261 占比:99.70%

总计:115608篇

动态助词—发文趋势图

动态助词

-研究学者

  • 孔令达
  • 刘薇
  • 张惠英
  • 乔全生
  • 徐静茜
  • 曹茜
  • 曾海清
  • 仲林林
  • 刘辉明
  • 尹斌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郑小倩
    • 摘要: 北海白话属于粤方言钦廉片。“到”是北海白话较具特色的一个动态助词,同时也是北海白话最重要的动态助词之一,常附在动词之后,用来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本文分析了北海白话中“到”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化过程,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进行比较。
    • 严宝刚
    • 摘要: 本文描写了唐五代、宋、明、清几种代表性近代汉语语料中,把字结构里动态助词的分布情况。描写的角度兼顾语法格式和语义关系。调查表明,唐五代时期的把字结构中,几乎没有动态助词;宋以后,能出现在把字句中的动态助词绝大多数是“了”,其次是“着”,“过”和“起来”都罕见。在描写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解释(1)为什么出现在把字句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是“了”?(2)为什么唐五代时期动态助词没有进入把字结构,明清后却大量出现?
    • 吴媛
    • 摘要: 南城方言中的"咧[?i?0]"和"了[?iao0]"都承担着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功能,但二者既有分工又有交叉.其在做动态助词时分工明确,"咧[?i?0]"一般用于动宾结构,"了[?iao0]"用于动补结构;但在承担语气助词义时,两者都可以表示陈述语气,有时可以互换.从来源来看,"咧[?i?0]"是由意义虚化的拟声词演变为表示动态助词的,而"了[?iao0]"是由意义实在的实词"了(表完结义)"过渡成为意义虚化的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
    • 刘琪瑶
    • 摘要: 采用课后作文统计和调查问卷两种方法,分析了学生在使用助词"了"时产生的偏误情况,调查对象是澳大利亚博文高中学习中文的华裔学生.结果显示,学生使用最多的是句式1"动+了1+宾";使用最少的是句式3"动+了1+宾+了2"和句式7"名词、数量词+了2";正确率最高的是句式2"动+宾+了2",正确率最低的是句式1"动+了1+宾".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连动句和兼语句中,习惯在第一个动词后加"了1";学生经常遗漏句末的"了2",特别是句式5"形+了2"中的语气助词"了2".学生出现偏误数量最多的是"了"的遗漏,其次是"了"的位置错误.
    • 王玉珠
    • 摘要: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 柴梦珂
    • 摘要: 动态助词"了"一直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态助词"了"的难点主要是因为"了"的用法相对复杂.文章从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三个角度进行性分析,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所产生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学习策略,希望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动态助词"了"的教学有所帮助.
    • 柴梦珂
    • 摘要: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与泰语"()"极为相似.我们对泰国学生周记等自然语料的观察发现,在"把"字句、兼语句、连动句、存现句等不同句式中,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现象为数不少.从以上句式的角度切入进行统计分析,探寻泰国学生偏误的原因,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对泰汉语教学提供思路.
    • 侯潘
    • 摘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一部晚唐五代语体文著作,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书中"却"字的用法,发现该词有动词、助词和副词三种用法,其中助词和副词用法居多."V+却(+O)"和"却+V(+O)"两种格式为"却"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由于受不同句法位置的影响,使"却"分别朝着动态助词和副词两个语法方向虚化.
    • 张言军; 宋净净
    • 摘要: 古代汉语中,"来"的用法异常复杂,仅其助词属性下就又可以细分出六七种不同的用法,但这些用法大多并未能沿用到现代汉语共同语中,这也包括用作动态助词的"来".从历时发展来看,动态助词"来"产生之后,在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的使用并未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是在共同语中逐渐衰落了,今天仅在偏南方的一些方言中还有所使用.作为动态助词,"来"的衰落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身功能负担过重,以及在使用中受限制过多的内因作用,也有系统内部成员竞争的外因作用.
    • 刘剑邦
    • 摘要: 明代张居正等的《书经直解》《四书直解》是为其时年约十岁的万历皇帝编定的讲稿,其中不乏一定篇幅的明代中晚期白话材料,而前人较少从汉语史的角度予以关注。通过对两书中的动态助词进行测查,可见它比元代、明初的动态助词系统更为接近现代汉语:“却”“取”不见用例;“将”“得”跟“了”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且语法格式趋于单一;“着”“过”的比重有所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