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4-20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钟山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钟山方言的声调进行了实验研究.声学分析得到,钟山方言有6个声调,双字调连读变调中有31组发声了变调,以调位性变调居多.
  • 摘要: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总统,他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艺术.从语音、语调等角度系统分析奥巴马获胜演讲的语体特点,研究发现,他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技巧地适时加快或放慢语速,他的连任演讲语速比一般人语速慢很多,平均语速为56.40wpm。如果删除演讲中的停顿,平均语速为188.91wpm,也比母语为英语的人讲话的平均速度慢。这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清晰易懂,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从而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语调方面看,奥巴马连任演讲中大部分都是降调,往往用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主张,表达一种肯定的感情,给听众积极的信息和情感,更明确地传达正面信息.
  • 摘要:词义的演化、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本文以汉语旧词新义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类型、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文章指出,那些理性的,其态度评价意义即色彩意义方面没有什么改变的新义发展得较为稳固,最终被吸收为规范语言。而一些新义(网络语言中的新义以及人们因为求新求异而创造的新义)对语境以及使用人群有很强的依赖性,很多意思只有联系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地了解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意思,没有被全体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使用,脱离这些背景,有可能随着时间被人们遗忘,成为社会用语中的匆匆过客。还有一些新义(山寨、哥、姐),虽然作为构词语素有很强的造词能力,能产性很强,而且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其自身色彩意义褒贬不一,没有精确的定位。是否能将其归为规范语言,还需要其不断充实自身的内涵和外延,缩小其词义的模糊性,原本矛盾的色彩意义逐渐稳定,使人们在使用中有准确的把握,从而承认其规范语言的地位。
  • 摘要:本文从藏语音节特征和计算机编码入手,以藏语卫藏方言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Unicode编码(即小字符集方案)的藏文字-音转换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编码方案中主要的藏文字符按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字符类别对所有藏字也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声韵母分离规则;通过建立带声调信息的声韵母表,将分离出来的声韵母与声韵母表进行对比,最终生成藏字的国际音标.
  • 摘要: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等特点.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对于儿童言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语言,以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儿童文学语言进行语用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儿童文学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语用现象,而且很多现象可以用关联理论来加以解释说明。同时,对于未来的儿童文学语言,笔者认为,可以在语言策略和逻辑策略两大方面下工夫,创造出更具特色,并且适合儿童特点的儿童文学语言。本文只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儿童文学语言的一些特点。今后,将努力拓展研究角度,充实儿童文学语言材料,使分析内容更有理据性。也希望儿童文学的创作者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关注儿童语言的语用特点,从而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提升儿童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 摘要:布依族谚语言简意赅,在语用效果上尽可能追求简单,承载内容上又极力追求蕴涵丰富.从语言经济原则解读布依族谚语,以布依族谚语句法结构(尤以复杂复句结构分析)及语义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体现出经济原则的基本属性,文章指出,布依族谚语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基本属性,如一般均衡性体现在谚语复句结构多并列,多用意合法。能够找到说话人和听话人交流的契合点,使言语的投入量和听者需求达成统一;布依谚语多遵照布依人民共同的生活经验,所用类比实例多是布依族日常生活熟知和常识,符合前提共识性和择近性;有些说明事理的谚语体现社会道德标准和多数认可的价值,符合从众性;还有一点是布依族谚语符合言语生效性,言语生效性要求:如果发话人的言语能让受话人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并且也全心全意地去做了这件该做的事,那么发话人的言语就算达到了优化配置,言语优化配置与否的标准是言语效用而不是效果。布依族谚语通过句式优化配置和真诚朴实的语义构拟,改善受话人的心理状态,使虚拟受话人心理处于一种乐于行事的积极状态,这就符合言语生效性。
  • 摘要:本文对蒙古语、英语长短元音进行简要对比,指出在以蒙古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中,元音常对学习者造成较大困难.这其中的原因至有两个方面.1.元音的发音机制决定了元音的音质,其相互间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口腔开启的大小和形状、舌头在口腔中的不同位置等因素,而由于这些因素较难准确把握,因而导致元音的确切发音位置难以直接感觉到.2.英蒙两种语言的元音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以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内化了蒙语的元音系统,形成了蒙语元音独有的发音方式和特点,对英语的发音方式和特点不能很好地是适应.因此蒙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而两种语言不同的或蒙语中没有的英语语音,掌握时较难。
  • 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当中有关"眼睛"的隐喻、转喻的类型进行分类,并进行异同对比,研究表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自的语言类型不同,认识事物的认知参照点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眼”的隐喻仍存在局部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认知角度和参照点的不同,但同时人体器官“眼”的隐喻化涉及具体物质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方方面面,在汉英语言之间又具有广泛的一致性,这种相似性和一致性绝非偶然,这说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在语言和思维上有着相同的过程,以期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两种语言中相关词汇的词义隐喻方式加深了解和认识.
  • 摘要:以译介宣传中国文化为前提的对外翻译,采取更加直译的方法介绍中国文学和文化,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以几首汉语诗歌的英文翻译为对象,粗浅地分析了音韵修辞的手段在英译文中的使用和效果,以及利用英语音韵修辞手段而产生的译文与汉语原作的对等情况。分析研究表明,英译文完全可以以音韵修辞为指导,有意识地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音律效果。当然,中英两种语言有巨大的区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想要在英译文中实现原作的所有行文的音韵修辞手段也是难以成行的。本文中所举译例以及对音韵修辞手段的翻译和表达的分析,也仅仅是一种粗浅的尝试,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在所难免,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但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之下,对外翻译包括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译介,其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鉴于汉英翻译以产生英语语篇为最终结果,借鉴英语写作方面的指导原则来指导汉英翻译,不可不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英语修辞正是指导英语写作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一种粗浅的尝试,本文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该研究视角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和学者的兴趣,并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中国的对外翻译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 摘要:本文以佤族的父子连名家谱为研究对象,指出从佤族父子连名命名法则描述由此形成的家谱;佤族的父子连名习俗应该始于母系社会晚期,但真正确立并形成连名家谱则在父权制确立以后;父子连名家谱是佤族辨明族系、强化家族凝聚力、巩固继嗣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指出父子连名家谱只是佤族特殊发展阶段的一项文化特征。虽然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区西盟等地还比较重视,但在沧源地区,很多人已不能完全背诵自己的家谱,在边缘地区的镇康、永德等地,他们的父子连名似乎已经消失。山随着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推进,佤族取汉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 摘要: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总结胶南方言声母和韵母中成系统的十个语音特点,确定齿间音为调查项.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调查老中青三代齿间音代际差异,窥探胶南方言语音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胶南方言中的齿间音正在弱化,处于向普通话发音靠拢的过渡阶段。
  • 摘要:人人网作为SNS社区网络的优秀代表,吸引了1.7亿的用户群,本文通过对人人网2012年12月最热门的100篇日志进行句类分析,运用SPSS统计方法探讨标题命名的句类特征对人人网分享次数及浏览次数的影响,从而对结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句类对分享次数及浏览次数的影响效果显著,其中疑问句更容易吸引用户。
  • 摘要:本文对中国塔吉克族母语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中国塔吉克语是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的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其亲属语言主要分布在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吉克语历史悠久,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东伊朗语—塞语、粟特语和吐火罗语,在伊朗、塔吉克斯坦、德国等国家,塔吉克语的研究已经是一门显学,众多语言学家都投身于其中.塔吉克人的故乡帕米尔高原,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不仅中国古代学者,还有众多外国学者都对该地区的地理、语言、文化等进行过描述.20世纪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范围语言调查研究,以及众多语言调查工作者对中国塔吉克语进行了记录和研究,中国塔吉克族母语历史悠久,源流复杂,古代塞语、粟特语和吐火罗语都在其中留下了印记。从古至今处于丝绸之路要道的塔吉克语与多种语言接触和影响,发展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被学界称为活着的“塞语”,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纵观之前的研究发现:(一)塔吉克语的研究亟待后续研究。到塔吉克语本体研究基本到了20世纪末就中止了,亟待跟进。(二)如前所述,老一辈学者们为塔吉克语研究付出了巨大心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时代赋予每个时期不同的特点,留给后人的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不论是在塔吉克语本体的研究,还是在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研究领域,塔吉克族母语都是一块值得深挖的沃土。
  • 摘要:语言学中有一种特殊的音节,语音上通常轻读,元音经常弱化或脱落,一般不能独立存在、独立运用,意义不完整.对于此类音节的界定和命名问题至今没有统一标准,文中暂称为"弱化音节".本文对"弱化音节"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认为以下几点是这类特殊音节应该具备的特征:(1)声母不出现复辅音;(2)元音音值不十分确定,经常弱化或脱落;(3)有一个响度峰;(4)不能独立存在、独立运用,意义不完整,只有纯粹的配音、构词或构形作用,其中前三个特征是语音层面上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其存在的意义。“弱化音节”兼具语音和语法的功能,是语言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其来源和发展过程看,“弱化音节”是复辅音简化为单辅音的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弱化音节”的研究对于历史语言学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从韵律句法学角度考虑,“弱化音节”所涵盖的韵律因素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朝鲜语、彝语、傣语等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不足.本文仅就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现状做系统梳理,研究表明,可知目前维哈柯语信息处理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文字编码尚不能完全满足语言使用者的需求,还需增补完善,而输入法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尚缺少统一标准和广泛普及的应用软件,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摘要: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育为背景,以维吾尔族“普通班”及“双语班”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访谈笔录以及听课感受,简述喀什市大、中学生英语教育现状,提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提高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英语教学的地位,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英语课的课时量,注重英语教师的培养,研发适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英语教材及教辅资料等改善目前英语教学的建议。
  • 摘要:泸州话属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语料,从共时角度探讨泸州话中的儿化现象,分析儿化现象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特点、功能及其社会文化内涵.语音方面,泸州话35个韵母中32个可以发生儿化音变,但儿化韵的数量极少,仅(σ)、i(σ)、u(σ)、y(σ)四个.其次,泸州话儿化范围极广,涵盖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众多词类,具有构词、改变词性、区别词义的语法功能.儿化的小称功能在泸州话中的渗透及其独特的方言口语风格,体现了该方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同时,泸州话中还有大量的重叠儿化词.
  • 摘要:近年来,方言研究颇受重视,且成果众多.但是,关于方言个例的研究状况仍不容乐观.本文选取东北官话,吉沈片,通溪小片的海城方言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语音系统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对海城方言的声韵调分析中,可以发现海城方言中的声母、韵母的数量少于普通话,并且在韵母的发音上表现出鲜明的展唇化特点,声调上与普通话微殊。这些特点都反映出海城方言在发音时追求简洁省力的原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 摘要:本文对《彝汉大词典》收录的植物词作了穷尽的统计,对植物词的音节、结构、词义特点进行了描写.分析了词典中植物词的释义模式,并指出《彝汉大词典》是语文性的双语词典,要根据原词语的意义,用恰当的方式译为目标语对应的词。《彝汉大词典》吸收了《彝语大词典》的优秀成果,在植物词的诠释上下了很大工夫,不少植物词的释义堪称经典,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哪些植物词只对译为相应词语,《彝汉大词典》的编译凡例规定:“一般词条目,则根据翻译原则,直接译出所有译文义项,勿需再进行解释或说明”。在词典中,对彝、汉两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均常见的植物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译名,不再对意译词进行解释,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简洁明了。对于反映彝语特有的或者外族人较少接触的植物词,则需要词典进行适当的描述,以帮助使用者在两种语言间建立联系。《彝汉大词典》对植物词释义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遵循同一性原则,个别植物词的释义与植物词释义整体不协调。
  • 摘要:本文以昌黎方言为研究对象,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着"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和进行,而在昌黎方言中"着"还能表示将来和动作的完成.当表示完成时,昌黎方言中的"着"往往用在句末或疑问语气词之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当表示将来时,也必须用在句末或语气词之前,并且表示说话者希望助词"着"之前的动作能够发生.探究了产生这一语法特征的原因,即昌黎方言中的“着”很可能是保留并沿用了中古和近古汉语中“着”的某些用法。
  • 摘要:词法是对句法的反映,汉语句法的语序类型反映在动宾式复合词上则呈现出复杂的语义关系.本文以动宾式复合词"骂街"为例,从历时的角度来说明其的形成过程,同时总结其在各个阶段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演变,文章指出,复杂的动宾关系一方面是受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句法形式的省略和缩减。而且经常处于连用位置的语言单位会逐渐地凝固为一个词法形式,也就是从句法到词法的演变。
  • 摘要:本文在汶川县龙溪乡阿尔羌语语料的基础上,描写和讨论了龙溪羌语非施事者标记的形式和制约因素,进一步印证了羌语非施事者标记并不区分主语与宾语,并认为龙溪羌语是为了消除歧义才使用施事者标记的。同时还探讨了龙溪羌语非施事者标记与其他格标记同种异形的关系,认为龙溪羌语非施事者标记与其他方言土语不同,应该是独立发展的。
  • 摘要:本文对以范家园话为代表的湖南汨罗方言声母进行详细的记音整理,归纳出25个声母,对比中古音系统并总结出声母的特点和规律,同时探析在与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汨罗方言的声母如何简化并向普通话的声母靠近,文章指出,以范家园话为代表的泪罗方言中,既保留了中古音声母的一些特点,也具有地方特色,比如[幻和[x]、[1]和[n]的混读等。不过在主流媒体的影响下,普通话对方言的冲击越来越大,年轻一辈人的方言的声母向普通话靠近,一些发音较为复杂的声母慢慢地被普通话的声母替换,声母系统逐渐简化,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无法阻挡,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还需加以研究方言作为一个地方域标志,对地方文化和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义务让方言保持活力。
  • 摘要:在词汇系统中,名词往往数量最多,句法地位重要,但对名词的专门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力求通过分析布依语名词的内部结构,从而认识布依语名词的构词特点,达到准确理解布依语名词的含义,快速掌握布依语大量常用名词的目的,文章指出,按词的意义和内部结构,布依语名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合成词在布依语名词中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因此,合成词的构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布依语名词的构词特点。布依语名词系统里,合成词主要是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类。复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实词素构成,主要有并列式和修饰式两种构词方式。布依语名词主要是前加成分,因此,根据词根的前加成分所起的语法作用分为专用式前加成分和兼用式前加成分两类。与专用式前加成分不同,兼用式前加成分往往在词根前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可以表示词语类别,或起到量词的语法作用。这正是布依语合成词的构词的复杂之处,也是布依语名词的本身体现的丰富性所在。
  • 摘要:程度副词“老”在东北方言中占据极高的使用频率,意义相当于“极其、特别”,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老”的使用必然伴随句末“了”的出现。本文具体分析了“老”与“了”的性质和功能,认为东北方言中程度副词“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句末“了”是一种确认范畴的表达成分。同时进一步指出,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带有强烈主观性的“老”在句法上存在缺陷,失真的程度表达形式不能够“自我入场”,从而无法完句,而“了”所具备的确认功能恰好是对“老”的补救,因此,二者必须强制共现在同一个句法层面上。此外“老”与“了”的强制共现并非东北方言独有,南通话、舞阳话同样存在类似现象。
  • 摘要:简要描述合作市汉语方言词汇及句法特点.从特色表达、普通话"文词"进入日常口语交际方面列举特色词汇.按动词类别,简析普通话双宾句在合作汉语方言中的口语表达.文章指出,合作汉语方言口语中的特色表达形式,方言特征明显,还包含部分藏语借词。如果将这些词汇直接转用普通话语音表达,仍无法与普通话使用者顺畅交流。因此,应注意用普通话口语词汇代替方言特色词,如用“完成”代替“挖清”,用“害羞”代替“柴”,用“尴尬”代替“毛念”等,减少口语交流上的词汇障碍。含有表“给予”义、“取得”义、“予夺不明”义和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动词时,合作人更倾向于使用“把”字句和“给”字句。也就是说,合作人使用“把”字句或“给”字句表达上述动词的涵义时,很容易出错。虽然发音听起来像普通话,可是有语法错误。
  • 摘要:致使(causative)是一种常见的语态,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能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达致使范畴.在世界语言的范围内,致使结构的表达形式总体来说有词汇型、形态型、句法型三种.彝语致使义的表达有形态型、词汇型、句法型以及形态和句法相结合的双重致使四种方式.关于致使范畴的研究,学者们多注重描写致使结构的形式标记,而对致使结构的句法和语义挖掘较少.本文在类型学的视野下,从形式、句法、语义三个层面对彝语的致使结构进行全面的描写,说明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双及物动词致使结构的句法特点,并分析形式、句法、语义在致使结构中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致使结构中,形式、句法和语义是相互关联的,形式和句法的不同导致致使结构意义的差异。彝语致使范畴的意义主要与原形动词的及物性、自主不自主以及被致使者的生命度等相关。结合动作行为与致使主体和被致使者的关系,可以把彝语使动范畴的意义分为致使、致动、役使三种。
  • 摘要: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其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后附加否定词缀-ma-/-mε-,因为缺少语序作为语法表达手段,在一些特殊的否定句型里,否定词缀构成的否定短语会有不止一种,所以否定句可能会有多种句法结构,从而产生语义歧义.本文主要讨论在有语义歧义的否定句型里,在语音层面会有什么样的语音特征与之对应.并且以维语否定歧义结构为例,以最简方案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语音与语法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基于上述讨论,维吾尔语语法层面的否定歧义,在语音层面可以通过韵律边界进行区分。肯定句型中调整句子成分的语序位置,只有语义焦点产生变化,语义并没有变化。但否定句型中调整句子成分的语序位置,否定语义不同,这说明否定后缀的否定范围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动词本身,一种是“动词前紧挨的语法成分与动词构成的Ⅵ,短语”。维吾尔语中的否定歧义句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句子里含有副动词成分,一种是句子里含有一般性的程度副词,其他绝对性的程度副词都不能被否定后缀否定。另外句子里如果有动名词成分,因为动名词本身有时态,满足内部不可渗透性的语段原则,所以也不能被否定后缀否定。
  • 摘要:彝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彝语的变调情况频繁而复杂,彝语的变调除了区分词义和语法作用外,还有韵律的作用.本文粗浅地主要从词类及构词的角度对彝语变调作一简要归类、举例、分析和补充;对彝语里复指代词ko33、话题助词li33、重叠词AA式、两音节合成词AB式的变调、ABB式的三音格词的变调、ABAB式的四音格词的变调、一般描述性的程度形容词的变调情况做初探.归纳出彝语的变调规律并阐述变调的意义,文章指出,彝语的变调除了能够区别词义,具有语法功能外,很多的变调既没有区分词义,也没体现语法功能。这部分变调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彝语声调发生曲折变化,使原来比较平淡的声调变成有规律的有曲折变化的声调,使彝语的声调一高一低,轻重交替,音节顿挫,说起来和谐、顺口,听起来自然悦耳。体现了彝族人在语言运用中追求声律美的思维,使彝语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 摘要:本文就北京地名语音演变规律这一问题做系统性的梳理,从而分析总结北京地名的语音学特点及规律.从儿化、轻音、音译的角度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北京地名进行语音学分析,探究地名的历史来源和未来转变的趋势,文章指出,,语音演变是有规律的,但语音规律又是有条件的。分别是语音演变要受到演变音本身或其他相邻音的音质或非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时间条件和地域条件。音译的语音变化主要是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这种音变规律只在某一历史时期起作用。满语和蒙语对北京地名的影响都是受此条件的限制.
  • 摘要:本文从语音学的声、韵、调角度,通过对乐平市区普通话在交际中存在的语音问题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歧义分析,市区普通话的语音面貌可以概括为:作为方言和标准普通话的过渡体,由于方言的语言迁移作用,保留着诸多方言的发音习惯,又与方言截然不同,随着方言与标准普通话的接触逐渐深入,市区普通话会逐渐靠近标准普通话,在需要普通话的场合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另外,希望通过本文对乐平方言对普通话负迁移作用分析,给当地普通话推广和教学一些建设性意见:即多探索和利用方言语音系统,结合当地方言特点展开普通话学习和教学,减少负迁移的影响;当地居民习得普通话过程中对于方音系统中不存在的或无法区分元音、辅音和音节要针对性多加练习,逐渐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进一步消除普通话场合的交际障碍。
  • 摘要: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初步研究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成.李宇明先生曾首先提出"词语模"的概念.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对词语模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词语模是一种构词模式.这种模式,由一个意义发生虚化或泛化并形成一定类义的语素或词作为固定成分,与一系列具有相似深层语义特征的语素或词组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能批量产生新词.这种构词模式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所谓模标,是指词语模中意义已经发生虚化或泛化,并形成一定类义的、位置基本固定的语素或词语.所谓模槽,是指词语模中可以填入一系列具有相似深层语义特征的语素或词语的空位.重点了分析词语模的模标与模槽的关系特点,指出词语模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组成。模标和模槽是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两个部分,但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部分,二者存在较为复杂的音节搭配关系、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模标”和“模槽”概念的引进,使得研究视角由传统词缀、类词缀系统中单向的一维考察,转为双向制约和选择的二维考察。当代汉语词语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代汉语词语模的新造和引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模标义会逐渐虚化直至最终形成,他源词语模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汉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汉语表达的需求。同时,模标、模槽的细微变化,同一词语模构成的新词的功能等级差异,都是当代汉语词语模动态发展的表现。
  • 摘要:本文是对壮族新创文字活力的调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为例,对社会各阶层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记录新创壮文在各个领域的活力度,分析新创壮文活力度低的原因,并提出了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的成功举行为广西壮语文工作打开新局面,坚持壮汉双语教学,加快构建壮文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推行壮文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做好壮文图书报刊教材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拓宽壮语文的应用领域,在壮族地区优先使用掌握壮文的干部,尽快制定有关推行使用壮文的法律、法规,使壮文推行工作具有法律保证等解决办法.
  • 摘要:"佛"的梵文是"Buddha"['bud(o)],"佛"字在汉语方言和中国境内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读音不同.本文以"佛"字在不同语言中的读音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佛"字读音的历史层次,以期从语言的角度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得到了以下结论:1.从语言底层保留的情况看,吴方言、赣方言、晋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保留了入声韵尾,而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冀鲁官话以及部分兰银官话等方言里入声韵尾消失,“佛”字读音和北京话基本相似。2.本文搜集的语料可以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确为两条:一为北传佛教(或“汉传佛教”),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二为南传佛教,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传入。
  • 摘要:文章以个体量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语言的个体量词的短语结构、句法功能以及重叠等方面的异同.在结构方面,文章主要从个体数量短语和个体指量短语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在句法功能方面,汉缅语个体量词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最大的差异是汉语的个体量词短语作定语修饰中心语时,中间不能加"的",而缅语却可以.在重叠方面,两种语言个体量词的差异性比较大,主要体现在重叠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上.
  • 摘要: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和伊朗就有了政府间的外交活动,而两国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交流更是由来已久,由此导致了两国多种不同语言间的彼此影响,其中包括词汇及其他语言成分的借用.本文试对维吾尔语中常用的波斯语与阿拉伯语借词进行辨析与分类,并对相关论题进行探讨,文章指出,维吾尔语在吸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过程中除了那些完全借用词以外,还按照维吾尔语本身特点对借用词汇做了一些调整和处理,这些调整在词汇的发音、构词词缀、形容词词缀、句法中发生。分辨维吾尔语中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时,必须注意这些语言本身的构成,并通过研究语言本身构成在被借词汇中的体现,来发现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 摘要:本文以汉语龙族词语为研究对象,指出龙族词语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数量多,这些涉及龙的词语数量多达200个;第二,形式灵活多样,从二字的到多字的不等,有器物名词、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形式多样:第三,这些词语从感情色彩来看,基本上是褒义的;第四,这些词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同时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义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象征祥瑞,象征贤才象征专制皇权等。
  • 摘要:本文以烟台渔业谚语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些谚语体现了当地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及理想追求。他们亦农亦渔的生活观、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打破传统的集体劳动观以及渔业生产造就的矛盾的性格都可以在这些渔业生产谚语中体现出来。
  • 摘要:信阳市商城县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历史上的不同政治区划、移民、方言接触等因素使商城话很有地方特色,在使用频繁的亲属称谓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采用描写、对比和分析法,先整理出商城话亲属称谓系统,后归纳分析商城话的亲属称谓语音、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地域特点、方言接触等突出其个性特征,指出其微观、宏观演变状况及原因,挖掘其文化内涵,预测其发展趋势,指出商城话中的亲属称谓语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亲属称谓系统的简化和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受普通话和中原官话的影响商城话亲属称谓系统趋向于简化。对很多亲属的传统的称谓已经不再使用,而是广泛地使用同一称谓语,即亲属称谓的泛化。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语言使用者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行为。方言词受到普通话词汇的影响,部分方言词逐渐被取代进而逐渐改变亲属称谓的性质而出现泛化的趋势,使方言词的词义外延扩大或缩小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 摘要: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搜集了主要用于沈阳市高校同一专业50个男大学生和50个女大学生之间日常交往的称呼语,并将这些个别的样本分门别类,从其称呼语的分类与用字情况两个大角度将这些具有个别特征的样本进行分析并且得出其异同点.从异的角度看,男大学生相对于女大学生在称呼语方面更倾向使用较为经济、戏谑的表达方式,其主要来源为动漫,并且喜欢表现其阳刚之气的称呼语;从同的角度看,两种群体在称呼语上都倾向使用礼貌性称呼语,其称呼语受媒体影响较多,并且善于利用称呼语来营造大家庭的归属感.
  • 摘要:影响边疆民族地区语言使用的各类因素错综复杂,有些还是随机因素,它们之问不是一般的线性关系,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而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建立指标体系,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监测与评价的前提.在全球性语言文化多样性危机背景下,适时构建边疆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指标体系,对边疆民族地区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边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
  • 摘要:本文对汉语基本词汇界定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基本词汇概念发展史,在后人的演绎过程中,有人继续沿用斯大林“主要”的表达,有人则将用词略加更换,作出了“核心”说和“基础”说。但毋庸置疑的是,后两种说法都只能称作“主要”说的变体,因为不能从他们的著述中看到更多如此表述的具体缘由。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主要”说、“核心”说还是“基础”说,它们同“三性”说,甚至“三性”中任何“一性”的坚持者相比,都界定更为粗糙,没有去深入探讨基本词汇具体的界定标准,自然也没有进行过具有代表性的数量统计,使得基本词汇只能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存在于读者的脑中。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其在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作用开始越发显现,“基本范畴词汇”这个概念正在进入越来越多学者们的视线。
  • 摘要:常用词指的是使用频次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词语.本文根据藏语教科书、报刊、网络媒体等大规模语料的用词统计,确定藏语的常用词表范围并简单分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藏语小学教材用词的特点:高频词数量少且高度集中,低频词数量多且分布面广。大量低频词的出现表明小学教材的词汇教学具有较高的难度;低频词的大量出现,也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分析的结果上来看,小学藏语课文教材可能整体偏难,这对双语教学地区的藏语小学生的学习不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