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
高速动车组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6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8篇、会议论文141篇、专利文献224298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大连交通大学学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机车车辆工艺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2017旅客列车制动技术交流会、铁路车辆轮轴技术交流会、2015年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高速动车组的相关文献由3715位作者贡献,包括苏建、张益瑞、张兰等。
高速动车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4298篇
占比:99.37%
总计:225717篇
高速动车组
-研究学者
- 苏建
- 张益瑞
- 张兰
- 林惠英
- 罗昭强
- 周殿买
- 王启明
- 王秀刚
- 王亚彬
- 田爱琴
- 邓海
- 韩庆利
- 安忠义
- 宋建
- 宋春元
- 杜志豪
- 杨晓敏
- 范军
- 赵士忠
- 刘保林
- 刘永强
- 刘继斌
- 孙帮成
- 张关震
- 李国栋
- 李培署
- 秦思远
- 赵光兴
- 郭法娥
- 陆培德
- 陶桂东
- 丁叁叁
- 刘超
- 徐井全
- 李伟
- 袁博
- 许超
- 谈玉琴
- 马云双
- 于庆斌
- 何玲利
- 张荣
- 徐芳
- 戴晓超
- 杨绍普
- 梁树林
- 王宗昌
- 谭富星
- 陈熔
- 丛韬
-
-
韩光旭;
李晓峰;
王瑞卓;
韩庆利;
崔利通;
范军;
陈卓
-
-
摘要:
某型号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尾车在新轮状态时出现持续晃动,但反向作头车运行时却不晃动。针对此问题,开展了不同线路表面状态下的车辆晃动特征测试,从悬挂系统振动传递特性、轮轨匹配状态,以及关键零部件性能检测等方面着手,确定了车体产生晃动的原因。结果表明,尾车横向晃动始于车辆高速通过个别道岔时刻,晃动发生后只能通过降速消除;将车轮踏面镟修为磨耗后踏面,能够显著缓解尾车晃动;晃动车辆抗蛇行减振器的静态阻尼力值偏大近100%,动态刚度亦偏大。基于车辆晃动机理,确认导致车辆晃动的激扰源于轮轨激励,即新轮与道岔处实际轮轨匹配等效锥度偏低,导致转向架蛇行频率与尾涡效应引起的车体摇头、滚摆模态频率相近;车辆二系回转刚度异常增大时,车辆晃动敏感性提高。经试验验证,提出通过控制抗蛇行减振器动态刚度进而降低车辆晃动敏感性的解决措施。
-
-
倪延强;
于全蕾
-
-
摘要:
选取了2种高速动车组列车贯通道用典型棚布材料,依据EN 45545-2—2020,进行防火阻燃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SM棚布和硅橡胶棚布的防火阻燃性能均不能完全满足标准要求,但在D_(s)(4)、VOF_(4)、CIT_(G)和MARHE方面,硅橡胶棚布均要优于CSM棚布,可满足HL2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2种棚布材料的性能差异,可为贯通道用棚布材料的选型和装车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
曹建行
-
-
摘要:
为了提升高速列车制动盘螺栓预紧力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研究了高速动车组轮装制动盘的紧固原理,以VDI2230高强度螺栓连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轮装制动盘的紧固连接计算模型,明确了紧固螺栓的目标预紧力;通过扭拉试验,研究了紧固件的扭拉特性和初步的扭矩—转角工艺参数,提出了以试验为基础的工艺参数修正方法;通过工厂组装试验,确定了最终的扭矩—转角法工艺参数及监控扭矩,验证了工艺参数的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形成了以紧固连接计算结果为依据,以扭拉试验结果为基础的螺纹紧固件扭矩—转角法组装工艺开发流程,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康健飞
-
-
摘要:
为了降低高速动车组排污系统的故障发生概率和清洁费用,设计了一款能实现循环清洗的全自动智能清洗装置。为了确保清洗装置的底盘能够为整个清洗装置提供稳定的支承,使用ANSYS Workbench对清洗装置的底盘进行静态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清洗装置底盘能够承受清洗装置的最大载荷。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对智能清洗装置的清洗性能和清洗效果进行测试,证明了该清洗装置能够较为彻底地清洗高速动车组排污系统。智能清洗装置的研发不仅实现了动车组检修的节支降耗,而且为动车组给排水卫生系统的修程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
王雷;
孔羽姝;
马宏宇;
张恒;
罗添元
-
-
摘要:
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完全依靠电路控制来实现,如何快速简便地发现电缆故障点,是减少车辆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不同领域电缆故障检测技术专利进行检索,分析适用于高速动车组电缆故障检测的技术热点和空白点,以促进高速动车组电缆故障检测技术的创新。
-
-
宫大斐;
张明发;
余飞
-
-
摘要:
铁路沿线环境复杂,对动车组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外风挡结构设计在动车组的连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动车组的挡风分为外挡风和内挡风,外挡风安装在车辆中间贯通道,主要功能是改善外观,优化空气动力学,减少阻力和风噪声,这已成为外标准的动车组配置。国内动车组的外风挡采用国外产品,存在采购成本高和交货期长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国内外风挡结构设计,以避免受到国外供应限制,降低采购成本。本文讨论了外风挡结构设计技术,并讨论了外挡风设计过程。开发的所有外部挡风效率指标满足外形和转弯要求。
-
-
王华伟;
刘国梁;
王德帅
-
-
摘要:
针对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高压系统故障,设计了用于动车组高压信号监测及保护的高压控制单元装置。阐述了高压控制单元的硬件原理、信号采集原理及阈值保护的机理,并在实验室验证了信号采集及其保护功能。试验结果表明,高压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高压系统信号的采集和管理。
-
-
张海;
冉祥瑞;
李海涛;
林凤涛;
王秀刚
-
-
摘要:
高速动车组在运营过程中依赖抗蛇行减振器维持车体横向振动的平稳性,为提高不同工况下车辆运行平稳性,需要对抗蛇行减振器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首先建立包含抗蛇行减振器液压数值模型与CRH3车辆动力学模型的U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分析抗蛇行减振器结构参数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随后基于车轮磨耗对轮轨接触几何的影响设计两种工况,基于UM-ISIGHT联合仿真采用NSGA-II算法对抗蛇行减振器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抗蛇行减振器常通孔径、卸荷孔径和活塞杆直径对车辆平稳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车速较低时,增大常通孔径有利于车辆平稳运行;车速较高时,随着直径增大,常通孔、卸荷孔和活塞杆直径分别使车辆平稳性呈现“劣-优-劣”、“优-劣-稳定”和轴对称下降的变化趋势。对抗蛇行减振器常通孔径和卸荷孔径进行多目标优化后,高速、高等效锥度条件下车辆平稳性提高20.72%,优化效果显著。
-
-
郭红梅
-
-
摘要:
中国动车维修战略优化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其中故障预知和健康管理(PHM)的关键技术研究和高速铁路动车牵引系健康预警管理是中国目前动车维修战略优化的研究重点。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动车组牵引系统的概念及其特性,并针对特性建立牵引系统健康评估的模型,并对高速动车组牵引系统健康预测管理算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
韩庆利;
刘超;
张晓排;
王勇;
唐凯强;
张伟
-
-
摘要:
依据滚动体大端面和内圈大挡边摩擦理论,分析了滚动体大端面受力情况,建立了故障树.通过目测、试验和表面检测等手段,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磨损的原因,并对磨损轴承的安全性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研究发现:滚动体大端面异常磨损的原因是轴承在运输过程中受异常冲击或振动造成的;短期内该异常磨损不会影响车辆运营,但运用中应实时关注轴承温度,利用轨边声学检测系统(TADS)准确掌握轴承是否运用失效,检修时应密切排查磨损轴承,保证每套轴承在高速运转工况下的运用质量.该结果可为最终用户提供参考,为提高动车组运营的可靠性、降低高速动车组运营的安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
-
-
Zhang shuai;
张帅;
Que guangxu;
阙光旭
- 《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针对现有高速动车组高压系统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线路的运营秩序,且因不同型号动车组高压系统原理和保护逻辑不尽相同增大了运用与检修难度的情况.急需对高速动车组高压系统原理及保护逻辑进行统型化设计.本文主要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高压系统原理及保护逻辑为基础.介绍了统型化的高压系统原理及主要部件.同时对高压系统保护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对故障进行分类并简化逻辑框图,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及原理分析.为今后高速动车组高压系统故障的应急指挥及故障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
-
Que guangxu;
阙光旭;
Zhang shuai;
张帅
- 《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温度监控系统是保证车辆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温度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稳定性.当车辆走行部出现异常磨损时温度将随之升高,通过对温度的监控可以实现对走行部的实时监控.现有各型动车组的温度监控系统均为单独设计,设计概念各不相同,直接导致故障查找及故障应急方式各不相同,在实际运用中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急需将各车型温度监控系统进行统一,实现系统标准化.
-
-
魏玉卿
- 《2019 Altair 技术大会》
| 2019年
-
摘要:
在HyperMath环境中编制列车一维碰撞过程仿真程序,该程序考虑了吸能装置的非线性力学特征,得到在列车碰撞过程中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冲击加速度,吸能装置的纵向载荷和吸能总量,通过该程序可以在车辆耐碰撞概念设计时高效地筛选方案、优化吸能参数.在HyperMath环境中编制了基于试验数据的疲劳强度评估程序,通过对试验数据的雨流计数,根据线性疲劳损失累计理论,评估焊缝结构的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HyperMath软件作为HyperWorks平台的组成部分,满足工程实际中自制程序编制的基本需求.
-
-
尤泰文;
周劲松;
宫岛
- 《2019 Altair 技术大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采用Compose建立了轨道车辆Sperling指标计算的感觉滤波器并注册至HyperGraph中,实现快速计算车辆平稳性指标.为提高车辆运行平稳性,对OptiStruct中计算的车辆地板振动响应,采用NVH模块进行模态贡献度分析,识别出频响峰值处贡献度较高的模态,随后采用灵敏度分析确定地板对板件厚度对质量及加速度的灵敏度,确定设计变量,优化地板下方底架中部刚度.以本文研究的动车组对象为例,33.6Hz峰值处模态贡献量最大的是34Hz模态,采用尺寸优化后,33.6Hz振动加速度峰值减小了39.65%,质量仅增加了10kg,Sperling平稳性指标提高了0.2.
-
-
张关震;
常崇义;
张澎湃;
尹鸿祥;
张明明;
陈波;
蔡园武
-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为对比研究不同材质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裂纹的疲劳扩展和磨损行为以及不同速度下的轮轨力响应行为,将踏面预制有相同形状及深度的进口ER8车轮和自主化D2车轮组成1条试验轮对,在1∶1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上以最高速度350km/h进行了试验研究,经约5万km的滚动试验后,ER8车轮踏面大部分预制缺陷出现了明显的疲劳扩展,其中1处缺陷已发展为剥离掉块,D2车轮预制缺陷多数已闭合且踏面总体状态良好;D2车轮抗磨损性能优于ER8车轮.针对车轮踏面的轮轨力响应行为,在1∶1高速轮轨关系试验台上,对存在踏面局部损伤的现役动车组车轮进行了不同速度下轮轨垂向力(冲击力)测试,结果表明,车轮踏面局部损伤处轮轨垂向力(冲击力)随运行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平稳.
-
-
尹鸿祥;
吴毅;
张关震;
张弘;
张斌;
李翔
-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表面击打伤已成为影响高速铁路车轴疲劳性能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击打伤对车周钢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高速冲击在EA4T车轴钢疲劳试样上模拟外物击打伤缺陷;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缺陷附近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含缺陷试样疲劳行为进行了评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基于Murakami模型,对击打伤缺陷试样疲劳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残余压缩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左右两侧和底部,残余拉伸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上下两侧和底部残余压应力下方一定区域.含缺陷试样疲劳裂纹均萌生于缺陷处,抗高周疲劳性能明显降低.含缺陷试样疲劳强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数据均在20%误差范围内.
-
-
尹鸿祥;
吴毅;
张关震;
张弘;
张斌;
李翔
-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表面击打伤已成为影响高速铁路车轴疲劳性能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击打伤对车周钢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高速冲击在EA4T车轴钢疲劳试样上模拟外物击打伤缺陷;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缺陷附近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含缺陷试样疲劳行为进行了评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基于Murakami模型,对击打伤缺陷试样疲劳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残余压缩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左右两侧和底部,残余拉伸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上下两侧和底部残余压应力下方一定区域.含缺陷试样疲劳裂纹均萌生于缺陷处,抗高周疲劳性能明显降低.含缺陷试样疲劳强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数据均在20%误差范围内.
-
-
尹鸿祥;
吴毅;
张关震;
张弘;
张斌;
李翔
-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表面击打伤已成为影响高速铁路车轴疲劳性能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击打伤对车周钢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高速冲击在EA4T车轴钢疲劳试样上模拟外物击打伤缺陷;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缺陷附近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含缺陷试样疲劳行为进行了评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基于Murakami模型,对击打伤缺陷试样疲劳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残余压缩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左右两侧和底部,残余拉伸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上下两侧和底部残余压应力下方一定区域.含缺陷试样疲劳裂纹均萌生于缺陷处,抗高周疲劳性能明显降低.含缺陷试样疲劳强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数据均在20%误差范围内.
-
-
尹鸿祥;
吴毅;
张关震;
张弘;
张斌;
李翔
-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2019年
-
摘要:
表面击打伤已成为影响高速铁路车轴疲劳性能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击打伤对车周钢疲劳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高速冲击在EA4T车轴钢疲劳试样上模拟外物击打伤缺陷;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缺陷附近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含缺陷试样疲劳行为进行了评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疲劳断口进行了观察;基于Murakami模型,对击打伤缺陷试样疲劳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残余压缩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左右两侧和底部,残余拉伸应力存在于车轴表面损伤上下两侧和底部残余压应力下方一定区域.含缺陷试样疲劳裂纹均萌生于缺陷处,抗高周疲劳性能明显降低.含缺陷试样疲劳强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数据均在20%误差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