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34988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循证医学、结核病与胸部肿瘤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2014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等;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笑非、何婉玲、叶才果等。
靶向治疗药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4988篇
占比:99.97%
总计:435124篇
靶向治疗药物
-研究学者
- 王笑非
- 何婉玲
- 叶才果
- 林长征
- 钟志远
- 刘培培
- 吴志
- 谭青乔
- 韩宝惠
- 余庚花
- 刘伟旭
- 刘军安
- 刘卡花
- 刘明星
- 刘玉敏
- 吴嘉
- 吴建宏
- 周荣
- 姚美男
- 姜顺顺
- 孟凤华
- 宋家伟
- 张丽
- 张坦
- 张志祥
- 徐晓燕
- 方媛
- 方翼
- 时圣明
- 朱裕林
- 李宝兰
- 李杨
- 李萍
- 李赫
- 林英嘉
- 桑冉
- 汪波
- 熊旺平
- 王凡
- 王利
- 王宇石
- 王敬萍
- 王文倩
- 王雷
- 田晓明
- 田红
- 程刚
- 程茹
- 胡利修
- 谭淑洁
-
-
菅若男;
朱佳林
-
-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NBC)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具有较高的组织学级别,较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更具侵袭性,且易发生内脏转移。目前,临床对TNBC多采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常规化疗,但极易产生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使用铂类药物治疗转移性TNBC,药效持续时间短、毒性大,中位总生存期仅9~12个月。鉴于TNBC的化疗效果欠佳,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根据患者的肿瘤分子亚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TNBC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
马晓松;
汪步海;
梁一晨;
韩枫;
吴越超
-
-
摘要: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来源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B-NHLs一线治疗方案仍是经典标准R-CHOP方案。近几年,靶向阻断分子或细胞机制在淋巴瘤中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意义,靶向治疗手段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预测和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B-NHLs靶向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
-
尹世全;
张弘;
刘跃华
-
-
摘要:
采用文献综述法建立社会影响、可及性、可负担性评估体系,评估肿瘤创新药(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自2017年逐步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政策实施效果.结果发现,实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政策后的正面社会影响突出、可及性获得满足、可负担性显著提高.建议在恶性肿瘤创新药纳入全国医保报销后,要考虑政策可持续、药物规范使用、保障不足或者滥用基金等问题.
-
-
陈晨;
刘凌云;
薄婧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及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40例进行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肿瘤TNM分期、乳腺癌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即从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归纳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脏毒性、皮肤/口腔黏膜、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全身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靶向治疗期间的满意度.
-
-
赵庆敏;
李程豪;
李研
-
-
摘要: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属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作用,关于其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靶向HER2治疗也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的基础策略之一.不同于在乳腺癌中的特殊性,HER2靶向药物在胃癌中的研究比较复杂,在胃癌中的研究也较少,总体上曲妥珠单抗在胃癌中的一线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耐药性和副作用不容忽视,抗体-药物缀合物、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等作为新型的药物形式的出现,可能补充HER2耐药、改善转移或阻止复发,以及与单抗联合用药改良一线治疗方案,进一步使HER2靶向治疗的患者受益.
-
-
赵国发;
王晓芳;
张蕾;
李楠;
贾友超
-
-
摘要:
头颈部鳞癌(HNSCC)是一种具有分子异质性和肿瘤-宿主相互作用特征的免疫抑制疾病,在手术切除瘤体基础上结合放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方法.顺铂、5-FU、氨甲喋呤、博来霉素等辅助化疗药物可使患者获益,但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评估其不良反应.HNSCC的新辅助化疗优先选择TPF方案(多西他赛+顺铂+5-FU),可降低局部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并延长总生存期.靶向细胞表面信号受体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靶向细胞信号通路药物(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和靶向肿瘤干细胞药物等靶向治疗药物,在HNSCC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免疫治疗有助于提高疾病控制率并降低放化疗所带来的多种不良反应,药物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临床效果值得期待.姑息化疗是治疗不适合手术/再放疗的复发/转移性晚期HNSCC的主要手段,铂类联合5-FU加/不加西妥昔单抗是晚期姑息化疗的主要治疗方案.
-
-
帕孜来提·亚森;
袁浩;
路红;
郑亚;
王玉平;
周永宁
-
-
摘要:
以往针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化疗常作为其最佳治疗选择,但传统化疗不良反应大,耐药率高,成为治疗难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具有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药物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以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胃癌的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联合疗法可带来生存效益,将是胃癌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药物临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
姚满田;
江冠铭;
刘淳
-
-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
-
李雅昆
-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埃克替尼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1例NSCL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液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依据测定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和野生型组,均采用埃克替尼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选取同期做健康体检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NSCLC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液中EGFR突变差异.结果 50例健康人外周血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率为0,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41.58% (42例),EGFR野生型组患者31.68%(32例),EGFR基因未突变者27例.基因突变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5.71%,治疗有效率为64.29%;野生型组疾病控制率为59.38%,总有效率仅为12.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年间EGFR基因突变组的生存率均远高于野生型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中EGFR基因突变患者行埃克替尼治疗效果更高,因此在晚期的NSCLC患者治疗中可以通过测定是否EGFR基因突变来指导靶向药物治疗.
-
-
周燕斌
- 《20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精准医学正在成为许多类型癌症的主流治疗方法.在过去10年里,对于肺癌的分类方法从组织学类型的简单分类,过渡到了以驱动基因信息为标尺的新的分类方法.目前,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这些携带有驱动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显著.2014年发表在JAMA[1]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提示,驱动基因状态、是否接受相应的治疗与中位生存时间(OS,95%CI)存在明显相关性:携带有驱动基因但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OS为2.38年(1.81~2.93);携带有驱动基因并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OS达到3.49年(3.02~4.33);无驱动基因患者,OS为2.08年(1.84~2.46).在本文中,将重点回顾近2年来这些除EGFR/ALK以外的可治疗靶点及药物的最新进展。
-
-
Amy E.DeZern;
惠吴函
- 《第57届美国血液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肿瘤,包括髓系肿瘤一大部分亚型,是最常见的成人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目前,只有3种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来治疗MDS:阿杂胞苷,地西他滨和来那度胺.在过去的9年中,新药取得的成功就是来那度胺获批于2006年,是FDA最后批准治疗MDS的药物.MDS作为一组疾病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这一进展缓慢的原因,但是最近MDS分子特点方面取得的进展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对发病机制有更深入了解,以及提高了对疾病的预后判断.随着这些进展出现,未来恰当的选择治疗方案或靶向治疗药物或许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的学习目的是描述MDS患者体细胞突变的最新进展以及突变对诊断和预后的意义,解释目前对FDA批准治疗MDS药物的应用以及去甲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选择,讨论临床实验中治疗MDS的新药。
-
-
陶瑛瑛;
岳慧杰;
张海锋
-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肺动脉高压(PAH)以肺小动脉增殖和重塑为特征,患者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大部分PAH患者疾病进展快,长期预后差.本文综述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几类靶向治疗药物潜力品种的最新临床评价研究及临床使用期间临床药师对其进行相应的药学监护.药师从药物角度出发,需根据药物本身药动学、药代学特性,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发挥自身优势,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用药监护,达到个体化给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
蔡加琴;
黄旭慧
- 《2014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当下肿瘤治疗的热点,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的工作模式和体会.方法:通过亲身实践,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临床药师实施靶向药物长期安全性管理的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构建医、药、护医疗团队对口服靶向药物患者集中管理,定期随访出院后患者,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的自我管理。
-
-
张志谦
-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肿瘤是由功能差别、表型各异、分子表达干差万别的异质性的细胞群体组成.肿瘤的异质性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许多治疗方法无法靶向所有的细胞,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的细胞呈等级分布,是由肿瘤干细胞通过不对称分裂和不断分化所形成,是肿瘤异质性产生的起源细胞.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少数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能驱动肿瘤形成和生长的一类细胞的代称.这些细胞常表现为耐药、在动物体内有强的致瘤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其存在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变革.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据表明,清除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有望为肿瘤的治愈提供新的希望.本文介绍靶向肿瘤干细胞药物研究的策略和最新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和分离鉴定为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药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调控机制的深入揭示,研发特异的靶向治疗药物。另一方面可以以肿瘤干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先导化合物库、中药等筛选可以干预肿瘤干细胞恶性特性的候选药物。微小RNA以及干扰RNA等核酸药物、靶向细胞表面的抗体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等亦是靶向肿瘤干细胞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尽管实验室阶段已经发现许多潜在的靶向肿瘤干细胞的靶分子和药物,但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尚需时日。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的治疗不仅要清除肿瘤干细胞,同样需要降低的肿瘤大小。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用,清除异质性肿瘤中的所有恶性细胞才是肿瘤治疗取得临床治愈的根本途径。
-
-
顾康生;
张逸寅
-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复发性淋巴瘤是指初次化疗获得CR后复发的淋巴瘤.而难治性淋巴瘤目前尚无公认明确定义,有学者指出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①经标准方案规范化疗4个疗程,肿瘤缩小<50%或病情进展;②经标准方案化疗达CR,但半年内复发;③CR后2次或2次以上复发;④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初治患者早期复发(<6个月)、Ⅳ期、大肿块、B组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结外侵犯、年龄是影响总生存期的6个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复发后的患者不一定难治,早期复发、Ⅲ/Ⅳ期、贫血为难治性相关危险因素,针对具备HD-ASCT条件的复发性/难治性HD-ASCT患者,采用包括挽救性治疗,HD-ASCT后DLBCL的复发,对于不具备HD-ASCT治疗条件的DLBCL患者,包括姑息性化疗、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等。
-
-
-
-
-
钱桂生;
胡义德
- 《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由于缺乏特异性,取得疗效的同时也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毒副反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随着肿瘤基础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治疗领域,它是根据肿瘤组织有别于正常组织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特异的作用于和肿瘤组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受体,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从而达到阻断其增殖、转移、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凋亡.因此,选择肺癌细胞特异的分子靶点,应用针对该靶点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取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又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这种高效、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模式,越来越被肿瘤学术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近几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了多个可用于治疗的特异性靶位点,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应用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本文简要介绍针对肺癌HE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蛋白激酶(TK)家族分子的靶向药物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