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34988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循证医学、结核病与胸部肿瘤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2014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等;靶向治疗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笑非、何婉玲、叶才果等。

靶向治疗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4988 占比:99.97%

总计:435124篇

靶向治疗药物—发文趋势图

靶向治疗药物

-研究学者

  • 王笑非
  • 何婉玲
  • 叶才果
  • 林长征
  • 钟志远
  • 刘培培
  • 吴志
  • 谭青乔
  • 韩宝惠
  • 余庚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菅若男; 朱佳林
    •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NBC)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具有较高的组织学级别,较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更具侵袭性,且易发生内脏转移。目前,临床对TNBC多采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常规化疗,但极易产生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使用铂类药物治疗转移性TNBC,药效持续时间短、毒性大,中位总生存期仅9~12个月。鉴于TNBC的化疗效果欠佳,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根据患者的肿瘤分子亚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就TNBC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马晓松; 汪步海; 梁一晨; 韩枫; 吴越超
    • 摘要: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来源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B-NHLs一线治疗方案仍是经典标准R-CHOP方案。近几年,靶向阻断分子或细胞机制在淋巴瘤中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意义,靶向治疗手段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预测和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B-NHLs靶向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 尹世全; 张弘; 刘跃华
    • 摘要: 采用文献综述法建立社会影响、可及性、可负担性评估体系,评估肿瘤创新药(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自2017年逐步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政策实施效果.结果发现,实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政策后的正面社会影响突出、可及性获得满足、可负担性显著提高.建议在恶性肿瘤创新药纳入全国医保报销后,要考虑政策可持续、药物规范使用、保障不足或者滥用基金等问题.
    • 陈晨; 刘凌云; 薄婧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及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40例进行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肿瘤TNM分期、乳腺癌类型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即从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归纳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脏毒性、皮肤/口腔黏膜、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中国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护理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全身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靶向治疗期间的满意度.
    • 赵庆敏; 李程豪; 李研
    • 摘要: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属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作用,关于其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靶向HER2治疗也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的基础策略之一.不同于在乳腺癌中的特殊性,HER2靶向药物在胃癌中的研究比较复杂,在胃癌中的研究也较少,总体上曲妥珠单抗在胃癌中的一线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耐药性和副作用不容忽视,抗体-药物缀合物、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等作为新型的药物形式的出现,可能补充HER2耐药、改善转移或阻止复发,以及与单抗联合用药改良一线治疗方案,进一步使HER2靶向治疗的患者受益.
    • 赵国发; 王晓芳; 张蕾; 李楠; 贾友超
    • 摘要: 头颈部鳞癌(HNSCC)是一种具有分子异质性和肿瘤-宿主相互作用特征的免疫抑制疾病,在手术切除瘤体基础上结合放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方法.顺铂、5-FU、氨甲喋呤、博来霉素等辅助化疗药物可使患者获益,但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评估其不良反应.HNSCC的新辅助化疗优先选择TPF方案(多西他赛+顺铂+5-FU),可降低局部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并延长总生存期.靶向细胞表面信号受体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靶向细胞信号通路药物(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和靶向肿瘤干细胞药物等靶向治疗药物,在HNSCC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免疫治疗有助于提高疾病控制率并降低放化疗所带来的多种不良反应,药物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临床效果值得期待.姑息化疗是治疗不适合手术/再放疗的复发/转移性晚期HNSCC的主要手段,铂类联合5-FU加/不加西妥昔单抗是晚期姑息化疗的主要治疗方案.
    • 帕孜来提·亚森; 袁浩; 路红; 郑亚; 王玉平; 周永宁
    • 摘要: 以往针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化疗常作为其最佳治疗选择,但传统化疗不良反应大,耐药率高,成为治疗难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具有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药物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以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胃癌的多项临床试验证实联合疗法可带来生存效益,将是胃癌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药物临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潇; 张艳华
    • 摘要: 厄达替尼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首个针对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其通过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遗传改变来调节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及血管的生成.厄达替尼代表了第一个针对FGFR遗传变异的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厄达替尼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以供临床参考.
    • 姚满田; 江冠铭; 刘淳
    •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靶向治疗药物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 李雅昆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液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埃克替尼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1例NSCL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液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依据测定结果分为基因突变组和野生型组,均采用埃克替尼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选取同期做健康体检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NSCLC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液中EGFR突变差异.结果 50例健康人外周血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率为0,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41.58% (42例),EGFR野生型组患者31.68%(32例),EGFR基因未突变者27例.基因突变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5.71%,治疗有效率为64.29%;野生型组疾病控制率为59.38%,总有效率仅为12.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年间EGFR基因突变组的生存率均远高于野生型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中EGFR基因突变患者行埃克替尼治疗效果更高,因此在晚期的NSCLC患者治疗中可以通过测定是否EGFR基因突变来指导靶向药物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