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
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

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06-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由于缺乏特异性,取得疗效的同时也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毒副反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随着肿瘤基础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治疗领域,它是根据肿瘤组织有别于正常组织的一些生物学特性,特异的作用于和肿瘤组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受体,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从而达到阻断其增殖、转移、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凋亡.因此,选择肺癌细胞特异的分子靶点,应用针对该靶点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取得明显疗效的同时,又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这种高效、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模式,越来越被肿瘤学术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近几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了多个可用于治疗的特异性靶位点,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应用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本文简要介绍针对肺癌HE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蛋白激酶(TK)家族分子的靶向药物研究新进展。
  • 摘要:一书,正式由McGraw-Hill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并在世界各地发行.应该说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和普及各种呼吸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介入肺脏病学"这一名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并未就"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一词给出具体的定义.2001年,美国著名的临床医学期刊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中心的Danel H.Sterman等撰文,就"介入肺脏病学"的概念、相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等进行了介绍.在文中,作者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肺脏病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着重将先进的支气管镜和胸膜腔镜技术应用到以气管、支气管狭窄至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治疗".在此文发表以后,很快引起了欧美等国的介入肺脏病学专家的广泛关注,之后欧洲呼吸病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共同组织了欧洲和北美等国的专家,起草了一份关于介入肺脏病学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并发表在2002年Eur Respir J的第19卷上.文中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一门涉及呼吸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医学科学和艺术,掌握它除了需要接受标准的呼吸病学的专业训练之外,还必须接受更加专业的相关训练,并能作出更加专业的判断".本文介绍, 一、介入肺病学(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的概念,二、介入肺脏病学的常用技术,三、介入肺脏病学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相对于"介入心脏病学"来说,人们对"介入肺脏病学"的概念要陌生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介人心脏病学","介入肺脏病学"无论是起步,还是发展和普及的速度,均滞后于"介入心脏病学".追溯其历史,真正将呼吸系统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来加以定义和研究,也不过10年时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逐渐有学者在文章中开始使用"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一词.在1999年,由两位美国学者John F Beamis,Jr和Praveen N.Mathur主编的一书,正式由McGraw-Hill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并在世界各地发行.应该说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和普及各种呼吸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介入肺脏病学"这一名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并未就"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一词给出具体的定义.2001年,美国著名的临床医学期刊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中心的Danel H.Sterman等撰文,就"介入肺脏病学"的概念、相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等进行了介绍.在文中,作者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肺脏病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着重将先进的支气管镜和胸膜腔镜技术应用到以气管、支气管狭窄至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治疗".在此文发表以后,很快引起了欧美等国的介入肺脏病学专家的广泛关注,之后欧洲呼吸病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共同组织了欧洲和北美等国的专家,起草了一份关于介入肺脏病学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并发表在2002年Eur Respir J的第19卷上.文中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一门涉及呼吸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医学科学和艺术,掌握它除了需要接受标准的呼吸病学的专业训练之外,还必须接受更加专业的相关训练,并能作出更加专业的判断".本文介绍, 一、介入肺病学(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的概念,二、介入肺脏病学的常用技术,三、介入肺脏病学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 摘要: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属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中的一种类型.以往由于病理活检率低、并且与其他继发性机化性肺炎未加以区分,因此认为本病并不多见.但随着对COP认识的不断提高,诊断的病例数逐年增多,说明本病并不少见,只是以往诊断手段有限,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误诊或漏诊.为了进一步提高呼吸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并结合我院经活检证实的25例CO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OP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诊治谈点粗浅体会。
  • 摘要: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在贯彻我国1993年制定的<哮喘诊治指南>和GINA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哮喘的遗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及患者管理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存在诊治误区,制约了我国哮喘病的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研究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和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中的常见误区及对策。
  • 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属于肺循环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近年来国际上肺循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单就肺动脉高压而言,随着对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和诊断技术的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应用,2003年威尼斯第三届世界PAH会议上,在保持1998年Evian分类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修订了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标准;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分别于2004年7月和12月制定了PAH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与既往比较,新的分类方法和推荐意见更全面、操作更方便,更有利于临床医师评估病情及制订规范化治疗和预防措施,也更便于推广.本文研究,一、肺动脉高压新的临床分类,二、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三、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手段和技术,四、肺动脉高压新的治疗策略和手段。
  • 摘要:医院的基本单元和活力在科室.科室的活力在于发挥每一个科室成员的主动积极性.因此搞好科室的管理和经营,将对学科和医院发展起到主要作用.本文从5个方面谈谈科室的管理和经营。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之中,与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充分认识及合理治疗程度相比,我们对COPD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认识,诊断和治疗的不足.COPD与哮喘都存在气道炎症反应,但发病因素有所不同,许多学者对哮喘患者进行了体外变应原检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哮喘的个体化方案提供了依据.为了研究COPD的发生是否也与体外变应原有关,本文对59例COPD患者及67例哮喘患者同时进行17种体外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抗体IgE检测及比较,探讨其在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策。
  • 摘要:医疗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出台,对护理文件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目的预防护理事故的发生,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护理记录作为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记录了病人治疗护理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的记录,不仅可以预防医疗纠纷,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2年对护理记录进行质控检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取了改进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兴起,呼吸道及肺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也得以迅猛发展.我们采用镍钛合金为原料,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出4种不同形状支气管封堵器,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介绍镍钛合金支气管封堵器的研制及其实验研究。
  • 摘要:1999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是在缺少国内资料的情况下,为适应当时需要,主要参考国外资料和集中国内专家意见写成.总体反映良好.有人对草案中关于病情评估部分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认为实用可行.但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个动态的疾病,病原谱构成、特别是细菌耐药性方面各国之间和同一国家地区之间可以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各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市场、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指南应当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点.因此在草案发表不久,呼吸病学分会就召集会议,筹划指南修订,核心问题是我国CAP病原谱分布和抗生素耐药性等基础性工作必须进行前瞻性研究.历经种种困难,现已完成两项规模较大的CAP病原体的流调和药敏检测,指南修订已经定稿.修订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适合国情、简便实用、承认差别、便于操作.北京和上海分别牵头包括全国主要城市和部分地级市医院的CAP病原谱流调和药敏测试结果表明:(1)肺炎链球菌同样是我国CAP的最常见病原体,占所分离病原菌的10.7%和31.0%;(2)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比例不高,2项调查分别为2.9%和9.1%;(3)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比例较高,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分别为20.7%和39.2%,肺炎支原体分别为6.6%和11.6%,嗜肺军团菌5.1%和4.0%.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甚为常见.确认CAP病原体构成与国际大多数报道是一致的,消除了我们过去由于标本和技术等原因苛养菌分离率低所造成的"G-杆菌是主要病原体"的假象.改变了某些"从实验室收集菌株"方式进行药敏测试所显示的我国PRSP也相当高的、与"临床实际不甚相符"的结论.本文介绍, 一、指南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础性工作,二、新版指南的主要修改及其与国际指南的比较,三、学习和实践新版CAP指南的几点建议。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COP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方法的不一致,加上地区和人群的危险因素暴露差异,结果差异很大.国内曾经对湖北、北京和辽宁三个农村地区15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吸烟等仍然是COPD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十五"期间,广州医学院等九家单位在我国七个地区(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天津、重庆和陕西)对40岁以上的人群就我国COPD患病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发病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睡眠呼吸疾病,临床统计显示未经治疗的OSAHS患者5年病死率可达11%~13%,全球每天约有3000人的死亡与OSAHS有关.OSAHS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合并症.高血压是一种高致残和致死性常见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大病之一.了解OSAHS和高血压间的关系对于防治高血压,减低高血压的人类的威胁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必须要做的事情.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SAHS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OSAHS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0%~60%,而普通人群中仅为2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OSAHS患病率为50%,普通人群仅为10%[4].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与高血压发病情况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组织了全国20家三甲医院的呼吸科,综合各家医院OSA患者资料进行了此次OSA与高血压的多中心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和报告我国OSA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与相关情况。
  • 摘要:狭义的呼吸力学就是研究呼吸运动过程中,与呼吸运动有关的压力、容量和流速三要素及其相关的顺应性、阻力和呼吸做功等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力学参数的特性的一门学科.广义的呼吸力学还包括呼吸中枢驱动和呼吸调节的过程.从呼吸力学的角度来说,肺通气过程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呼吸的动力(呼吸肌肉和呼吸机产生的压力)克服阻力,驱动气体运动的过程.同时需要注意到,肺通气的变化对肺内气量、气体交换、动脉血气、肺和胸廓的神经反射和中枢驱动等产生影响.如何通过掌握呼吸力学的变化,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建立诊断方法或标准,以及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措施,是呼吸力学临床应用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呼吸力学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呼吸力学检测方法的进展;(2)呼吸力学变化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认识进展;(3)应用呼吸力学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进展。
  • 摘要:气道炎症在决定COPD的长期的进行性发展中起主要作用: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与肺对毒性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吸烟是COPD的最重要的病因之一,但是吸烟者仅有约20%发展成临床的COPD.大气污染、居室小环境污染和职业因素也是COPD的重要病因.多种病因造成的病理改变却是相似的,即气道炎症,气道炎症是COPD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COPD相关的几乎所有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均为气道和肺脏炎症的结果:气道重建是小气道对慢性炎症损伤发生的反复的异常修复的结果;肺脏炎症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导致肺实质破坏(肺气肿);炎症细胞产生的蛋白酶、炎症介质和氧化物导致了腺体增生和高分泌,AECOPD的突出特征为气道炎症的加重.本文介绍,一、肺脏炎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学的核心问题,二、抗炎治疗应该是COPD治疗的基础,三、联合治疗能够增加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四、其他抗炎药物。
  • 摘要:本研究以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理学评估的方法,从呼吸动力学、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和肌电等多项生理指标对ALI/ARDS早期的病理生理状态变化进行系统评估,并比较早期应用控制性高浓度氧疗、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或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不同的干预措施对ALI/ARDS生理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的影响,为临床上早期合理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LI/ARDS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随着社会前进,目前我国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我国人群中主要死因之一和造成重要社会负担的原因.然而至今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没有广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痉挛气道的解痉时相线性规律,为哮喘患者的解痉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16例哮喘发作期患者和14名志愿者进行支气管扩张试验,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15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及4小时各个时间点,分别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反映大气道功能,以及用力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25%-7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量(FEF75%)反映小气道功能.以志愿者为对照,观察哮喘患者大、小气道解痉时相的差异.建立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标拟合直线方程,比较拟合直线方程斜率,对哮喘患者大、小气道解痉时相对比分析。
  • 摘要: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最典型病理生理特征和诊断标准之一.进行气道高反应性测定最常用的肺功能指标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比气道传导率(sGaw)、呼吸阻力(Rrs)等.由于呼吸阻力测定只需患者平静呼吸,即能得到清晰的剂量-反应曲线和相应的检测数据,避免深吸气后用力呼气时的气道陷闭,以及频繁用力吸呼气所导致的呼吸肌疲劳,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得到美国胸科学会认可.呼吸阻力是肺与胸廓黏性阻力之和,除反映气道口径外也受到胸廓与肺组织黏性阻力的影响.本文用Astograph气道反应测定仪吸入乙酰甲胆碱进行气道高反应性测定,该方法采用强力振动原理测定呼吸阻力,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呼吸阻力升高与哮鸣音的出现存在不一致现象。
  • 摘要:新近提出的气道炎症学说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治疗学发生了革命性进步,由原先单纯解痉治疗转为以抑制气道炎症和完全控制哮喘为目的的联合治疗.然而,包括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在内的现有抗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理想.因此,进一步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寻找新的干预靶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抑制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以寻找新型平喘药物,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在祖国医学中,紫金丹、瑞应丹、定喘丹和砒霜散等皆是以砒霜为主药成功治疗哮嗽和宿喘的验方.As2O3是砒霜的有效提取成分.我国学者应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举世瞩目的惊人发现,其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机制.基于气道炎症学说、古人砷剂治哮的成功经验以及现代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进展,本研究旨在研究DC、EOS和NF-κB等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尤其是气道EOS浸润、EOS凋亡和NF-κB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砷剂治疗哮喘的作用及其机制。
  • 摘要:本文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KATPCOs)盐酸埃他卡林(IPT)治疗肺动脉高压可能的机制.将培养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分为低氧培养组、低氧培养+10-8 mol/L IPT组、低氧培养+10-7mol/L IPF组、低氧培养+10-6 mol/L IPT组、低氧培养+10-5 mol/L IPT组、低氧培养+10-4 mol/L IPT组、常氧培养组.低氧培养的氧浓度为(2±0.5)%.各IPT干预组将PASMC与每一浓度的IPT低氧共培养48h.ELISA方法测定培养液中TGF-β1的浓度,免疫荧光法测定PASMC的Caspase-3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GF-βRⅠ)转录水平的表达.将SD大鼠分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以下简称HPH模型组)、低氧+0.75 mg/kg IPT干预组(以下简称IPT干预组1)、低氧+1.5 mg/kg IPT干预组(以下简称IPT干预组2)、常氧+1.5 mg/kg IPT干预组(以下简称IPT干预组3)、正常对照组.HPH模型组、IPT干预组1及IPT干预组2的SD大鼠于常压缺氧舱(自制NJMU-2000型)缺氧饲养,舱内氧浓度为(10±0.5)%,每天8小时,每周6天,共4周.IPT干预组1及IPT干预组2在每日大鼠缺氧饲养前,IPT分别以0.75 mg/kg和1.5 mg/kg体重给大鼠灌胃.IPT干预组3对正常氧浓度饲养环境中的大鼠予IPT 1.5 mg/kg体重灌胃.正常对照组及HPH组按体重给予5ml/kg生理盐水灌胃.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动脉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中PCNA、TGF-β1、TGF-βR Ⅰ蛋白质水平的表达,RT-PCR测定PCNA、TGF-β1、TGF-βR Ⅰ转录水平的表达.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组的统计学意义。
  • 摘要:慢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CAPD)是一组原因不明以周围神经轴索变性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肉无力,而以呼吸肌受累为突出表现的比较少见.本文报道两例经周围神经活检确诊的慢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其临床特征以呼吸肌受累、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为突出表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