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57届美国血液年会
第57届美国血液年会

第57届美国血液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美国奥兰多
  • 出版时间: 2015-12

主办单位:美国血液病协会;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57届美国血液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组以骨髓中出现铁粒幼细胞作为特征的遗传性及获得性疾病.X连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由ALAS2胚系突变导致,杂合突变的男性,由于血红素合成缺陷和无效造血导致低到中度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虽然多数患者对吡哆醇有效,但XLSA是典型的铁超载贫血,这些患者中铁超载的治疗也颇为重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由SLC25A38——线粒体载体家族的一个成员突变所致的严重疾病.本文介绍了认识导致先天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2个最常见的基因。理解X连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个铁超载的贫血,在处理这些患者时治疗铁超载至少与吡哆醇一样重要。理解SLC25A38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疾病,唯一治疗方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描述在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中发现RNA剪接机器的体基因突变,它与髓系肿瘤相关理解SF3B-1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不同的疾病。描述靶向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患者无效造血的新药。
  • 摘要:30多年来,科学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基因水平治疗血友病,使这种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的患者能自我合成足够凝血因子,避免反复的静脉输注治疗及其相关出血风险.设想未来新的血友病治疗标准中,重组凝血因子治疗不再需要每天注射,而是降级是一个辅助治疗的角色.自从1965提出冷沉淀和随后在1970年代的提纯的浓缩FⅧ,静脉注射凝血因子提取物成为治疗血友病的支柱.在1980年代,重组凝血因子快速发展,以应对血浆来源的病毒感染.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这些产品的替代疗法可以彻底改变严重先天性血友病的生活质量.而在过去的1-3年,新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通过基因治疗来改善凝血缺陷有望成功.
  •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大多数出血性疾病一般可通过基因表型分析得到诊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凝血因子编码基因特征得以明确,使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对于血友病来说,分子基因检测可用于确定携带者、产前诊断以及评估凝血因子浓缩制剂应用后抑制物形成和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因此它已成为临床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近年来,血管性血友病(vWD)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开展基因诊断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但如何把复杂的基因缺陷以及新兴知识转化为诊断策略仍然存在着问题.基因分析的新进展包括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的应用,可在诊断未明的患者中检测出导致出血的基因位点,最终提高对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治疗。
  • 摘要: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以血栓形成和/或流产或以妊娠期发病为临床表现伴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为特征的疾病.抗磷脂抗体是获得性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与先天性血栓形成不同,它可形成动、静脉血栓.尽管已经有大量关于aPL的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前对于血栓形成的机制仍没有统一的解释,这可能与aPL的异质性和/或它能影响多条促和/或抗血栓形成通路有关.抗磷脂抗体主要针对磷脂结合蛋白,而非磷脂本身,最普遍的抗体靶点是β2-糖蛋白Ⅰ(β2GPⅠ),也有针对其他靶点例如凝盘酶原的抗体等.aPL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狼疮抗凝物(LA)检测(LA可延长磷脂依赖的抗凝试验时间)和/或抗心磷脂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检测.尽管不断出现新的能够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对抗凝机制的未知仍然困扰着血栓性APS的治疗.初步研究认为对于APS相关血栓性形成病人的直接口服抗凝治疗应十分审慎.有限的证据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APS.临床仍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类APS的发病机制,以确定APS相关事件发生高危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的指标,也有助于对这种谜一样疾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 摘要:产后出血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是导致产妇病死的首要原因.许多产后出血仍未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由于每个产妇都有可能合并出血,因此产科病房应具备分娩出血的应急预案.本综述将观察产后出血的流行病学以及目前推荐的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策略.近期有关出血处理的进展也将会收录在此,包括(1)识别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严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2)使用抗纤溶治疗;(3)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替代治疗.
  • 摘要:一名癌症病人的全方位护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探寻对他或她生殖健康将产生的潜在威胁.提供照顾方应与新诊断的病患讨论不育的风险,并尽早提供给他们咨询生殖专家的机会.常规生殖能力保存的选择包括冷冻女性胚胎或卵子、男性库存精子;所有对青春发育期前儿童的选择的都是实验性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其标准方案仍存在特殊挑战,其他处理策略正在研发当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独特的生殖能力保护方法包括试验性的技术,如激素治疗、癌症治疗后转诊至生殖专家、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适当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重要的是,血液专科医师与生殖专家的加速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转诊策略即可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增加生存者成为父母的机会.通过更多的研究仍有很多机会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殖问题,特别是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 摘要:噬血细胞综合症(HLH)是一种以免疫功能极度活化导致病理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疾病为一系列遗传或获得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往往伴随着不受控制的感染.HLH也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的持续性抗原刺激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时HLH经常被描述为"原发",获得性反应性疾病经常被描述为"继发".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由于存在基因易感性的患者经过特定的免疫刺激而引发的HLH更为复杂.HLH的早期识别和潜在原因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存活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和去除活化抗原的早期治疗.然而,HLH的诊断受到了如病理性炎症反应和其他临床情况重叠的种种挑战.治疗的进一步改善需要前瞻性试验,根据每个病人导致病理性炎症反应的病理基础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措施.
  • 摘要:噬血细胞性淋巴(HLH)的治疗主要在儿科中心得到了发展,其中家族性HLH(FHL)是新生儿和幼儿HLH的主要原因.组织细胞协会对于HLH的治疗制定了HLH-94和HLH-2004方案,这些方案经常也用于成人HLH(aHLH)的治疗.这些方案包括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和环孢素A;这些药物都具有强烈的抑制细胞毒性T/NK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抑制HLH中细胞因子风暴活化的作用.由于儿童HLH主要是遗传性HLH,HLH-94方案可以被认为是"一刀切"的做法.HLH在成人中是多样化的综合征,需要根据潜在的触发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以及遗传背景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成人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既往史和合并症进行改进.风湿病、胃肠病、神经科,儿科,移植和病理学的多学科综合考虑是成功治疗的前提.首选的治疗方案应该是能够适应疾病本身和危险因素的治疗,其中包括严谨的支持治疗与不断重新评估的序贯治疗措施.应当认识到,HLH成人治疗方案的确立更依靠专家意见,而不仅是广泛的科学依据.
  • 摘要:对于新发的深静脉血栓,加压超声是非常精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对于复发的深静脉血栓,残留血栓的存在使检查的准确性下降.磁共振直接血栓成像可以区分新旧血栓,目前正在验证这项技术并有可能成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高龄患者,由于不会危及安全,使用年龄调整的D-二聚体阈值将会减少影像学的需求.对于疑似肺栓塞且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腿部的加压超声是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所有临床上疑似肺栓塞的妊娠患者都应该进行完整的诊断检查,其中包括CT肺血管成像或换气-灌注扫描.
  •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尤其是异基因HSCT(allo-HSCT)后,包括感染和复发在内的病死率与免疫重建延迟有明显关系1-3.特别是T细胞免疫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预处理、受体的胸腺功能状态、供者年龄4、移植类型、干细胞数量、是否进行体内或体外的去T细胞、供受者HLA位点是否相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和是否发生GVHD(包括急性GVHD和慢性GVHD).本文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移植后免疫重建延迟的临床意义,促进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策略。
  •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出血性并发症范围很广,从轻微的皮肤瘀伤到威胁生命的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通常,当血小板计数>30×109/L时,极少发生严重的出血,只有当血小板计数<10×109/L时才易发生严重出血.基于临床研究以及ITP登记处、管理处数据的分析,ITP患者发生ICH的概率,在儿童约为0.5%,成人约为1.5%.ITP患者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非ICH)的概率难以评估,因为缺乏对其严重程度的评判标准.在临床上,发生出血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治疗,因为许多患者,尤其是儿童,只需要密切观察即可.处理ITP中的出血事件的指导原则包括:(1)决定何时需要治疗、何时可以安全停止治疗;(2)对于慢性ITP患者,给予最低剂量、最小毒性的治疗;(3)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出血的急救需要联合治疗;(4)早期积极治疗可能导致持久性的血小板反应.
  • 摘要: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反应的监测为通过全血计数(CBCs)的血液学反应,以骨髓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界定细胞遗传学反应,以及利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对外周血中BCRABL1mRNA进行定量(分子学反应,MR).某些时候临床上会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识别间期核中的BCR-ABL1,以及进行BCR-ABL1激酶域(KD)的突变分析.由于TKI治疗的大部分患者都获得了完全细胞学反应(CCyRs),qPCR以其越来越高的敏感度和动态范围成为CML患者主要的疾病监测手段.大量的TKI临床试验标志性分析已经建立用于识别高危的治疗失败的患者的分子学反应里程碑,是共识管理指南的基础,是推动qPCR试验标准化的强大动力。今天很多实验室以国际标准化(IS)的qPCR结果出具报告,将实验室具体数值转化为普遍适用的数据。由于传统临床应用受到相当的挑战,qPCR成为技术上的需求和责任用以各种评估的事实已显现出来。慢性TKI治疗的患者数增高以及关键临床决策取决于qPCR结果使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考虑是否中断TKI治疗。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疾病,既往定义为恶性浆细胞导致终末器官损害,即为高钙血症,肾功能衰竭,贫血,骨病变(CRAB症状).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更新了MM诊断标准,将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纳入诊断标准,即无CRAB症状但有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也可进行疾病诊断.此外,新的诊断标准纳入了现代成像方法,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对MM骨病的诊断.这些变化使高危患者得以早期诊断,以便早期有效治疗以防止严重终末器官损害的发生.本文系统评估了修订后的MM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MM诊断的修订也使得无症状冒烟型MM(SMM)诊断标准的得以重新修订.因此,本文也对当前SMM诊断和危险分层进行了回顾.特异预后因子的应用使高危SMM患者(进展至MM风险为25%/年的SMM)得以早期诊断.本文还对低危和高危SMM患者的管理进行讨论.
  • 摘要:随着对骨髓瘤认识的深入和新药的使用,初诊和复发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快速进展.几十年前,对治疗的认识是"多"未必"更好".当时的"多药"包括烷化剂+类固醇,是一种有严重毒性与合并症的药物联合.十年前,新药(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agents,IMiDs)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的出现,疗效与安全性的提高,使得多药联合成为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主流治疗方案,随后进一步扩展至复发难治患者.最近的3期临床试验提出新药之间的联合用药或烷化剂为基础的治疗可以带来更深程度的疗效,延长缓解期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如何在权衡新药联合经济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交叉副反应,是目前治疗选择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将为新诊和复发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甚至达到治愈大多数的目标.随着新药的出现、治疗手段的进步和对靶向治疗认识的深入,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现状也得以更加乐观。对各方案有效性的评估和新药的推广,使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在过去15年间得到显著改善。对疾病克隆抑制性的了解以及对MRD阴性对患者获益的认知,对骨髓瘤患者的治疗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应用无细胞毒药物的联合方案治疗初诊和难治复发患者以期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各种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来的治疗策略将会是更精准的靶向联合治疗,尽可能使患者达到持续的长期缓解。若不能治愈,则在达到最大疗效情况下,尽量减少药物毒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认识疾病的驱动突变基因。如BRAF V600E突变可见于4%复发MM患者。V600E突变特异的BRAF抑制剂,vemurafenib,能够使复发骨髓瘤患者得到持续缓解。尽管目前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处于探索和发现可用靶向药物的初期,未来有望研发潜在的针对驱动基因的靶向治疗。针对个体化免疫治疗技术的进展,驱动突变基因的明确,和可用与治疗的生物标记的发现,将为未来复发骨髓瘤精准治疗开启新的篇章。
  • 摘要:WHO分类提供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最佳诊断方法.然而,目前采用的诊断和分类MDS的标准已经出现生物学和分析上的限制.暂定分类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ICUS)已用来描述怀疑MDS但未确诊的病例.为了确定一个ICUS的诊断,需要全面的诊断流程和反复的实验检查来获得一个确凿的诊断.最近研究提供了年龄相关造血克隆(潜能不定的造血克隆)由突变基因驱动的证据,这些基因突变在髓系肿瘤中是重现性突变,与血液肿瘤高风险相关.这组突变的基因主要涉及表观遗传调控,很可能引发驱动癌前克隆扩增的损伤.然而,在一部分个体中检测到克隆可能是小的肿瘤克隆,在检测到的和未检测到的基因突变驱动下扩增.此外,几项实验证据表明MDS中造血克隆的选择和进化与异常的骨髓微环境潜在相关.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的推广为髓系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良机.虽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靶向基因的测序可能对鉴别克隆性病态造血,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和衰老相关或获得性骨髓衰竭背景下的克隆性造血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 摘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补体在包括许多溶血性疾病的人类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NH细胞因补体调节蛋白CD55和CD59的缺乏而易于发生溶血;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患者因某些基因突变导致补体旁路途径激活造成血栓性微血管病.将非典型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与其他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鉴别以找到最佳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但通常鉴别比较困难,幸运的是现今有新的生物检测手段可以用于鉴别.冷凝集素病,是IgM型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补体结合后循环至网状内皮系统发生血管外溶血.现今越来越多的抑制补体活性药物用于治疗该类疾病.
  • 摘要:不考虑年龄因素,复发或者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预后极差.再次诱导化疗的成功率不乐观,因为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rate)很低且持续时间短.显而易见,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提高复发或难治ALL患者的预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尤其是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复发的患者,预后更差,而且往往对化疗耐药.尽管大剂量的方法可能会克服化疗耐药,长期无病生存(long-term 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仍有限.目前已有一些针对抗原的治疗方法具有不错的疗效,这些抗原包括具有的恶性淋巴母细胞表面表达的CD19,CD20,CD22,CD52抗原.本综述集中讨论一些主要抗体的临床应用,包括裸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drug-antibody conjugates),免疫毒素,T细胞接合的双特异抗体.希望这些新型单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提高复发/难治ALL患者的预后.
  • 摘要:在过去的70年里,儿童ALL已从一个生存时间不足4月的致命性疾病发展为治愈率>85%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的是,随着治疗强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儿治愈了,但是以应用可导致长期的患病率甚至致死剂量的细胞毒性药为代价.近年来发现了一些敏感的标记,而他们对治疗的敏感性可用于判定病人是否需要积极治疗.根据临床特征我们可以将病人进行危险度分层,并且根据分子水平的治疗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白血病的分子学特征以期阐明其分子学或其对立或某些耐药白血病的机制.这些分子学标记还可用于新治疗的研究靶向,这就需要更新的实验方法来证实其有效性.目前对于生物学的研究较少,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一部分病人更易受到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通过药物遗传学的应用,某些病人的治疗根据其遗传学特征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调整.随着新治疗方法的应用,在儿童组添加适当的对照组实验对于用药的安全性研究是必要的,并可以确保儿童组病人可以在进一步的治疗研究中不被剔除.
  • 摘要:抗原特异性免疫疗已经成为有效治疗多种癌症的重要方法.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却并未取得明显成功.然而,最近的随机临床试验中,一些药物提高了生存率,其中包括CD33抗体-药物偶联物吉妥单抗.靶向CD33、CD45或CD66的放射免疫结合物,也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白血病活性.这些疗法可以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增加预处理强度,但其对病人预后的效果尚不明确.最新数据提出几种新型抗体(或许还包括某些调节性T细胞免疫疗法和疫苗)的临床抗白血病活性.同时,目前正在研发许多其它针对多种抗原的药物.然而,所有这些疗法都受限于AML的抗原异质性特性,并且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尚待解决,包括:理想的靶抗原、在何种疾病状况下使用这些治疗、最适用的患者人群、精准的治疗模式以及具体的支持治疗.目前AML标准"3+7"为基础的化疗并不理想,尚不能满足很多患者,需要许多临床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抗原定向疗法成为治疗AML的有效方法.
  • 摘要:本文的学习目标为认识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和纵隔灰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熟悉非免疫缺陷人群中EBV阳性B细胞淋巴瘤的概念,理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起源的概念及双重打击和双表达淋巴瘤的区别。
  • 摘要:第57届ASH会议对于TTP诊断方面的进展主要为强调了ADAMTS13检测的重要价值.在临床检验中,虽然存在检验误差、其他疾病的干扰等诸多因素,ADAMTS13活性<10%仍可用于排除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而作为确诊TTP的证据.关于妊娠或产后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本次会议的要点在于对临床特征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例如: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PE/HELL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补体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C-TMA)(包括不典型的溶血-尿毒综合征,即a-HUS),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进行鉴别,并分别需要给予相应治疗.在本次会议中,针对复发/难治的获得性TTP患者,除了提出利妥昔单抗的抢先治疗这一新概念外,还提出了其它的挽救疗法,例如:2次/日的血浆置换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长春新碱、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切脾疗法。而对于治疗该病有前景的新药如N-乙酰半胱氨酸、硼替佐米、重组ADAMTS13、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抑制剂等则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 摘要: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CBT)的出现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对人类重要免疫调控通路的了解;认识到肿瘤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免疫逃逸;靶向检查点受体以恢复有效的抗肿瘤免疫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临床上的发展.这种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和程序性死亡1(PD-1)途径,已经彻底改变了一些实体肿瘤的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S)为这一策略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一些试验已经证明检查点阻断治疗的疗效,尤其是淋巴瘤.本文将在肿瘤发生机制背景下讨论淋巴瘤CBT目前的临床结果,并从中总结这个领域将来的进展.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的试验结果和淋巴瘤中的初步结果使得大家对CB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充满期待。随着许多可能的检查点作为靶向受体、许多肿瘤可以选择此种方法;现有的研究基础支持很多有趣的试验。如检查点阻断剂联合,与常规疗法、靶向治疗或其他免疫疗法联合等。临床研究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可能取决于我们能否合理地在过多的研究中选择那些最有前途的试验。为此考虑以下问题可能会有帮助。首先,已在实体瘤中使用CBT的大量经验中有所获益,这些重要的科学见解和问题可被纳入到恶性血液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中。其次,必须认识到CBT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的反应模式可能不同,包括延长疾病稳定状态和假的疾病进展,可能需要调整反应标准。有证据表明这些现象可能会在淋巴瘤中发生,但是需要做很多工作去系统整理和分析完成正在进行的研究的数据。第三,应该仔细规划CBT临床试验的相关研究以得到正确类型和肿瘤的标本,最大限度的取得资料,明确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耐药机制。第四,必须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如HL,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提早预测临床结果;在其它情况下,例如FL,临床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动力,并通过相关分析提高对没有达到预测结果的理解。因此,需要追求科学和临床结果,将实验室和诊所的发现结合起来,协同作用。最后,不同的学术中心和制药公司开发新试剂和试验来进行这些研究,应细化或者扩展多中心的范围,充分利用每个参与者的专业知识,以造福整个研究界,最终造福我们所服务的患者。
  • 摘要: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ibrutinib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抑制剂idelalisib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成功应用,临床大量的药物开始靶向于B细胞受体(BCR)通路.这些药物与传统细胞毒化疗、免疫调节药、单克隆抗体或其他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的多个试验正在进行.本文将综述单药和联合BCR抑制剂治疗NHL的数据;讨论常见的严重毒性和可能的耐药机制以及这些药物将来能否在特定NHL亚型中作为一线治疗.
  • 摘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研究在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使得很多小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多得以被发现.这些克隆有时会伴有某些疾病的标志性异常,如t(14;18),因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经过尚未揭示,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这些早期淋巴系统病变的研究能够揭示淋巴瘤形成的过程,为未来抢先治疗策略提供依据.而且,血液/肿瘤学家也注意到,对于某些伴有淋巴结肿大及/或淋巴细胞增多患者的治疗也深深困扰很多内科或外科医生.因为病理报告常常提示并非正常,但又尚不能诊断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疾病是良性或恶性?该如何评估?是否需要治疗?这些均给血液学专家及内科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旨在为这类临床难题提供指导和建议.目前尚无法区分哪些惰性的淋巴细胞增多症会进展为淋巴瘤而哪些会保持长期稳定。疾病进展的过程尚未全面揭示,但通过一些新的分子学技术,能够更好的理解淋巴瘤的发生过程。未来可能会选择性的对“早期淋巴瘤”病变进行治疗,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单纯的定期监测是否可行。
  • 摘要:儿童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呈稳定而显著增长趋势,抗凝药物的应用愈加广泛.用于儿童的抗凝药物可分为两种:传统的多靶点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和较新的靶向抗凝药物(包括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磺达肝癸钠).本文旨在比较多靶点和靶向抗凝药物的异同,并就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磺达肝癸钠的应用提出建议.抗凝药物在药代动力学、药物监测、给药频率、疗效及副作用方面均有差异.靶向药物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更具优势.已有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支持新型靶向药物在目前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的学习目标为比较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在治疗华法林相关出血急症时,对快速纠正出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用PCCs或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替代治疗,同时联合维生素K用于纠正华法林相关出血急症的证据等级为2B(弱推荐,中等证据强度)。临床中静脉应用维生素K联合35IU(IX因子)/kg 4-因子PCC,应用1h后检测INR为1.9。便血停止后24小时应进行肠镜检测,进一步确定是否需其它治疗。新鲜冰冻血浆尽管可快速纠正INR,但现在的证据仍不能证明单独应用维生素K或维生素K联合应用新鲜冰冻血浆的治疗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 摘要:尽管近年来血小板的制备和输注支持治疗已有所进步,但由于血小板保存时间短(5天)导致其仍是有限的资源,因而在无出血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受到持续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指南,也有近1-2年来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s)来探讨以下问题,如血小板输注的最佳剂量、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最佳界值,以及在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预防性输注血小板防止致命性出血是否会优于治疗性输注.本篇综述强调了几项重要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分析,关注于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导致成人或儿童患者出现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时的最佳输注治疗方案,探讨了血小板制备过程中的新方法以减少影响输注效果,并介绍了辅助治疗以预防低增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生出血的新概念.
  • 摘要:WHO将"姑息治疗"定义为通过早期诊断、全面评估以及对疼痛、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管理,从而提高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姑息治疗应在病程早期与放化疗同时应用,是放化疗的有效补充.ASCO、IOM、ONS、NCCN等各大权威医疗机构均强调应对癌症患者在病程早期采用一体化姑息治疗.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各大权威指南,评估了早期一体化姑息治疗在癌症患者护理、防治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而言,早期一体化的姑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症状、长期生存获益以及护理人员的精神负担、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目前尚无任何研究证实早期姑息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明显副作用或者增加医疗费用,内科医生在诊疗晚期肿瘤患者时应考虑早期采用姑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儿童肿瘤性疾病的姑息性治疗需求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利于姑息性治疗在人群中的推广。
  • 摘要: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了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再现性的基因突变,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特异性基因突变,即PML基因及RARA基因的融合,可分别作为三氧化二砷(ATO)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治疗靶点.AML合并唐氏综合症(ML-DS)中常见的GATA1突变可提高肿瘤细胞对阿糖胞苷及蒽环类药物的敏感度,基于此机制的药物剂量调整可在保证生存率的同时减少化疗毒副作用.除上述两种基因突变外,Ras通路的突变、KMT2A以及其他甲基转移酶的突变、FLT3突变以及KIT突变都与儿童AML相关,且都是潜在"对因下药"的靶点.本文重点综述将来有可能应用到临床的靶点治疗,并且讨论针对儿童及儿童制剂所进行的临床前以及临床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对于儿童AML来说,潜在靶点的表达是否一定能保证靶向治疗的效果尚不明确.如何针对小范围具有特殊基因突变的AML群体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靶向治疗,将是北美及欧洲所有协作组的重要挑战.
  • 摘要:新诊断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具有良好的总生存率.然而,治疗方案又总是与急性毒性反应和远期副作用呈正相关.而且复发或难治病人仅有极少的能够临床获益的选择.存在于成人与儿童NHL之间的形态学和分子学差异,阻碍了成人的成功治疗简单转化为儿童治疗的改进.本文综述了应用靶向治疗作为儿童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CD20阳性肿瘤的一线治疗,以提高总生存率、减低近期和远期毒性.另外,也综述了目前在儿童数据有限而将来却意义重大的更新的治疗方法,包括CD19定向治疗、Notch抑制剂、三功能抗体、FBTA05、EZH2抑制剂.
  • 摘要:除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预后都很差.目前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样方案仍然是这类淋巴瘤的一线化疗方案,现有研究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治疗中加入依托泊苷可改善预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复发风险仍然很高.尽管常在首次缓解后给予自体移植,但自体移植作为首次病情缓解后巩固治疗的作用仍不明确,可能对低风险患者有一定获益.针对复发病例,最主要的进展是自2009年以来FDA已经批准4个新药(普拉曲沙,罗咪酯肽,belinostat,brentuximab vedotin)用于复发/难治pTCL,这4种药物是专门用于复发/难治PTCL的首批药物.不幸的是,除了brentuximab vedotin有可能会改变治疗ALCL的方法外,这4种药物对很多患者无效.这些无效患者进一步的治疗问题亟待解决.关于PTCL最佳诊治方案仍有很多疑问。因此,如果可行,临床试验一直是治疗这种难治性疾病的首选。除了临床试验,一线治疗方案有经典CHOP或含有依托泊苷的方案,例如EPOCH或CHOEP,并考虑在首次缓解后进行干细胞移植。PTCL-NOS复发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没有数据明确证明哪种药物或多药联合方案优于其他方案。对于能做移植的患者和有全身症状者要选择经典的多药联合化疗,常为含有吉西他滨方案,而不是ICE方案,因为大多数复发患者已经用过依托泊苷。如果患者对化疗敏感,会为他们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对于无法做移植者,或者原发难治的PTCL-NOS患者,通常会选用一种新药,比如romidepsin、belinostat或pralatrexate,希望新药的作用机制对化疗难治患者有效。对于复发ALCL,一线治疗方案为Brentuximab vedotin,如果效果不佳,会选择上述与PTCL-NOS同样的方案。不幸的是,即使接受最佳治疗,除了ALK+ALCL,大多数T细胞淋巴瘤仍然无法治愈。但是,有一小部分患者将会获得长期疾病缓解,因此,积极治疗每一例新患者,希望他是那个长期缓解的幸运患者非常重要。
  • 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克隆性肿瘤性疾病,其临床病程具有高度异质性.虽然LCH曾被认为是一种免疫调节异常性疾病,但近期研究发现:100%的LCH病例都存在MEK和ERK的磷酸化,其中约50%~60%存在原癌基因BRAF-V600E的激活突变.因此,目前认为LCH是一种伴有强炎症色彩的树突细胞肿瘤.国际上当前LCH的临床研究主要希望通过降低疾病再活化率、优化早期挽救治疗方案、和预防晚期并发症,从而改善高危多系统LCH患者的预后.维罗非尼(Vemurafenib)是一种BRAF-V600E抑制剂,有零星报道表明其对部分LCH和Erdheim-Chester病患者有效.然而,单药BRAF-V600E抑制剂治疗BRAF-V600E突变阳性黑色素瘤后发生耐药以及皮肤或胰腺肿瘤的潜在风险,都表明需要前瞻性临床试验验证BRAF抑制剂(单药或联合该通路的其它抑制剂)对难治或复发性LCH患者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ARAF和MAP2K1的体细胞突变也能够在野生型BRAF状态下激活RAS-RAF-MEK-ERK通路;还有研究发现MAP2K1的激活突变对于MEK抑制剂相对不敏感,以上发现均提示:对LCH中该信号传导通路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
  • 摘要:在过去的15年中,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致病因子——分子遗传学突变的认识有了重大飞跃.拮抗特异性突变蛋白(比如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s)以及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IDHs)的药物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本文将讨论临床试验中靶向特定基因突变和/或表观遗传学靶点的药物.学习目标为临床试验中应用的各种针对特定基因和表观遗传学靶点的药物,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很有前景的初期结果,AML未来的治疗很可能采用新型制剂与化疗联合的治疗。
  • 摘要:回顾MDS患者诊断时体细胞突变检查对于标准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高危原发性MDS的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预后评分系统没有结合可能预测HMAs治疗反应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包括组蛋白/染色质修饰基因和DNA甲基化基因。本文提到的病例中患者初步治疗是地西他滨10天,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此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因素,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突变的相互作用还不清楚,但是在这一病例中,t(3;21)对预后不良影响可能被TET2突变和HMA治疗所抵消。文献复习没有发现能预测耐药的分子突变,但是TET2突变伴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的患者治疗反应可能更好。根据现有证据,得出结论,目前根据重现性体细胞突变不足以作出诱导化疗或HMAs的治疗选择。治疗反应和生存期的不同还没有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证实。在高危MDS RAEB-2患者中,基于分子遗传学突变选择去甲基化药物治疗而不是诱导化疗的推荐级别是2C,根据相关治疗毒性较小以及携带TET2突变使治疗反应率增加。还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评估去甲基化治疗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TET2突变患者。
  • 摘要: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是来源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MPNs以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调节异常为特征.PV和ET患者出现血栓-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并有向MF及白血病转化的风险.PV和ET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通常由于全盘细胞计数的异常所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30%的患者出现血栓或脾大.过去认为,与MF相比,PV和ET是一种惰性疾病,即使患者有突出的疾病症状负荷,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实际的临床预后分类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治疗主要针对那些高危患者,而忽视了那些有明显症状并因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的患者.最近的治疗策略是在进行治疗干预时将疾病的症状评分包含在内,如选择使用JAK2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时.本文中将对MPN症状评估的进展和ET及PV患者的症状负荷进行回顾.并将讨论对ET和PV患者按照症状评估进行危险度分层管理,以及这种新治疗策略在传统治疗失败的患者的疗效.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与骨髓恶性肿瘤相比处于其表型的中期阶段.它们同时拥有骨髓衰竭和骨髓增殖的特点,拥有较差的预后.尽管MDS/MPN的临床过程和分子生物学很多都未知,但不断有研究已经开始揭示这一名称的关键界定特点.在这篇综述中,将会讨论MDS/MPN疾病统一的临床和分子特点以及其对不同种类疾病的定义.将讨论遗传学和MDS/MPN模型的进步,以及不久的将来预期会提示MDS/MPN诊断、预后和治疗的转化研究.
  • 摘要: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分为两种亚型,T细胞型和B细胞型,两型都是罕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临床过程呈现侵袭性,并且预后不良。二者的临床表现相似,都表现为脾脏肿大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多,但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完全不同。尽管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个不同时长的惰性期,病情进展仍是无可避免的。治疗并非是治愈性的,但可获得较高的有效率和相当长的缓解期,对于达到CR的患者,缓解期以年计算。T-PLL的一线治疗是静脉注射阿仑单抗,而B-PLL的一线治疗,对于TP53正常的患者是联合化学免疫治疗,对于TP53缺失或突变的患者是阿仑单抗或BCR抑制剂。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被建议用于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针对关键通路的新型靶向治疗,如JAK-STAT通路之于T-PLL,BCR信号通路之于B-PLL,在未来将可能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在铁代谢的最新进展的指引下,诊断绝对铁缺乏,缺铁性贫血及功能性铁缺乏,评价了口服和静脉铁治疗的优点和缺点。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儿童和青年妇女.在发展中国家,铁缺乏是由于铁摄入减少和/或寄生虫感染导致,然而在高收入国家,素食,铁吸收障碍以及慢性失血是常见原因.即使储存铁是充足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也可导致造血的功能性铁缺乏.铁缺乏的诊断是简单的,除非它发生在炎症性疾病的背景下.因为低铁调素水平促进铁的吸收,大多数患者口服铁盐可以矫正绝对铁缺乏.不幸的是,经常出现的副作用限制口服铁的效率.静脉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因为目前的制剂即使是一次单次注射都可快速使全身铁正常化,并且在功能性铁缺乏及炎性疾病相关的铁缺乏中都有效.这些制剂是安全的,有效的证据正在积累.然而,高剂量铁的长期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 摘要:慢性病性贫血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概念.但促炎症因子和铁生物学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使得如今研究焕发新彩.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将慢性病性贫血与危重症、肥胖、衰老、肾功能衰竭联系起来,如同之前慢性病性贫血与癌症、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联系.功能性铁缺乏,主要由白细胞介素-6,铁调节激素铁调素,膜铁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慢性病性贫血的主要致病因素.虽然贫血与不良预后相关,但实验模型表明铁扣留是出于严重感染调节的需要.虽然尚未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病性贫血,但靶向白细胞介素-6或膜铁转运蛋白-铁调素轴的实验性治疗,在动物模型及患者上都有逆转贫血的效果.
  • 摘要:血友病A和B根据血浆中因子活性可分为:轻型(>5%-40%)、中型(1%-5%)和重型(<1%).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般由患者的基线因子水平所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出血表现的异质性(即使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相同的患者,其出血严重程度和出血频率也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反复出血导致疼痛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障碍是血友病患者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但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已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早在20世纪的早期,仅有全血和新鲜冰冻血浆可用于治疗出血事件.一直到1952年,冷沉淀制备技术出现,自1965年冷沉淀成为血友病A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随着血浆成分分离技术的出现,1970年代第一代标准半衰期(SHL)的血浆浓缩物得以问世.这些产品宣告了预防性治疗时代的开始.
  • 摘要:随着安全的因子浓缩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血友病人群(persons with hemophilia,PWHs)的预期寿命在过去的70年中已经增长了将近10倍.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一系列与老年相关的问题随之出现.PWHs进入老年阶段,与健康人群一样会发生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在内的疾病,但他们的凝血功能异常是否会影响这样疾病目前尚不清楚.同时老年血友病患者还面临其他的挑战,包括慢性关节病变可能带来的跌倒和骨折、HIV和HCV感染显著增加了癌症与肝病的发生率.由于在血友病患者中对上述疾病缺乏循证性治疗指南,目前对血液学家而言,有必要去制定如何处理血友病患者中老年性疾病.通常来说,老年PWHs在恰当的替代治疗下,可采取与普通人群类似的治疗;必须重视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各专业间密切合作.
  • 摘要:围产期胎儿比其他时期的儿童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要大,而该事件的发生会导致终生的智力和运动障碍、癫痫和行为异常.这篇综述介绍了围产期动脉缺血性卒中(PALS)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SVT)的流行病学和自然病史,发生PAIS和CSVT的危险因素,相关治疗指南的证据及目前对该疾病认识的空白.现有的证据表明,有症状的新生儿脑卒中有多个致病因素,其中包含母亲、分娩和新生儿自身因素.遗传的血栓形成倾向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胎儿围产期卒中的远期结局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并没有证据支持对新生儿血栓形成倾向进行大规模的常规筛查,血栓形成倾向的筛查只用于研究领域.尽管围产期卒中存在实质性的发病率,但目前的治疗策略有限,尚无预防措施.PAIS很少被建议应用抗凝治疗,研究工作应侧重于神经保护的预防和替代治疗.目前看来对CSVT抗凝似乎是安全的,并能阻止血栓进展,但需要考虑临床均势的存在,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收集抗凝相关的长-远期疗效的证据.
  • 摘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DOAC)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及因子Xa抑制剂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利伐沙班.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DOAC在临床应用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剂量固定且无需监测.随着DOAC被迅速应用到急性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治疗,临床医生对DOAC在普通人群和特定高危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有很多疑虑.综合六项大型临床试验、共入组27,000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证实DOAC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预防复发性VTE效果相同,而且主要出血风险明显降低.该结论在肺栓塞、高龄、肥胖及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同样适用,因此扩大了DOAC的适用人群.DOAC对治疗肿瘤、抗磷脂综合征及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VTE同样非常诱人,但是目前的临床数据还不足以在人群中提出循证的建议.有些研究正在评价DOAC在这些高危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摘要:胎儿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DFN)每年影响3/10万到80/10万的病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孕妇血型抗体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在某些病例里导致骨髓抑制.这一过程导致胎儿贫血,在一些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进展为水肿、腹水、心衰和死亡.HDFN胎儿在急性期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可持续几周甚至出生后数月都有低增生性贫血.怀有HDFN胎儿孕妇的诊断和管理主要基于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影像学监测.有明显贫血的胎儿需要子宫内输血的干预.由于RhD血型不合导致的HDFN可以通过给予RhIg来预防.对于其他原因的特异性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的预防研究较少.
  • 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炎症状态,主要发生在儿童,现成人诊断HLH逐渐增加.临床特征如发热、血细胞减少、噬血现象、铁蛋白升高及可溶性IL-2受体在各年龄组都存在,但许多临床及生物化学诊断标准在成人及儿童患者间还是存在差异.特别是铁蛋白的升高在成人患者中并不具有与儿童患者相似的特异性,可能鉴别时需要考虑许多其他的炎症指标.与儿童HLH多由感染激发相比,成人HLH多继发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摘要:意外检出的PE(incidental PE,IPE)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个挑战.IPE的症状或体征并不像PE那样易于辨认,且主要发生于近心端肺血管.对于接近次级肺血管的IPE,并没有统一推荐抗凝策略.一些研究表明在伴有肿瘤的病人当中,IPE及可疑PE患者在复发、死亡率、出血等结果方面相似.孤立的意外检出的次级肺动脉栓塞(incidental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ISSPE)是否需要干预存在很大争议,因为一些研究建议无需抗凝.因此,应该增加识别意外检出的肺动脉栓塞风险危险因素的能力;总结当前的相关数据,确定ISSPE在不同患者(伴或不伴恶性肿瘤)中的预后意义;进而拟定一个指导ISSPE评估与治疗的方案.
  • 摘要: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导管相关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血栓后综合征(PTS)等患者的预后.一项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可以减少急性近端DVT患者的PTS风险.CDT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大块或较大块肺栓塞患者.初期研究提示血管内支架置入和消融治疗可以改善经过挑选的已经确诊PTS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篇文章总结了当前血栓消除措施的地位以及VTE和PTS支架置入方法,以利于指导临床医生的个体化治疗.了解急性深静脉血栓、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患者血管成形术治疗适应症;介绍一项关于评估急性近端DVT患者采用导管溶栓作为一线治疗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
  • 摘要: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或无关供者的病人来说,其他可供选择的供者来源包括:HLA不合的亲缘供者、HLA不合的无关供者或者脐带血.由于造血细胞数量有限,脐血移植的移植失败率仍高达10%~20%左右.为了降低脐血移植失败的风险,临床试验中检验过很多方法.对任何HLA不合移植来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都是一个障碍.HLA单倍型相合移植后应用环磷酰胺克服HLA屏障和防止GVHD是一种颇具前途的方案.对于入组进行替代供者移植临床试验的病人,应首先告知他们移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植入失败、GVHD、复发或治疗相关死亡率等问题.对于不能纳入临床试验的儿童和成人,应该分别讨论替代干细胞源的优先原则.由于多种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如急速变化的移植技术、缺乏对照临床试验等,目前很难对现有的供者选择进行先后顺利排列.
  • 摘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因其增加移植病死率而限制移植的广泛开展.与GVHD相关的是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现已被公认可减少移植后复发的风险.GVL效应在治疗多种血液恶性肿瘤中已经被发现.GVHD和GVL效应皆由效应T细胞所致,由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目前,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维持或增强GVL效应而不增加GVHD的风险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探讨来自几种不同的动物模型并在临床中使用并以期达到分离GVHD和GVL效应的方法.毋庸置疑,目前尚无切实可靠的方法,然而,随着现代技术和临床转化的开展,在促进并增强GVL效应而不增加GVHD风险的研究上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目的是理解动物模型中GVHD和GVL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学习目前和将来关于在allo-HSCT后的患者中维持或者增强GVL效应的同时抑制GVHD的方法与策略。
  • 摘要:20多年来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显著提高了费城染色体阳性(Ph+)各疾病分期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有5种口服的耐受性良好的高效TKI.如何能够使这些药物应用于每一位患者以最大可能地获得好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避免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在可以负担的情况下获得治愈的可能?CML患者可能需要TKI的持续治疗,因此必须考虑每一个治疗选择的长期安全性.循证医学要求了解这些药物特殊的早期及晚期毒性,获得治疗里程碑的预后意义,以及分子学监测的重要性.TKI药物的有效性非常重要,但治疗选择不仅仅基于疗效.在不同治疗方案中选择,需要了解每种药物不同的获益和风险,同时考虑患者特有的因素,如疾病危险度,年龄和合并症.
  • 摘要: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主要是通过形态学鉴别的少见髓系肿瘤.aCML和CNL中CSF3R突变的发现使得对这些疾病的遗传谱得以更全面的了解.这些研究揭示aCML是一个比CNL遗传学异质性更高的疾病;然而,几项研究报道,这两种疾病中SETBP1和ASXL1突变高频发生并具有预后价值.还报告了一项新发现,在密码子Q157上的U2AF1高频突变与CSF3R突变的髓系肿瘤相关.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将细化aCML和CNL的WHO的诊断标准,并帮助理解遗传学损伤和信号通路异常调节导致的疾病发展.基于遗传学发现研发的新靶向疗法需要临床试验来检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预后较差,既往没有标准治疗的、少见的髓性白血病。常规治疗髓系肿瘤(MPN)的药物常常不能控制这两种病。近期发现的克隆刺激因子3受体(CSF3R)在CNL高频发生,在aCML较少出现。目前数项研究提示,WHO的诊断标准需要重新修订。对aCML遗传学驱动基因和致病特征的异质性了解更加明朗,但是对CNL却不然。总之,这些新的发现有利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利于调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 摘要:近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当前治疗选择下,其病程仍以缓解-复发周期循环为主要特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维持治疗可有效抑制初始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延长缓解期并延缓复发.对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患者而言,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已被证实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但对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尚不明确.而一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结果也证实,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来那度胺与低剂量地塞米松持续治疗要比固定疗程的马法兰、泼尼松、沙利度胺治疗有着更长的PFS与OS.还有一些临床试验评估了沙利度胺及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对于ASCT患者的意义,同时这两种药物也都可作为不适合移植患者持续治疗的选择.然而,维持治疗的最佳方案与治疗持续时间尚需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而持续治疗也应作为常规选择.本文对维持治疗与持续治疗的一些现有数据及相关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由此提出新诊断MM患者的维持治疗策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持续治疗可延缓复发,并有可能延长生存期。这与我们对MRD的理解相符,持续治疗可抑制MRD,延长PFS,因而改进了传统的缓解-复发循环的疾病治疗模式。尽管巩固治疗的具体角色还有待进一步确定,但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巩固治疗可作为常规治疗策略之一。另外,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持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进行中的一些临床试验也将为维持治疗的最佳方案、用法及持续时间提供更多证据。在治疗过程中对MRD状态的纵向评估也将有助于预测远期预后并决定维持治疗持续时间,因而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期的和正在进行的一些临床试验也在比较多色流式细胞术与二代测序两种不同方法对MRD的检测效果。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用不含烷化剂的Rd方案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是一个重要的治疗转变,这很可能会影响患者管理的标准规范。另外,也有一些进行中的研究旨在评估在Rd的基础上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等其他新药,这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这类患者的预后。
  • 摘要:第4版WHO对于最初发表在2008年MDS分类的修订,预期于2016年中公布.基于临床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修订的目的是加入对MDS现有疾病分类有影响的新发现.尽管WHO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改变,但此次修订提出了几个关于分类的改变.所有的修订都是初步的,直到专著的实际出版和网上文献的发表.对于MDS的更改建议包括在各种疾病名称中去除常规应用的"难治性贫血/血细胞减少",以及增加基因突变对MDS的预后意义,还基于SF3B1基因突变检测,修订了MDS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亚型的诊断标准,也修订了MDS伴孤立5q-细胞遗传学标准,重新分类了大多数急性红白血病病例中红系/髓系的类型,以及识别某些MDS病例中家族关联.本文将展示主要更改建议的细节以及关于这些修订的原因.在临床咨询委员的建议及指导下,WHO分类修订版的作者们将2008年之后有关MDS的新进展以及新的理解整合到新的版本中。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根据特定基因突变来定义疾病分类,但在修订版本强调了这些遗传学改变的临床重要性,并进行了综述。该更新旨在对于有临床和生物学意义的改良疾病分类提供明确的诊断标准,并通过更多预后研究和评分系统来进一步补充。需要提醒读者这个分类更新还不是最终版本,在2016年最终版本出版前可能还会出现进一步的修改。
  • 摘要:尽管不常见,但罕见先天性非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发生的红细胞溶解仍是造成儿童和成人发生贫血的重要原因.罕见先天性性非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是一类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异于常人的异质性疾病群.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稳定性异常,红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红细胞水化异常.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可导致慢性或阵发性溶血;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类异常也可使红细胞代谢异常而引起溶血;红细胞水化异常是新近被了解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疾病.除疾病生理机制外,该组疾病有着类似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及基因遗传学特征,因此常被医生诊断不足或误诊.本文就几种罕见先天性非免疫性溶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征及治疗注意事项展开论述.其中包括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红细胞代谢障碍性疾病、及红细胞水化异常疾病.
  • 摘要: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是近几十年来所有ALL亚型中公认的预后较差的一个亚型.它代表了成人ALL较常见的遗传学亚型,分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应用实际上可以使几乎所有的患者,包括老年人,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s),提高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使更多患者能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目前,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模式为应用TKI±化疗并序贯异基因SCT,后者仍是当前唯一的治愈措施.微小残留疾病监测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患者分层,也可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没有供者或不能做异基因移植的患者中的作用.当前,临床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持续的突变,特别是管家基因T315I突变的出现,对于这些突变寄希望于新的TKI或TKI和免疫治疗的联用能克服这一耐药性.本文的目的为建立成年Ph+ALL管理的金标准,包括及时诊断,在诱导治疗和异基因移植中使用TKI。描述当前新出现的临床问题,发现抗药性和复合突变,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办法。描述新方法,那些当前正在研究的新的治疗措施,包含联合应用TKI和免疫治疗。
  • 摘要:血制品输注规范化项目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血制品,还可以回顾本机构临床血制品输注实际应用情况,从而为制定更加优化的输注规范提供反馈性意见.临床输血数据需通过电子病历文档及输血申请电子化端口进行收集.数据可实时收集并反馈,也可以进行数据的回顾性分析.一个包含多学科的团队是该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可协同工作,从多方面收集更完整的数据信息,并定期讨论临床用血变化趋势.血制品输注规范化项目可降低输血风险,改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减低患者经济支出.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愈方法,放化疗和移植物抗白血病的联合疗效起了主要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各相关前沿学科的进步,其中包括了逐步增强的跨越HLA屏障的能力.细胞学、遗传学、药理学的进步使得移植与非移植治疗的界限越发模糊.这一重叠体现在移植后通过药物治疗维持缓解策略方面.此外,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在HSCT框架内或框架外发挥抗肿瘤作用,而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如GVHD.将在这里讨论针对AML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考虑到本综述的内容较广,人为的将其分为三部分,分别叫做:移植前、围移植、和移植后干预及进展。该部分教育内容的其他参与者将讨论AML的靶向治疗,包括移植和非移植治疗,故本综述主要讲述HSCT中的非特异治疗方法。本文将不讨论自体移植,且只浅显的涉及AML移植指征。本文的相关表格详细的列出了目前正在进行的诊断AML的HSCT相关临床研究(已登记在www. ClinicalTrials.gov),为快速发展的该领域提供一个概览。
  • 摘要:在西方国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可通过标准的R-CHOP免疫化疗方案得到治愈.临床风险评估可提示预后,但并不能依此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已从遗传学及分子学层面界定了DLBCL的异质性,临床试验也在就合理的亚型特异性治疗靶点进行着研究.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独特病理的类型,应用其他方案替代R-CHOP可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DLBCL中大约有10%的病例会出现myc基因重排,这些病例应用标准R-CHOP方案治疗预后极差,尤其是同时伴有bcl-2基因重排时,即我们所说的"双重打击"DLBCL.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发现DLBCL中一大部分病例同时伴有myc基因和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由基因表达分析、免疫组化或新型lymph2Cx平台确定的细胞起源可提示预后,并且对于复发及初发病例的治疗有着指导意义.本文将对DLBCL的特殊亚型进行描述,并提供亚型特异性治疗选择.描述双重打击和双重蛋白DLBCL,以及这些病人的最佳治疗策略,解释细胞起源基因类型如何影响初发及复发DLBCL治疗选择的,提供原发纵隔DLBCL的病理特征,并解释该特征如何决定治疗选择。
  • 摘要:惰性淋巴瘤患者常发生组织学上的转化.鉴于滤泡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类型,绝大部分转化型淋巴瘤的数据来源于对滤泡淋巴瘤的研究;其他研究还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但多为病例报道或小规模研究.绝大部分研究显示,发生组织学转化的淋巴瘤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仅1年左右,对于年轻适合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CT).然而,近期研究显示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因此高强度治疗方案受到质疑.然而,鉴于临床研究的人群异质性、治疗手段及前瞻性临床试验的排除标准不同,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策略及新型治疗策略是否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进行综述.尽管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已明显改善,但仍是惰性淋巴瘤治疗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尚不明确初始治疗是否会影响后期发生组织学转化的风险,因此尚无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的机率。建议今后的临床试验能够将组织学转化纳为研究的终点事件。鉴于转化型淋巴瘤患者常被惰性淋巴瘤及侵袭性淋巴瘤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排除在外,目前这部分淋巴瘤的治疗决策仅参考回顾性研究或DLBCL的前瞻性研究。因此,转化型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进展并非源于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理解或相关的临床试验,而仅仅依赖于DLBCL的治疗进步。
  • 摘要:机械循环支持(MCS)为准备接受心脏移植的患有危及生命的心衰儿童和成人患者提供过渡支持,也为不能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提供支持治疗.体外膜肺氧合作用(ECMO)为心、肺衰竭的患者提供暂时的支持,给予其气体交换及持续的血流.由于心脏移植的中位时间超出了ECMO使用的无事件时间,搏动式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s)可为婴幼儿提供支持.由于泵功能延长,青少年和成人可使用持续血流LVADs以提高总体生存率.机械泵产生的剪切力可导致血液系统的改变,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使用MCS的病人中.尽管能够提高生存率,仍有1/3使用LVADs的患者会出现大出血,12%的成人患者和29%的儿童患者会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和LVAD血栓形成.抗血栓治疗LVAD出血和血栓并发症已经在儿童患者群体中进行了随机试验,但是成人抗血栓治疗的强度仍然没有的得到明确.关于ECMO治疗期间抗血栓治疗的共识指南尽管已经发布,但各中心的治疗方法仍有显著差异.由于存在出凝血高危因素,血液学专业专家可以有效地影响MCS患者的预后,也需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当中.
  • 摘要:在新药时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地位在逐步变化.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和可获得的缓解已经改变了预后.在20世纪90年代,ASCT可以治愈50%复发的化疗敏感的侵袭性NHL,但现在治愈率可能低至20%,因为部分患者在完成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的1年内复发.最近的试验已经证实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高级别NHL首次缓解后的作用;加强预处理方案的也有一定的效果;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作用;分析并制定策略降低中老年人移植相关髓系恶性肿瘤的发生.本文介绍了过去5年新药进入到诱导和挽救治疗,ASCT在淋巴瘤中地位的演变,探讨NHL中首次或二次缓解时选用ASCT,NHL近期试验的更新和计划进行的试验。虽然自体干细胞移植当前在NHL的治疗中仍起着一个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精心设计的临床试验而纳入的含新药的诱导和解救治疗方案的应用,移植的地位将会变化。依据组织学改变进行的移植将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至少部分是基于基因组改变或微小残留病的分子检测而进行的靶向移植,还将包括一些现在不考虑移植的组织学类型。由于首次缓解后移植的数量将会减少和更有效的标准剂量的挽救治疗,耐药患者自体移植的比例将会增加。这组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将需要联合新疗法进行巩固和/或维持治疗以提高疗效,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策略。由于耐药,越来越多的NHL患者将需要接受更有风险的同种异体移植来获得长期缓解。最后,虽然将有持续的非移植新药去替代移植的临床获益,这两者的相对成本需要被考虑,不仅要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而且还需要花费最少的费用。
  • 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增多与一系列疾病包括过敏性、风湿性、感染性、肿瘤性和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有关.临床表现可以从良性的无症状的表现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心内膜纤维化和血栓栓塞.预后和治疗选择不仅取决于嗜酸细胞增多的程度和对器官损伤的严重性,也取决于嗜酸细胞增多的病因.不幸的是,尽管近年来分子学和免疫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绝大多数嗜酸细胞增多的病因仍然未得到证实.本文对那些不明原因嗜酸细胞增多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同时对嗜酸细胞增多的发病机制和嗜酸细胞的致病机制做了简要的回顾.
  • 摘要:尽管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勿需常规监测,而且与华法林相比出血风险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需进行实验室监测或逆转药物的抗凝效应.稀释性凝血酶时间(TT)和基于蛇毒成分ecarin的测定可定量评估达比加群的抗凝效果,但目前尚不普及.就达比加群而言,TT正常可排除有临床抗凝活性的药物水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可排除药物过量.因子Xa抑制剂可通过药物特异性标定的抗Xa活性进行定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可排除利伐沙班和依度沙班过量,但不适用于阿哌沙班.轻度和中度DOAC相关性出血可采用支持治疗和一般止血措施.非特异性逆转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未被证实可以获益、而且存在血栓风险,应该在严重出血时考虑使用.正在研发一些特异性逆转药物,如Idarucizumab(可结合于达比加群的单克隆抗体片段)和Andexanet(重组因子Xa变异体,可与因子Xa抑制剂结合、但无凝血活性).
  • 摘要:在外科及重症病人中,RCT已证实相对安全的7-8g/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阈值已作为限制性输血的指征.然而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缺少这样的有力证据,最佳输血实践方案有待进一步确定.本文着重讨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三种血液系统疾病及一种诊疗方式中的红细胞输注实践问题.因它包含了急或慢性贫血、合并症以及不同程度的输血需求等,故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及其目标的细微差别往往会被低估.现有的有限数据强调了红细胞输注要注重结合临床及病人特点.将来的RCT应着重于这些患者群体中Hb的阈值及改善的预后上,这将有利于红细胞输注的个性化决策.
  • 摘要:姑息治疗是综合了症状管理,心理支持以及协助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多学科交叉的治疗方式.不管预后如何,它强调在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人们常常进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始息治疗等同于临终关怀,这个问题将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进行阐述.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将姑息治疗纳入癌症的早期综合治疗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多的收益,包括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总生存期以及治疗者的效益.因此,与癌症治疗相结合的早期姑息治疗已经成为了癌症患者标准的治疗手段.然而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很少能够接受到姑息治疗的相关服务.尽管他们对姑息治疗的有巨大的需求,相对于实体肿瘤患者,他们能够接受到姑息治疗的机会更少.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姑息治疗进行阐述,同时澄清对姑息治疗的常见的误解.然后将回顾支持将姑息治疗纳入于癌症综合治疗的证据,探讨理解血液肿瘤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的障碍,揭示在这个人群中更早以及更加频繁使用姑息治疗的机会和动力.
  • 摘要:表面上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全程治疗中干细胞移植与姑息治疗是没有任何联系,很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一体化.然而,这两个领域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最新研究表明:姑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和减少治疗费用.理解当今姑息治疗的概念和其在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本文通过一个单中心在过去十年一体化姑息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经验来讨论未来如何加强干细胞移植与论姑息治疗之间的合作.姑息治疗应该贯穿于整个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而不是只有疾病预后差时才考虑姑息治疗.
  • 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是高度可治愈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超过了98%.然而,由于治疗后远期生存者的迟发并发症、部分亚型仍存在复发或进展、预后危险因素仍不十分明确等原因,目前仍不能充分定义所谓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管理中"标准治疗"模式.因此,目前研究的挑战以及重点侧重于如何在维持整体生存率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发生治疗相关远期并发症,这与成人HL理念区别很大.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生物学标记的发展,采用更多精准的方法评价HL化疗敏感度进行危险度分层的策略和方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近期对于HL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直接促进了初治乃至复发HL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然而,关于新的联合治疗模式的发展以及儿童HL多中心间研究合作、如何对待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HL等许多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尽管没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部分儿童HL最初通过应用适于危险度的化疗或者联合低剂量受累野或者淋巴结局部的放疗都能达到良好的肿瘤控制和最小化的器官毒性。对于部分复发的患儿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后获得完全治疗反应可以继以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尽管近期研发了不少新药治疗,对于这些药物临床还有很多疑问:它们能替代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和放疗吗?如何将这些新药联合应用?有没有生物学指标可以预测早期进展、生存率或者器官毒性危险因素?正如在其他抗肿瘤药物发展领域多次强调一样,靶向治疗以及其药物的应用、还有与传统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新的假说一验证、生物学标记 驱动临床试验去优化药物剂量和用法,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由于霍奇金淋巴瘤较低的发生率,传统方案的整体预后因素等研究进展缓慢。加强国际间多中心合作研究,包括和成人协作组的合作,特别是为了AYA人群,对推动这一领域发展意义重大。多中心合作旨在改善危险度分层、优化化疗和放疗的配置以提高治疗指数,分期和治疗反应标准的统一有助于试验结果的比较,并可促进新的治疗尽快进入临床实践。
  • 摘要: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中以蕈样霉菌病和Sézary综合症最常见,目前大部分患者无法治愈。对于早期、限制皮肤病变的皮肤局部治疗效果很好,故不应接受那些会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导致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案。新型靶向治疗和联合疗法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久的缓解期。寻找更好治疗方案的关键是更深入地理解疾病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和异质性。目前,皮肤护理和皮肤局部疗法与有效的生物反映调节剂或靶向治疗联合可以获得最好的临床效果。正在研发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提高疗效方面具有令人振奋的前景。由于最近一些有效药物包括地尼白介素和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取消或无药,使得可能的高效治疗方案有所减少。最后,缺少随机临床试验以及已批准药物的费用升高,也成为成功治愈CTCL的新挑战。
  • 摘要:尽管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均不常见,但某些亚型更为罕见,如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在美国每种亚型年发病率小于500例.由于这些亚型非常罕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相关数据十分有限.因此,的治疗通常基于推测、病例研究、个人经验和观点.总结了这些疾病现有的初始诊治数据,并与已建立的常见T细胞淋巴瘤诊治方案进行了比较.
  • 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幼年黄色肉芽肿(JXG)以及Erdheim-Chester病(ECD)均为临床表现多样的组织细胞疾病.至今为止,关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争论不断,特别是组织细胞疾病属于反应性疾病还是肿瘤性疾病这一问题.由于组织样本较少,以及伴有不同类型病理性组织细胞浸润的病变异质性,使得基因组的研究较为困难.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和其他肿瘤性疾病相比,LCH、JXG以及ECD的体细胞突变比例很低.但是,至少在LCH和ECD中都发现了高频率的MAPK信号通路基因突变,其中最主要的是LCH中的BRAF-V600E、MAP2K1以及ECD中的NRAS突变.PI3K通路基因PIK3CA基因的重现性突变也曾在ECD中有所报道.MAPK突变(和其他通路修饰信号)在髓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激活都会造成这类疾病多样化的临床表现.该模型将LCH、JXG和ECD重新定义为一组有着共同发病机制的临床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性疾病.该模型也有助于依据特异突变和细胞来源为这些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摘要:Rosai-Dorfman病(RDD)、幼年黄色肉芽肿(JXG)和Erdheim-Chester病(ECD)都是起源于树突细胞或巨噬细胞的非朗格汉斯细胞(non-LCH)疾病.RDD是一种良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巨大淋巴结病,但也可出现结外侵犯.绝大多数RDD都是自限性疾病,仅需要单纯观察.只有致死性、多次复发或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的RDD患者才需要治疗.JXG是一种儿童组织细胞疾病,临床特征为皮肤黄色肉芽肿病变,多数可自发缓解.少数病例可出现全身性病变并危及生命.幼年型粒单细胞白血病(JMML)以及NF1和NF2种系突变在JXG儿童中都有过相关报道.近期对JXG患者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未发现BRAF-V600E突变,只有1例患者存在PI3KCD突变.ECD是一种成人组织细胞疾病,表现为对称性长骨受累、心血管侵犯、肾周病变和腹膜后纤维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干扰素α是标准的一线治疗,一些难治性患者对克拉曲滨和IL-1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
  • 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肿瘤,包括髓系肿瘤一大部分亚型,是最常见的成人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目前,只有3种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来治疗MDS:阿杂胞苷,地西他滨和来那度胺.在过去的9年中,新药取得的成功就是来那度胺获批于2006年,是FDA最后批准治疗MDS的药物.MDS作为一组疾病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这一进展缓慢的原因,但是最近MDS分子特点方面取得的进展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对发病机制有更深入了解,以及提高了对疾病的预后判断.随着这些进展出现,未来恰当的选择治疗方案或靶向治疗药物或许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的学习目的是描述MDS患者体细胞突变的最新进展以及突变对诊断和预后的意义,解释目前对FDA批准治疗MDS药物的应用以及去甲基药物治疗失败后的选择,讨论临床实验中治疗MDS的新药。
  • 摘要:骨髓纤维化(MF)在病理生物水平很复杂,且在临床水平存在异质性.MF分子特征方面的进展,提供了对引发这一慢性髓系肿瘤发病机制的重要认识,改善了危险度分层,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并且用来评估疗效.尽管在过去的10年里,JAK2抑制剂是实验室和临床努力的焦点,但是目前的实验性治疗方法已经扩展到了包括关键的备选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表观遗传学调解物、抗纤维化药物和免疫治疗.基于引人注目的临床前原理,大量以JAK2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目前正在临床中被积极的评估,目的是改变疾病病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MF中的作用和时机,随着商业化芦可替尼的应用以及存在充足的实验性治疗的选择而受到挑战.整合JAK2抑制剂预处理、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和可供替代的供者来源,都正在进行探索,力图优化这一潜在的治愈性方法.这篇综述总结了现代MF危险度分层,目前对慢性和进展期的MF的临床研究方法,聚焦新药单药和联合用药,并且更新了读者在HSCT中的新方向.
  • 摘要: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尤其是已获得FDA批准的idelalisib和ibrutinib,已经改善了复发或难治CLL患者的治疗困境.尽管CLL在治疗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应用这些分子激酶抑制剂后复发耐药成为了CLL新的治疗难点.使用idelalisib和ibrutinib后复发的患者目前较少,但随着药物使用范围越广泛,使用时间越长,复发的患者将会逐渐增加.如何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具有很大挑战性,必须联合多中心研究复发的原因、机制、以及可选择的治疗策略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ibrutinib耐药的机制基本明确,idelalisib耐药机制也正在积极研究中.本文综述了此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目前现有或潜在的治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耐药的CLL患者治疗策略.
  • 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通常在早期、无症状时得到诊断,虽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预后因素,但标准治疗仍是无论有无危险因素都采取"观察和等待"策略.治疗仅适用于符合"活动性疾病"标准的患者(国际CLL指南),常规初始治疗方案是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Ofatumumab或obinutuzumab)联合化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苯丁酸氮芥),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能状态.以上治疗方案对伴有17p缺失(17p-)或TP53突变(TP53mut)的CLL患者疗效不满意.同样,初始缓解时间短(即<24-26月)的患者对挽救性免疫化学治疗效果差.因此这些患者被称为"超高危"人群,在这些亚组中,一些新药如信号激酶抑制剂(也称为B细胞受体信号抑制剂;例如,靶向Bruton络氨酸激酶的依鲁替尼,靶向磷酸肌醇3激酶的艾代拉里斯)和BCL2拮抗剂(venetoclax,以前称ABT-199/GDC-0199)治疗疗效显著.无论患者的体能状态如何,依鲁替尼和艾代拉里斯目前已被批准治疗复发难治CLL,并成为17p-/TP53mut CL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