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型车

重型车

重型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77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工业经济、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73415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物流技术与应用、汽车情报、汽车与配件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论坛、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2012年LMS中国用户大会等;重型车的相关文献由123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冰、韩嘉懿、孙博华等。

重型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3415 占比:99.89%

总计:373835篇

重型车—发文趋势图

重型车

-研究学者

  • 朱冰
  • 韩嘉懿
  • 孙博华
  • 龚雨楠
  • 崔慧萍
  • 余春瑜
  • 张峻恺
  • 郭俐彤
  • 谢光耀
  • 赵东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枫; 刘梦杰; 王明达; 王洁; 杨栋; 胡蝶; 夏俊; 程书瑾
    • 摘要: 随着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部要求所有国六重型车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以监测其尾气排放.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重型车污染物排放分区监管平台,该平台采集特定区域内所有安装车载终端的重型车实时数据,对重型车主要尾气污染物氮氧化物、颗粒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提出了一种判定污染物所属具体行政区的算法,从而实现了各行政区域内重型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和展示.最终该平台部署于淄博市生态环境局,运行正常且数据可靠,为环保部门的精准监管和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赵琛; 王军方; 付明亮; 李刚; 蒋涵; 丁焰
    • 摘要: 为掌握重型天然气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国Ⅴ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Ⅴ车辆”)和2辆国Ⅵ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Ⅵ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分析了CO和NO_(x)的排放特征和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1)国Ⅴ车辆在3种代表性道路类型(市区路、市郊路、高速路)下CO和NO_(x)的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中低速区域的加速阶段,而国Ⅵ车辆CO和NO_(x)的高排放区在市区和市郊路上主要集中在速度大于30 km/h区间,在高速路两种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分布较为零散.(2)根据MOVES模型划分机动车比功率区间(VSP Bin)后发现,国Ⅵ车辆在Bin 11~Bin 18区间,CO和NO_(x)排放速率基本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Bin 21~Bin 28区间,CO和NO_(x)排放速率均随VSP的增加而逐渐升高.(3)国Ⅴ车辆综合工况下CO和NO_(x)排放因子分别为国Ⅵ车辆的1.1~3.9和3.3~8.2倍,其中,在市区路分别为3.0~25.0和11.3~30.2倍.(4)国Ⅴ车辆的NO_(2)/NO_(x)(浓度比,下同)远高于国Ⅵ车辆,且在高速路国Ⅴ和国Ⅵ车辆的NO_(2)/NO_(x)均最低.此外,对比不同研究的测试结果发现,本研究国Ⅵ车辆的CO和NO_(x)排放因子高于其他研究中国Ⅵ重型柴油车.研究显示,国Ⅵ车辆的CO和NO_(x)排放因子均低于国Ⅴ车辆,且在市区路下与国Ⅴ车辆差距更明显,因此,推广使用国Ⅵ天然气车,逐步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车,能有效减少NO_(x)的排放.
    • 许丹丹; 高东志; 赵健福; 包俊江; 景晓军
    • 摘要: 美国加州联合美国西南研究院开发制定了一项重型车测试循环-低负荷循环(LLC),并计划在2024年开始实施,该测试循环能更真实地反映车辆在低负荷工况下实际道路的CO_(2)、NO_(x)及PN排放水平。采用底盘测功机方法开展了重型车低负荷工况的排放特性预研,为重型车低负荷测试循环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提供借鉴。基于LLC循环与国内现有C-WTVC、CHTC-HT循环开展整车排放对比试验,通过比功率(VSP)分布特性对3种测试循环的排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LLC循环在VSP∈[-2,2]kW/t的低速工况总行驶时间比例高达80%,其中VSP=0的怠速工况行驶时间比例最高,约为35.2%。排放分析结果显示,测试循环对车辆的CO_(2)、NO_(x)及PN排放影响较大,其中,LLC循环的NO_(x)平均排放速率比C-WTVC、CHTC-HT循环均高出1个数量级,LLC循环在VSP<-8 kW/t区间的PN平均排放速率比C-WTVC、CHTC-HT循环均高出3个数量级,LLC循环的CO_(2)总排放量最多,但其CO_(2)平均排放速率最低,约为3.7 g/s,CHTC-HT循环的CO_(2)平均排放速率次之,约为5.7 g/s,C-WTTVC循环的CO_(2)平均排放速率最高,约为7.1 g/s。
    • 赫炎
    • 摘要: 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研究制定下一阶段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和燃油品质标准,这意味着国Ⅶ排放标准将被提上日程。到了两会期间,有更多的汽车行业代表纷纷提出有关汽车排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时间有关排放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 张凡; 李梁; 于津涛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价重型车单位行驶里程排放、单位发动机做功排放水平随载荷比例的变化情况,对于6辆国Ⅵ标准车辆和2辆国Ⅴ标准车辆,使用车载排放分析系统,进行了不同载荷比例的实际道路工况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国Ⅵ车辆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数量(PN)排放载荷修正系数随着载荷比例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拟合曲线斜率为0.0119,而国Ⅴ车辆的斜率为0.0012,远低于国Ⅵ车辆。随着载荷比例的增大,国Ⅵ重型车单位发动机做功的PN和NO_(x)排放增加,CO_(2)排放不变,CO排放降低;行驶相同的里程时,载荷比例越大的国Ⅵ重型车,单位质量整车的PN排放水平越高,CO、CO_(2)和NO_(x)排放水平越低。在高载荷比例条件时,国Ⅵ车辆在最初的市区阶段和最后的高速阶段出现了很高的PN峰值。
    • 张诗敏
    • 摘要: 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排放问题逐步凸显,为有效控制汽车排放总量,我国已对汽车相关排放法规进行了多轮次的加严。为满足排放法规,很多排放控制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对我国轻重型车现阶段主流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详细介绍了轻重型车各项机内净化技术以及机外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实际市场占有率,提出了典型技术路线建议,力求为汽车车型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王树达; 谭建伟; 吕立群; 郝利君; 王欣; 葛蕴珊
    • 摘要: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testing system,PEMS)分别对4辆典型重型柴油车和4辆典型重型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车开展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并利用功基窗口法与行程平均法分析其实际道路NO_(x)、CO、CO_(2)和颗粒数量(particulate number,PN)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排放后处理技术路线能够有效控制国六重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NO_(x)、CO和PN排放;但LNG车的CO排放存在超排放限值的风险,部分LNG车存在NO_(x)排放超过限值的现象,而PN排放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LNG车的PN排放较高。在碳排放方面,LNG车实际道路CO_(2)比排放较柴油车降低6%~18%,有较为明显的减碳优势。
    • 周树艳; 靳越峰; 杨琛
    • 摘要: 为了增强对重型车的监管,需要采用满足国六标准的重型车远程监控系统。运用车载诊断系统(OBD)诊断、汽车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车辆故障诊断、行驶状态监测、定位跟踪以及远程管理等功能。通过道路试验验证,掌握了该系统的应用状况。
    • 于全顺; 田霖; 郭勇; 王雪峰; 徐军辉
    • 摘要: 为了研究重型车在国六边界条件相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排放变化,在海拔环境仓重型车转鼓上用便携式排放测试设备测试了1辆国六阶段的重型车,比较了四种环境条件下的排放.结果表明:对于CO2、CO和PN分析,海拔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都造成排放恶劣,但海拔的影响更大,对于CO2,2400米边界条件下相对于常温常压排放因子增加8.7%,比排放增加19.3%,对于CO,2400米边界条件下相对于常温常压排放因子增加199.0%,比排放增加197.9%,对于PN,2400米边界条件下相对于常温常压排放因子增加688.1%,比排放增加665.1%,远超-7°C环境下的排放增长量.对于NOX,温度和海拔边界条件都对NOX都是有恶化影响,温度边界条件相对于海拔边界条件,影响更大,-7°C环境下,相对于常温常压,排放因子增加26.6%,比排放增加22.4%,超过国六a和国六b的海拔边界条件下的增长量.
    • 李腾腾; 汪晓伟; 凌健; 景晓军; 李博
    • 摘要: 本文选取了一辆国六排放水平的城市公交车,在高温条件下开展了不同车辆载荷和空调是否开启的整车车载法(PEMS)测试.结果表明:开启空调和增加车辆载荷都会增加PEMS测试的累积功.在空载和半载两种情况下,开启空调均会降低NOx的排放.在不开空调的情况下,半载的NOx排放要高于空载的NOx排放.在开启空调的情况下,半载和空载的NOx排放相差不大.增加车辆载荷或者开启空调都会造成PN排放的增加.对于该城市公交车,高温条件下开启空调有利于通过PEMS排放认证测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