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放因子

排放因子

排放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69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公路运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5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53097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与管理、安全与环境工程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4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等;排放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995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国华、郝吉明、丁焰等。

排放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5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3097 占比:98.82%

总计:53730篇

排放因子—发文趋势图

排放因子

-研究学者

  • 宋国华
  • 郝吉明
  • 丁焰
  • 贺克斌
  • 于雷
  • 吴烨
  • 樊守彬
  • 胡海清
  • 李钢
  • 葛蕴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谦; 曹芳; 付明亮; 苏盛; 王明伟; 赵祝钰; 林煜棋; 章炎麟
    • 摘要: 本研究选取14辆中国目前常用的在用轻型和重型机动车,利用底盘测功机,分别在WLTC(世界轻型车测试程序)和C-WTVC(中国重型商用车辆瞬态循环)工况的冷启动程序下,测试CO_(2)排放因子,同时研究了相应的油耗,并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受到排量、冷热启动、燃料和驾驶路段的影响;机动车在城市路段冷启动条件下油耗最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更高,比全工况冷启动和城市路段热启动条件下分别高出了26.6%~199.7%和8.3%~35.5%;高排量重型柴油货车在市区油耗更高,导致CO_(2)排放因子大幅增加,因此禁止大排量重型柴油货车进入市区能有效控制CO_(2)排放;使用液化石油气替代燃油会降低机动车CO_(2)的排放,液化石油气公交车和出租车在城市路段的CO_(2)排放分别降低37.2%和12.1%,而高速路段则分别降低51.8%和20.3%;当前更为符合道路实际的WLTC工况依旧会对中国实际道路轻型机动车CO_(2)排放因子和油耗分别产生31%~46%和17.7%~26.8%的低估.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排放因子数据,我国须加快工况的本土化改良.
    • 郑海胜; 王晓琦; 王瑞鹏; 王凯; 沈泽亚; 程水源
    • 摘要: 为研究标准件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选取了典型标准件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采样,运用GC-MS/FID测定了废气中102种VOCs物种,建立了标准件行业VOCs源成分谱,并估算了行业VOCs的环境污染影响、排放因子及排放量.结果表明,标准件行业各工序VOCs均以烷烃(29.58%~68.94%)为主要排放组分.正十二烷、乙烷、丙烷等烷烃,邻-二甲苯、对二甲苯等芳香烃,乙酸丁酯、乙醛等含氧VOCs为该行业高排放物种.芳香烃是该行业臭氧生成潜势的主要贡献组分,烷烃是该行业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主要贡献组分.标准件行业VOCs排放因子为1.51kg/t,2018~2020年全国标准件行业VOCs排放量分别为11496.84,13301.89,14365.69t,年均增长率为11.85%,其排放以华北和华东地区为主,两地区排放量累计占比范围为84.55%~89.08%.
    • 罗意然; 韦进毅; 郭送军; 陈来国; 莫招育
    • 摘要: 为探究南方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利用炉灶对广西地区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实测,分析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因子、组分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的CO、NO_(x)、CH_(4)和非甲烷总烃(NMVOCs)的平均排放因子为36.42、1.73、0.89 g·kg^(-1)和2.39 g·kg^(-1);乙醛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最主要的醛酮污染物,排放因子为147.09~599.10 mg·kg^(-1);7种生物质的醛酮污染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总量在6.73~18.58 mg·m^(-3)之间,其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OFP较高;广西2010—2019年间生物质秸秆燃烧排放的CO、NO_(x)、CH_(4)、NMVOCs及醛酮污染物的平均总排放量分别为252660.14、19060.86、23765.92、52795.02 t及40410.62 t,水稻、玉米和甘蔗秸秆是广西生物质燃烧释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
    • 辛文; 杨雪晶; 王志远
    • 摘要: 对污水处理中的温室气体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采用生态环境部推荐的方法,对排放因子进行符合工程实际的调整,以甲醇工业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例,探究不同N2O排放因子的影响,以及结果差异性。结果表明:污水中污染物去除与温室气体(GHG)有关联机制,COD的削减对应CH4,TN的削减会产生N2O;排放因子对结果影响显著,选择合适排放因子至关重要;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来看,直接排放的总量最大,其次是能耗产生的间接排放。
    • 张华; 王琼
    • 摘要: 某铅冶炼企业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是能源的原材料用途排放,其次是燃料燃烧排放。通过对该企业2011-2013和2018-202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改变能源种类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方式,使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近60%和1.27%。实现了该冶炼企业绿色低碳、节能、降碳和减污的目的。
    • 孙林波
    • 摘要: 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双碳”目标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开展碳交易。论文通过对某火电厂2019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核查的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等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说明碳排放数据的重要性,探讨碳排放监测计划,阐述火电厂如何开展规范的碳资产管理。
    • 陈纯; 李鹏钊; 董瑞泽; 闫良玉; 刘丹; 郝新奇; 毛景
    • 摘要: 为评估河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选取某典型企业进行调研.采用气袋、苏玛罐和吸附管进行采样,通过气质联用(GC/MS)和高效液质(HPLC/MS)联用分析方法对117种VOCs物种排放水平进行监测,并计算本地化VOCs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并识别OFP贡献率较大的物种.结果表明:①主排放口实测的VOCs总浓度为4.28 mg/m^(3),VOCs排放量为3.5 t/a,计算的VOCs排放因子为0.016 g/kg(以垃圾计,下同).②MIR系数法计算的有组织OFP总排放量为9.3 t/a,对应的MIR系数平均值为2.67.③排放量占比较大的VOCs组分依次为芳香烃(38.37%)、卤代烃(28.79%)、含氧化合物(14.32%)和烷烃(12.75%).对OFP贡献率较大的VOCs组分为芳香烃(53.91%)和含氧化合物(28.16%),OFP贡献率排名前5位的VOCs物种分别为乙醛(20.5%)、间/对-二甲苯(20.2%)、正丁烯(6.2%)、1,2,4-三甲苯(5.4%)和正丁醛(4.9%).④固废间、锅炉房、锅炉房外、渗滤液泵房及房顶采样点测得的VOCs无组织排放总浓度分别为83.6、6.19、1.24、5.71、1.79 mg/m^(3).研究显示,该垃圾焚烧发电厂固废间VOCs浓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提高车间内VOCs收集率,以减少无组织VOCs排放,同时可在主排放口安装合适的VOCs去除装置以进一步削减VOCs有组织排放量.
    • 郑成强; 李小龙; 李军状; 段玖祥; 杨林军
    • 摘要: 我国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逃逸氨超标现象日渐凸显。过大的逃逸氨给烟气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大气环境带来消极影响,逃逸氨的控制与排放已成为今后燃煤电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燃煤电厂逃逸氨的产生来源,综述了逃逸氨的排放特性,包括逃逸氨在各环保设施中的排放浓度和主要形态。分析了逃逸氨在脱硝及其下游烟气处理设施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影响各烟气处理设施对逃逸氨捕集效率的因素。最后基于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燃煤电厂逃逸氨控制的研究方向有:推进燃煤电厂逃逸氨监测和排放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优化工艺条件促进现有烟气处理系统对逃逸氨的协同脱除作用,跟踪含氨副产物如粉煤灰、脱硫废水和石膏等在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氨再释放情况。
    • 魏帽; 郭新彬; 马远帆; 郭雨萱; 孙馨宇; 田明月; 郭福涛
    • 摘要: 【目的】对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的研究,可为了解含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共19种典型乔木树种枝、叶燃烧,分析不同树种、不同树种类型及不同林区的含碳气体(CO_(2)、CO和C_(x)H_(y))、颗粒物排放(PM_(2.5))和颗粒物中碳质组分(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之间的排放因子差异。【结果】(1)CO_(2)、CO、EC、OC、PM_(2.5)排放因子最高的树种均为马尾松,分别为(1588.00±104.43)g/kg、(324.80±11.60)g/kg、(28.45±4.12)g/kg、(3.42±0.58)g/kg和(12.03±1.46)g/kg,且树种间枝与叶排放因子有明显差异。(2)不同林区中,针叶树种的含碳物质排放因子普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的含碳物质排放因子占比高于阔叶树。(3)不同林区树种平均排放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南方林区CO_(2)、CO、EC、OC的平均排放因子最高,分别为(1344.49±61.18)g/kg、(259.40±14.54)g/kg、(2.18±0.41)g/kg和(7.96±0.98)g/kg。【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有利于精准研究林火对区域碳循环影响及大范围碳排放估算。
    • 费怡; 胡秋萍; 陈耀; 周子航; 张雷; 杨亮; 王斌
    • 摘要: 为全面、准确地获得成都市餐饮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针对成都市社会餐饮、家庭餐饮和食堂餐饮分别选择监测对象进行细颗粒物(PM_(2.5))、非甲烷总烃(NMHCs)、油烟、氮氧化物(NO_(x))、SO_(2)和CO 6种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分别按照用油量、就餐人次和灶头风量3种核算依据计算了6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计算成都市餐饮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成都市餐饮源PM_(2.5)的排放量为364~951 t,NMHCs为1960~5843 t,油烟为282~892 t,NO_(x)为887~2651 t,SO_(2)为541~1478 t,CO为5892~15167 t。家庭餐饮已成为餐饮源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在95%置信区间内,3种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中依据用油量计算的排放清单不确定性最小,建议优先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