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缓速器
液力缓速器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912398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师、液压气动与密封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论坛、第八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中国内燃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山西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等;液力缓速器的相关文献由10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维彪、陈江波、袁可定等。
液力缓速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12398篇
占比:99.99%
总计:2912717篇
液力缓速器
-研究学者
- 李维彪
- 陈江波
- 袁可定
- 陈静良
- 连忠福
- 魏少辉
- 徐鹏远
- 马航
- 闻维维
- 舒梁斌
- 操斌
- 王伟健
- 文光安
- 徐凯
- 朱召虎
- 闫清东
- 魏巍
- 何仁
- 刘春宝
- 张樱玮
- 徐国林
- 韩旭
- 王丽娜
- 王键
- 刘义
- 李文亮
- 王军
- 肖遥
- 传海军
- 孙博
- 姚峰
- 杨晓辰
- 吴华锋
- 房思奇
- 王彦伟
- 黄俊刚
- 黄斌
- 卢坤林
- 宋智能
- 徐小东
- 陈健
- 马文星
- 张士城
- 张晓丽
- 李长友
- 高帅
- 孙保群
- 张晶晶
- 李冬生
- 穆洪斌
-
-
-
-
-
-
摘要:
液力缓速器是一种通过液力装置降低车辆行驶速度的汽车缓速器。液力缓速器是利用液体阻尼产生缓速作用的装置。液力缓速器的定子又是缓速器壳体,与变速器后端或车架连接,转子通过空心轴与传动轴相连,转子和定子上均铸出叶片。工作时,借助于控制阀的操纵向油池施加压力,使工作液充入转子和定子之间的工作腔内。转子旋转时通过工作液对定子作用一个转矩,而定子的反转矩即成为转子的制动转矩,其值取决于工作腔内的液量和压力(视控制阀调定的制动强度档位而定),以及转子的转速。
-
-
武金龙;
谢凡;
黄志;
邓习树;
彭国伟
-
-
摘要:
介绍了液力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某款商用车匹配采埃孚液力缓速器为例,详细阐述了商用车匹配缓速器时的空间布置、控制策略、冷却回路等设计内容。通过实车转鼓试验研究缓速器的制动性能。结果表明:整车匹配液力缓速器时,适当增大整车散热功率,能保证液力缓速器稳定的持续制动性能。
-
-
刘林;
褚亚旭;
吕金贺;
孙文鹏
-
-
摘要:
研究传动油热物理特性对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的影响,分析在不同温度下液力缓速器传动油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解析传动油动力黏度、密度、比热容对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动力黏度及高密度传动油可增大制动转矩,比热容与制动转矩弱相关.通过液力缓速器动态仿真,为液力缓速器制动转矩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
问晋芳
-
-
摘要:
随着商用车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商用车带液力缓速器的配置在用户中越来越普及,未来带液力缓速器的车型成为了一种主流配置。介绍了一种缓速器法兰改进优化的方法,通过优化改进提高了缓速器改装效率和安全性,达到了提升产品口碑的目标。
-
-
-
陈双双;
蒲文杰;
白蒲江
-
-
摘要:
液力缓速器控制功能实现复杂,子模块众多,在设计阶段对各子模块进行MIL测试,可以极大提高产品研发效率。液力缓速器工作指示灯作为对外直接指示液力缓速器当前工作状态的标识,测试该控制模块输出是否符合控制逻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液力缓速器工作指示灯的控制策略,搭建工作指示灯控制模型,利用MATLAB的Simulink Test功能搭建测试模型,编写测试序列。测试结果表明,工作指示灯模型算法满足设计需求,最终可以与液力缓速器其余子模块集成,完成液力缓速器整体控制功能实现。
-
-
米家宝;
张宏;
刘佳康;
张小鹏;
欧阳湘军;
黄鹏
-
-
摘要:
以满足某型车辆下坡缓速制动为目的,通过车辆受力分析和匹配计算,得到液力缓速器在不同挡位以及不同坡度下所需制动力矩。以Fluent软件为平台,对液力缓速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不同转子转速下基于流场数值解对制动力矩进行求解;开展液力缓速器台架性能试验,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力矩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度,匀速下坡所需制动力矩随挡位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挡位,所需制动力矩随坡度增大而增加;随转子转速升高,缓速器制动力矩增加,在最高转速2 100 r/min时,制动力矩达到2 308.3 N·m。仿真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证明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
-
-
张晓丽;
关喜春;
张樱玮;
杨保玉;
刘琦
-
-
摘要:
针对机电液混合控制系统对液力缓速器动态制动特性的调节过程,基于传输控制协议(TCP)构建了融合一维液压系统与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实时联合仿真模型,实现了介质压力和质量流量的实时数据交换。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动态制动力矩的预测误差不超过7%,可用于制动策略和控制方法的设计和开发。
-
-
-
YAN Qing-dong;
闫清东;
Mu Hong-bin;
穆洪斌;
WEI Wei;
魏巍
- 《第九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传统的车用液力缓速器制动特性预测通常基于封闭轮腔制动特性模型(简称封闭轮腔模型)开展,即认为缓速器进出口油压、制动力矩等参数与实际工况下轮腔进出口流量无关.为建立更为精确的缓速器制动特性模型,本文开展不同轮腔进出口流量对缓速器制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建立带有进出口的缓速器轮腔全流道数值计算模型,并开展数值模型的可信度分析.建立不同转速下的封闭轮腔模型,并基于此分析结果,利用优化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开展不同进出口流量下的缓速器进出口油压与制动力矩数值计算,基于近似模型方法构建开放轮腔制动特性模型(简称开放轮腔模型).分析各输入变量对制动内外特性的影响,并与封闭轮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进出口流量会对开放轮腔模型进出口油压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导致制动力矩数值略有降低,动轮转速2000r/min时的力矩最大降幅度小于1%.
-
-
-
Liao Jingwei;
廖劲威;
Wu Weibin;
吴伟斌;
Feng Yunlin;
冯运琳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我国南方果园种植区多为丘陵山地,如柑橘果园种植地70%为丘陵.在坡陡弯多的道路地形中,持续下长坡的路况对运输车的制动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连续制动导致主制动器热衰退严重,威胁着行车安全.因此,研究适用于农用运输车的辅助制动器,提高制动安全性十分必要.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果园轻简化轮式运输车为研究对象,设计适用于运输车的辅助制动装置——液力缓速器.根据运输车的参数和要求,采用相似设计理论计算新样机参数;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液力缓速器转子和定子进行三维建模;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加装液力缓速器的运输车进行制动效能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坡路上使用缓速器,制动时间减少12.7%,制动距离减少17.4%.
-
-
袁哲;
贾继伟;
张文睿;
张睿恒
- 《第四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针对重型车液力缓速器使用过程中油温升高,易导致制动性能下降和行车制动器可靠性降低这一问题,选取了D300型液力缓速器进行研究.基于三维流场理论,对不同叶片角度的液力缓速器的内部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中湍流模型选用标准k-ε模型,速度-压力耦合算法选取SIMPLEC算法,离散方法采用二阶迎风格式.通过仿真分析,为液力缓速器的选型与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
-
-
-
刘纯;
卢晓曦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山西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当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加入辅助冷却器时,不仅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会发生改变,而且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正确的布置辅助冷却器的冷却水路对发动机冷却系统至关重要.本文针对ISZ发动机外部冷却系统的结构特点,结合液力缓速器及变速器的冷却要求及特点,分别对东风康明斯ISZ发动机匹配液力缓速器及变速箱冷却器的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 液力缓速器的工作温度一般在125°C左右,为了保证有效的冷却一般需要100%冷却液通过液力缓速器。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外置节温器冷却管路结构,该管路中冷却液的温度一般在102°C以下,并且是全流通过,该结构能有效满足液力缓速器的冷却要求。变速箱的工作温度一般在80°C-90°C需要长时间提供有效的冷却。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进水管旁通接头及水管结构。使进水管旁通接头与变速箱冷却器的进水口相连,同时发动机中冷器的出水口也与变速箱冷却器进水口相连,使得大小循环的冷却液都通过变速箱冷却器,并且通过的冷却液温度基本能控制在90°C以下,该结构能满足变速箱的冷却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