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391篇;相关期刊450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首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第二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语言态度的相关文献由85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远新、姚春林、周巍等。

语言态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7 占比:6.4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1391 占比:93.42%

总计:12193篇

语言态度—发文趋势图

语言态度

-研究学者

  • 王远新
  • 姚春林
  • 周巍
  • 张建强
  • 邬美丽
  • 安东
  • 邓红华
  • 任海棠
  • 卡米力江·阿不都克力木
  • 尹小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曼纯; 王严
    • 摘要: 《语言问题与语言规划》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2021年共出版3期,发表学术论文14篇。第1期主要关注双语学生语言态度、一语发展趋势、语言优势与语言转用、语言一体化4个方面。文章基于丰富数据展开分析和讨论,涉及中国、西班牙、伊朗和加拿大,以期揭示语言演变及代际传承的基本规律。该期刊文4篇:双语学生藏语态度研究(Y.T.Gan&S.Sude),加泰罗尼亚地区一语的新发展:介于小族化与语言保持之间(A.Flors-Mas et al.),伊朗多语背景下卡尔胡里部落库尔德人的语言优势与语言转用:语言自亡还是他亡?(H.Weisi),蒙特利尔多语背景下移民的语言一体化(I.Bousmah&G.Grenier)。
    • 游丽端; 甄华伟; 安东; 徐晓冬
    • 摘要: 通过调查英语系本科在校大学生对英语的评价,并观察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接触英语频率的大学生对英语的不同态度后发现,调查对象较为认同英语的实用价值,但同时认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起来难度颇大。整体来看,英语系大学生对英语的态度比较积极,此种积极态度在英语的学习中能够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这门语种。
    • 冀芳
    • 摘要: 留守儿童现象仍较普遍,在其诸多问题中,语言使用问题常被忽略。以陕西省46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构建了语言管理、语言态度对留守儿童语言使用影响因素的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地区语言环境仍存在较多不足,监护人方言惯性及父母外出务工都会影响留守儿童普通话的使用;父母施加必要的语言管理,不仅需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语言管理,也需对监护人进行语言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普通话的使用。因此,除充分发挥父母在留守儿童语言使用中的影响作用外,更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力度,完善农村地区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与资源,父母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返乡与留守儿童接触的频次与时间,这样能够有效削弱监护人方言惯性的负面影响,还能够提升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语言管理效果,提高留守儿童对普通话的认可度。
    • 王志萍; 毕贵红; 张寿明; 曾振华
    • 摘要: 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网络弱连接关系增强,对弱势语言保护提出了挑战。引入虚拟镜像概念构建了新的社会网络。以二进制字串代表agent的内部词汇结构,给出改进的agent语言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公式;增加了教师节点与学习者节点构成的星型教学网络,构建了语言水平、垂直传播网络和语言教学网络组成的二层语言竞争动态社会网络微观仿真模型。针对我国目前弱势语言存在三类语言保持类型进行了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和政策调控计算实验。认为语言态度提升和双语教学实施有利于弱势语言的恢复和保持,为现代社会网络条件下的弱势语言保护探索了新的机制。
    • 杨佳芯
    • 摘要: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对于语言保护,家庭语域一直是而且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从家庭语言政策的视角出发,可以对比出城市和农村家长家庭的语言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家庭语言选择上,方言的使用有明显差异。根据两个地区语言期望调查,所有的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必须学习普通话,而大多数家长对学习方言和方言保护不太关心。
    • 丘晓芬; 兰春寿; 赵勇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以言语适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00后”大学生对英汉语码转换、中国英语以及汉语的语言态度。研究表明,研究对象普遍认为英汉语码转换有正面的语用功能。从英语通用语视角来看,使用中国英语可以加快中国文化的输出;从传播规范汉语的使命感来看,“00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意识。因此,我国外语教育应重视英语和汉语的双向输入,提高英语本土化及中国英语的容忍度,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的使命感,实现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 莫娜
    •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广西部分高校壮族大学生壮语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壮族地区长大的壮族大学生绝大多数可以用壮语交流,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而在非壮族地区长大、在外地上学的壮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壮语环境,基本无法顺利用壮语交流;生活区域和教育区域影响壮族语言使用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基于此,提出壮语传承与保护的对策:重视壮族青少年语言态度培育,提高保护壮语的积极性;发挥儿童壮语自然习得的优势,重视壮语的家庭学习;深化壮语在民族地区的教学研究,提高壮语教学水平。
    • 赵春燕
    • 摘要: 乡村振兴与乡村语言民生、乡村产业语言和乡村语言教育等有密切的关系。学界当务之急应是了解现状、梳理事实,而非急于给出结论。中扎村的语言,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藏语、汉语和英语。藏语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受方言、宗教因素影响呈现出多种变体。汉语有普通话和方言变体,英语的使用相对简单。村民对语言使用、语言学习两个话题的讨论,隐含着他们的语言态度:前者涉及藏传佛教通用语、藏语方言和普通话,后者涉及汉语、藏语和英语。村民还面临各种语言困境,主要体现在乡村语言民生、乡村产业语言和乡村语言教育3个方面。其中,由语言不通引起的出行难、看病难和维权难让村民最为忧心,反映了他们最实际、最迫切的语言文字需求。中扎村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攻坚区,根据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可以从两方面做进一步思考:(1)社会是一个语言市场;(2)信息就是力量。从语言规划角度,建议加大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扫除村民的语言文字障碍。具体来说,一是培养村民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语言需求。二是培养村民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优先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语言民生需求。三是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对乡村中的经济或文化精英人物精准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能力上的引领示范作用。
    • 王翔敏; 边和平
    •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在于依托ELF理念,聚焦“国际性”价值中真实语境的多元取向,祛魅“工具性”中标准英语的单一导向,贯彻“人文性”中纵横中外的全球视野。以ELF意识为载体,ELF理念在机理上契合课程思政内隐的主流意识形态,既有利于创设“三联动”目标效应与“三合奏”内容体系,也有助于化解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堵点和难点。该隐性路径在实践中首先需要在教师队伍中推行用中国智慧培养适度语言态度的表率,继而在课堂教学中推动态度转变与价值引领互促于课程知识与能力提升的知行共显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化合为一”之境。
    • 赵静
    •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民族共同体构建战略的逐步深化,“如何培养起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关键命题。在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英语是人文性和综合性最为突出的一门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先天优势。笔者将结合这一基本认知,从蒙古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角度切入,围绕“英语学习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影响研究”一题,试从多元角度入手撰写此文并提出一些策略性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的工作优化有所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