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体裁
诗歌体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7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东南亚纵横、江淮论坛、台湾研究集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等;诗歌体裁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文山、刘伟、沈义芙等。
诗歌体裁
-研究学者
- 史文山
- 刘伟
- 沈义芙
- 苏轶娜
- 马建平
- 黄琼
- 一行
- 于向辉
- 于承武
- 刘春生
- 刘曾遂
- 刘洪胜
- 刘福春
- 刘禹彤
- 刘航
- 叶建宏
- 吉晓凡
- 吴华大
- 吴振华
- 周雄
- 哲思
- 唐运奇
- 夏璐
- 姜夕吉
- 孔子诗教观研究团队
- 孙昌武1
- 孟修祥1
- 张家鹏
- 张艳存
- 张若谷
- 张静
- 徐连松
- 文伯伦
- 曹一兵
- 曹智轶
- 曹麟开
- 朱晓丹
- 朱硕
- 李同振
- 李哲
- 李国香
- 李思达
- 李新
- 李晓银
- 李淑章
- 李滨
- 李银钦
- 杜晓明
- 杨曦
- 杨曦1
-
-
沙月
-
-
摘要:
竹枝词是古老的诗歌体裁,发源于鄂西、川东一带民歌。唐朝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到民间采风,写出十一首竹枝词风靡一时,尔后历朝历代多有文人写作。竹枝词内容以吟咏风土为主,涉及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因其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史料,被人称为“有韵之方志”。
-
-
白云
-
-
摘要:
2021年8月6日,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诗人蓝蓝的童诗集《我和毛毛》荣列其中,并成为诗歌体裁中唯一的获奖作品。和作者分享完喜悦,我百感交集,《我和毛毛》是我在做编辑第四年时自主策划约稿的选题,它是一份因热爱而相遇的文学“礼物”,也是我在编辑之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见证。约稿:从等待到出击,与“礼物”的相遇自从进入出版行业,做一本原创诗集一直是我深藏在内心的愿望。
-
-
李新;
唐运奇
-
-
摘要: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
-
周雄
-
-
摘要:
阅读发现"引"是一种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李白曾写过《飞龙引》,李贺写过《苦篁调啸引》。箜篌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孔雀东南飞》里就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箜篌引"是汉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一种,另外还有"商引""徵引""羽引"三种。
-
-
林荣凑
-
-
摘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导入专题。联读本单元8首诗歌并适当拓展,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发展脉络,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体裁的基本知识。【预习任务】必修上册的古代诗歌共14首,包括第二单元2首、第三单元8首和“古诗词诵读”4首。朗读第三单元的诗歌,标注节奏(如“采采/茉苜”)、押韵(一韵到底用△、多韵依次用△O,标于押韵字之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按照体裁,这些诗歌可分几种类型?
-
-
-
-
-
-
赵毫
-
-
摘要:
近日,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严奇岩以"竹枝词与清代贵州饮食文化"为主题,分享了在竹枝词这一诗歌体裁中,清代贵州蔚为大观的饮食文化。淡贵州不产盐,吃盐历来是贫苦人民面临的一大难题,甚至有"要吃盐,过大年"等说法。即使有了一点盐,那也舍不得吃,因此有了"跳水盐""涮涮盐""洗澡盐""吊吊盐""舔舔盐"和"杵杵盐""望望盐"等奇特的吃盐方法。通过这些特有的说法,便能想象在当时的贵州,盐是多么的稀缺。也因此,清代贵州饮食呈现出"淡"的特点。
-
-
王桂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新诗"与"旧诗"之间的爱恨情仇从五四白话新诗孕育之日起就已经剑拔弩张,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伴随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行程,迄未了结.从一百多年前白话能否入诗的辩难到一百年后问题倒转为旧体诗应否进入新文学史,可谓风云迭起,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学界就新诗与旧诗在艺术审美等内在形质方面的探讨已经颇为丰富,本文试从一个外在视角——诗歌在新/旧划界后所产生的功能分流,管窥中国诗歌在现代革命途程中的"变"与"常"并以此透视新文学家缠绕在"新"与"旧"之间的缱绻与决绝.
-
-
王桂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新诗"与"旧诗"之间的爱恨情仇从五四白话新诗孕育之日起就已经剑拔弩张,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伴随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行程,迄未了结.从一百多年前白话能否入诗的辩难到一百年后问题倒转为旧体诗应否进入新文学史,可谓风云迭起,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学界就新诗与旧诗在艺术审美等内在形质方面的探讨已经颇为丰富,本文试从一个外在视角——诗歌在新/旧划界后所产生的功能分流,管窥中国诗歌在现代革命途程中的"变"与"常"并以此透视新文学家缠绕在"新"与"旧"之间的缱绻与决绝.
-
-
王桂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新诗"与"旧诗"之间的爱恨情仇从五四白话新诗孕育之日起就已经剑拔弩张,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伴随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行程,迄未了结.从一百多年前白话能否入诗的辩难到一百年后问题倒转为旧体诗应否进入新文学史,可谓风云迭起,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学界就新诗与旧诗在艺术审美等内在形质方面的探讨已经颇为丰富,本文试从一个外在视角——诗歌在新/旧划界后所产生的功能分流,管窥中国诗歌在现代革命途程中的"变"与"常"并以此透视新文学家缠绕在"新"与"旧"之间的缱绻与决绝.
-
-
王桂妹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新诗"与"旧诗"之间的爱恨情仇从五四白话新诗孕育之日起就已经剑拔弩张,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伴随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行程,迄未了结.从一百多年前白话能否入诗的辩难到一百年后问题倒转为旧体诗应否进入新文学史,可谓风云迭起,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学界就新诗与旧诗在艺术审美等内在形质方面的探讨已经颇为丰富,本文试从一个外在视角——诗歌在新/旧划界后所产生的功能分流,管窥中国诗歌在现代革命途程中的"变"与"常"并以此透视新文学家缠绕在"新"与"旧"之间的缱绻与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