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4544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修辞学会第13届年会暨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语言学史研讨会等;语言学史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志平、邓文彬、王红梅等。

语言学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544 占比:99.12%

总计:24762篇

语言学史—发文趋势图

语言学史

-研究学者

  • 聂志平
  • 邓文彬
  • 王红梅
  • 钱军
  • 余行达
  • 俞约法
  • 储一鸣
  • 刘志茹
  • 华学诚
  • 史文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摘要: 2019年,以上海大学丁治民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字文化圈《切韵》文献集成与研究”(10ZDA316)获得立项。该项目从学科建设角度全面、系统地整理、汇编现存的《切韵》文献并进行汉语音韵学最要韵书的专题研究,这对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语言学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 摘要: 2020年,天地出版社出版了扬雄的新传记——《扬雄传》,此书由王青教授撰写。该书从扬雄出生、成长的环境开始挖掘、分析了扬雄所属的社会阶层,介绍了西汉中晚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进一步梳理了扬雄的个人生平,重新评价了扬雄在思想史、文学史与语言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 范可可
    • 摘要: 《安徽文献总目》著录“程佩”的籍贯和著述信息,其生平不详。本文爬梳徽州多种地方志和谱牒,考证其名当为“程珮”,并据家谱考释出其出生时间、里籍和生平情况。文章还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其亡佚著作《学庸问辨》作了初步考察。这些研究将对安徽文献学研究和语言学史研究有所裨益。
    • 李葆嘉
    • 摘要: 体认语言学凸显“体验”和“认知”,是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改造。本文从对语言学史的追溯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澄清,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从普遍语法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普遍性,从语言人本论观照体认语言学的人本性。其旨趣在于祛除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弊端,提倡勇于改造理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 李佳
    • 摘要: "比较法"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存在于整个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当中,在语言学史的不同时期语言比较研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较研究的范畴与目的也存在一定差别.以语言学史视角对语言比较进行分析,语言比较研究思想呈现出传承性、系统性、科学性、普遍性等特点,对其进行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对当下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文化自信"背景下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陈晓强
    • 摘要: 汉语语言学史的研究要重视通与专的结合。通史为线,贵在对学术史发展规律的探寻;专史为点,贵在对专人、专书、专题的深入、全面研究。没有点的有力支持,线的轨迹便不会清晰;线的轨迹不够清晰,则点的位置难以确定。李玉平《郑玄语言学研究》是当前专史研究中的一个典范。
    • 汪启明; 田膂
    • 摘要: 赵振铎先生,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献学家,192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先后从祖父赵少咸先生攻读语言文字学,从高明凯先生攻读语言学理论。成果遍及音韵、训诂、文字、方言、语言学史、文献学、辞书学诸领域,享誉中外学界,还完整聆听了王力先生的汉语史和魏建功、岑麒祥、袁家骅、周祖谟、李荣等先生所授课程。先生的校勘学思想体现在《古代文献知识》《训诂学纲要》《集韵研究》《集韵校本》等著作中,他的校勘实践则植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集韵》的校理疏通过程中。其中,《集韵校本》是在《集韵研究》基础上,对《集韵》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是《集韵》研究的扛鼎之作,书中既有文本核勘和文字、词语的疏通证明,也有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考证等。先生丰富的校勘学思想、严谨的校勘方法、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小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集中体现在《集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
    • 丹麦奥托·叶斯柏森; 曲长亮(译); 亓晨(校)
    • 摘要: 我国的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对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的名字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初,他的语言演化思想就已通过胡以鲁《国语学草创》而为国人所知。至30、40年代,他的语言学思想深刻影响过何容、吕叔湘、王力等汉语语法大师,对林语堂等其他领域的学者亦有一定影响。进入80年代,他的《英语语法要略》《语法哲学》两部著作得到了汉译。不过,除了我们所熟悉的三品级等语法理论之外,叶斯柏森还在早年致力于语音学研究,既在语音理论方面著述丰硕,又将理论积极运用于语言教学、方言研究、文字改革、词典编纂等应用领域,后世学者因而指出:"早期生涯中,他获得了经典语音学领军型代表人物之地位"(于恩·里舍尔《奥托·叶斯柏森对丹麦语音学和普通语音学的贡献》[Jorgen Rischel,Otto Jespersen’s Contribution to Danish and General Phonetics],1989,p.43)。叶斯柏森对语音的研究不仅包含静态的描写与归纳,更涉及语音的历时演变规律。1886年,他长达29页的《论语音定律问题》(Zur Lautgesetzfrage)一文,发表于德国莱比锡出版的《普通语言学国际学报》(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u")r 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上,对新语法学派的"语音定律无例外"这一知名论断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正如语言学史专家科尔纳(E.F.K.Koerner)所指出,《普通语言学国际学报》创办出版的年代,正是新语法学派运动最强势的年代,该时代"可比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生成主义范式’之时代"(《论泰希默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Techmer’s"Zeitschrift"],1973,p.22)。因此,在新语法学派如日中天的19世纪80年代,时年26岁的叶斯柏森,能够在该学派的大本营发表这样一篇长文,不难从中体会出由泰希默(Friedrich Techmer,1843-1891)、莱斯琴(August Leskien,1840-1916)、保罗(Hermann Paul,1846-1921)等学派核心人物组成的学报编委团队对此文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主编泰希默甚至亲自出马,为该文增加了若干点评式脚注(即文中不时可见的"F.T.注")。叶斯柏森三度论述语音定律问题。1886年的这篇《论语音定律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一论"。该文分别以德语发表于《普通语言学国际学报》、以丹麦语发表于《北欧语文学学报》(Nordisk tidsskrift for filologi)。1904年,他的专著《语音学的基本问题》(Phonetische Grundfragen)出版时,这篇文章充当了该书的最后一章。不过,他没有对旧文直接做修订,而是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在其后附上了一份12页的"补记"(Nachtrag),是为语音定律问题之"第二论"。1933年,叶斯柏森对《论语音定律问题》的原文和补记进行了删节和修改,一并编入了其自选集《语言学文集——用英、法、德语撰写的论文选》(Linguistica:Selected Papers in English,French and German),此时他又新撰写了一份24页的"最后的话"(Letzte Worte),是为"第三论"。从叶斯柏森对此问题的一论再论,我们不难体会美国语言学家特伦斯·威尔伯(Terence H.Wilbur,1924-2000)为何把该著作称为"叶斯柏森最宠爱的孩子"(Wilbur,1977,p.lxxxix),并将其与古尔替乌斯、德尔布吕克、布鲁格曼等在当时更具资历与影响力的学者撰写的篇幅更长的著作并置,收录进《1885至1886年语音定律之争资料集》(The Lautgesetz-Controversy:A Documentation [1885-1886])。迄今唯一一部中文版《叶斯柏森语言学选集》的编者兼译者任绍曾教授曾为选集缺乏语音学的内容而略感遗憾(《选集》译序,2006,p.9)。而今,本文译者译出叶斯柏森对语音定律问题的上述三论,以期向充分发掘叶斯柏森丰硕的语音学思想迈出一小步。以下为《论语音定律问题》("第一论")的全文,据1886年德语版译出。
    • 蒋哲杰
    • 摘要: 当前学界的语言研究更偏重本体,语言史也成了语言本体的研究史,而忽略了语言研究本来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提出文化语言活动史的理念,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研究具体的语言实践及其理论研究,为语言史、语言学史和文化语言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以魏晋六朝和晚期罗马的宗教语言活动比较为个案,阐明本研究作为语言研究史及其比较研究新路径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学术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