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文学院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13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590种,包括文学教育、青春、美文: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文学院的相关文献由855位作者贡献,包括戏剧与影视评论编辑部、余平、邹世昌等。
文学院
-研究学者
- 戏剧与影视评论编辑部
- 余平
- 邹世昌
- 马承钧
- 黄乌密
- 佚名
- 刘静
- 宋永莉
- 崔鹤同
- 张凯成
- 张雨
- 本刊编辑部
- 李丹崖
- 梁志群
- 陈志宏
- 陈思之
- 鲁先圣
- 万之
- 云海
- 付冰冰
- 仲余
- 任晋渝
- 光明
- 冉隆中
- 刘东伟
- 刘双贵
- 刘斌
- 古莲
- 吴义勤
- 姜广平
- 孙佳琳1
- 张艳丽
- 张达明
- 张顺生
- 徐仲佳
- 本刊记者
- 李万华
- 李俊国
- 李文林
- 梁阁亭
- 毛姗
- 江少川
- 汪剑钊
- 汪金友1
- 海上走行
- 涂险峰
- 游宇明
- 潘洗
- 熊明
- 王光明
-
-
蔡文婷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德国大学文学院转变成哲学院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13世纪一直持续到18世纪.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神学院的衰落和神学对其他学科统治力量的减弱、民族国家的产生以及对世俗统治欲望的增强、知识型和寻求知识方式的变化及对于理性的追求与崇拜.很多因素夹杂在一起共同促进了文学院到神学院的变革,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不是单一的关系.总之,所有这些导致了一个结果:通过对理性的强调从原来的辩证法、修辞学等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而这种研究范式不仅符合了当时民族国家增加王权削弱神权的欲望,也符合了当时人们解释世界的价值观,因而哲学的研究范式逐渐被人们所崇尚,哲学的地位蒸蒸日上并最终导致了德国大学文学院向哲学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