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
《切韵》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66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95658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学术研究、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暨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切韵》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魁、黄笑山、杨剑桥等。
《切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5658篇
占比:99.92%
总计:596124篇
《切韵》
-研究学者
- 李新魁
- 黄笑山
- 杨剑桥
- 马德强
- 冯蒸
- 古德夫
- 张玉来
- 方孝岳
- 麦耘
- 刘华江
- 周祖谟
- 居思信
- 岑仲勉
- 平山久雄
- 张金泉
- 谭海生
- 陈忠敏
- 陈鸿儒
- 黄典诚
- 孙月香
- 张树铮
- 施向东
- 时建国
- 朱星
- 李葆嘉
- 沈建民
- 王力
- 王显
- 申小龙
- 葛信益
- 阎玉山
- 丁启阵
- 万久富
- 何怡
- 余廼永
- 余明象
- 余迺永
- 侯廷章
- 刘冬冰
- 劉鎮發
- 启功
- 唐作藩
- 夏瑞华
- 姜聿华
- 孙玄常
- 安子介
- 尹凯
- 张九林
- 张光宇
- 张琨
-
-
-
徐兆龙;
石蕊
-
-
摘要:
折扇又名“纸扇”“摺叠扇”“聚头扇”“紧头扇”“扇子”,是一种用竹子、木头或象牙等材料做扇骨,宣纸纸或绫绢为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展开,成圆弧形,聚头散尾。一、折扇的起源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诏根据唐末及五代时期流传下的《切韵》等一系列的韵书进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订成一本《广韵》。
-
-
馬德强
-
-
摘要:
高本漢的中古音研究是將《切韻》音系放入等韻框架内,以攝、等、開合作爲審音條件爲其擬音.這種研究方式步驟清晰,易於操作,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是高本漢對韻圖一些基本事實的判斷有誤,對韻圖與韻書關係的認識有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合理性.以等韻爲參照研究《切韻》音系,實際上是以變化後的語音逆推中古前期的狀况,研究過程中要注意其中的時間和空間差異.
-
-
钱荣贵
-
-
摘要:
隋代陆法言编纂的《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切韵》的编纂宗旨是"广文路""赏知音",其要义在于"正音".鉴于前代韵书"各有乖互",陆氏确立了"捃选精切,除削踈缓"的编纂原则.《切韵》语料来源极广,涉及诸家韵书、古今字书和"以前所记".陆氏秉持"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的编纂方法论,对诸家分韵不同者,遵循"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兼而采之.《切韵》重在释音,兼及释义,其释义以"于文从简""务求精要"为旨归.《切韵》影响长达千年之久,对其进行刊谬、补缺、加字、加训,成为此后韵书编纂的主流,由此形成的"《切韵》系"韵书因时而化,绵延不绝,蔚然大观.
-
-
孙颖慧(文/图)
-
-
摘要:
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贾常业所著《西夏音韵辞书〈音同〉解读》和《西夏韵书〈五音切韵〉解读》两书,由甘肃文化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出版,为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西夏学文库”(第三辑)著作卷。“西夏学文库”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精品出版项目。该项目不仅能展现国内外关于西夏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西夏学研究的繁荣,也将充分彰显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凸显新时期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对挖掘“丝路”文明、提升文化张力,推动学科建设、构建学科体系具有重大出版价值和现实意义。
-
-
肖雅文
-
-
摘要:
《新撰字镜》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汉和字书,其所引《切韵》下平声的来源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反切、韵次两个角度着手,对藤田拓海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反切上字的对比,发现《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与其他四声应当来自同一部韵书。
-
-
-
-
-
侯俊
-
-
摘要:
《切韵研究》以宋跋本王韵为研究对象,对前人的研究或补充论证,或提出新的看法.比如:声母方面主张泥娘分立,佐证俟母独立和影母、日母及知庄组音值,批判了高本汉浊声母送气和j化学说;韵母方面提出重纽两类归属,严、凡,真、臻合一,归整韵系结构,并重新构拟重组、重韵的音值等新观点,建立起中古音研究框架.此书涉及到的中古音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和研究材料、方法及其结论值得继续探讨和总结.
-
-
-
-
王三庆
- 《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暨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有关大谷文书编号数以万计,然而学者援用不多,理由无他,以其所见大多数佛经残片,未若英法所藏敦煌文献之完整.再者,除少部分曾经刊行外,尚乏完整的编目和对外公开发行,因此往往无法掌握其所有内容,纵使想要利用也不知从何着手.如今随着学者专家的编目和影印出版,已有部分珍贵的材料直让大家为之惊艳,尤其在出土文献日趋难得之下,的确不可小觑.故笔者拟欲利用已经出版的《大谷文书集成》四册1,重新检视这批经过学者专家的逐片编目,又加写录的文献材料后,认为仍有少许商榷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