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反切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95418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反切的相关文献由470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定淼、周超、罗伟豪等。
反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5418篇
占比:99.95%
总计:595743篇
反切
-研究学者
- 傅定淼
- 周超
- 罗伟豪
- 于栋友
- 冯蒸
- 刘岳臣1
- 周怡
- 周长楫
- 平山久雄
- 张渭毅
- 张美香2
- 朱声琦
- 李华斌
- 李记辉
- 范新干
- 蔡梦麒
- 谢纪锋
- 赵春柳
- 郝翠荣
- 陆招英
- 雷励
- 乔永
- 任福禄
- 余廼永
- 余彬海
- 傅隆生
- 劳醒华
- 卞雅贤
- 卢汉光
- 古德夫
- 叶天志
- 吕伟
- 吴萍
- 周蔚
- 姜国
- 尹凯
- 张邦南
- 彭辉球
- 徐麟
- 文琳
- 方孝岳
- 曹天福
- 朱星
- 李凯
- 李启文
- 李宗涛
- 李家声
- 李志
- 李敬
- 李瑞
-
-
孙珊
-
-
摘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体现段氏古音系统思想的经典著作,其重要体例之一在于为古韵标注归部。其中多数字采用“某某切,某部”的标注方法,还有些字采用“某某切,古音(在)某部”的注音方法。对这两种不同标注的区别进行讨论,发现两种标注方法是用来区分反切归部与上古音分部是否一致的情况。这是段注《说文》古韵归部的重要体例。同时文章还着眼于标注“古音(在)某部”的标注方法,将这种标注方法包含的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列举并试图分析其中原因,并分析其中蕴含的古音思想。
-
-
-
-
李颖
-
-
摘要:
《经典释文》所引东晋音重纽韵A类字用直音较多,且以唇音为主,反切有将近一半用C类作切下字,A类字不常用作切下字.B类字主要以B类字与知来庄组字作切下字.此时标准音是南音,A类与C类更为接近.C类不能因与重纽A、B两类相切而分为章日精组一类,知来庄组一类.《慧琳音义》标准音为北音,切下字主要用同组声纽字.此时C类与B类更为接近.即标准音为南音时C类与A类更为接近,标准音为北音时C类与B类更为接近.
-
-
-
-
卞雅贤
-
-
摘要:
陆德明《经典释文》为注音释义之大作,因传承年代之久,存在传抄错误、后人篡改等现象。对《经典释文》进行研究,则可以从校勘开始。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文章将《经典释文》中“夏、汙、过”三字反切校勘成果整理成文,以备指正。
-
-
卞雅贤
-
-
摘要:
陆德明《经典释文》为注音释义之大作,因传承年代之久,存在传抄错误、后人篡改等现象.对《经典释文》进行研究,则可以从校勘开始.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文章将《经典释文》中"夏、汙、过"三字反切校勘成果整理成文,以备指正.
-
-
柳士镇
-
-
摘要: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从字面上直接拼出它的读音。我们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只好通过工具书去查找它的读音。例如"讳"字,我们可以查到它的读音为汉语拼音huì。但是,古代没有如今的汉语拼音字母,因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一些注音方法。这些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其中最为重要而常见的就是反切的方法。比起汉语拼音来,反切的注音方法虽然比较原始、落后,同时也有许多局限性,可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注音.
-